聰明、快樂的孩子離不開遊戲,推薦家長陪孩子玩「混亂遊戲」

2019-10-25     蝸牛隊長親子說

01 混亂遊戲是什麼?

踩泥潭、在水盆里踩來踩去、攪和碗里黏黏的麵糰…… 這些製造混亂、容易弄髒一身的活動,在大人眼中是搗亂,卻是孩子們樂此不疲的遊戲,這類遊戲被遊戲專家稱為「混亂的遊戲」。

「混亂遊戲」的樂趣來自於把我們很多感官都融入其中,比如視覺、觸覺和嗅覺,而聽覺是「混亂遊戲」中另一大重要的感官。

兒童早期教育專家貝弗·波斯就是一名「混亂遊戲」的鐵粉,在《不要動那塊鬆餅》中,它提出橡膠玩具狗是小孩子繪畫時的重要工具。把一隻橡膠玩具狗浸在顏料里,拿出來後按在紙上,你不僅能摸到狗狗慢慢被壓扁,看見在紙上留下的痕跡,還能聽到它發出的聲響,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多重感官的例子。

聲音本身就可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東西,所以製造噪聲是「混亂遊戲」的常見形式。兒童早期教育專家們認為,探索聲音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給孩子們鼓和錘,他們就可以自己做聲音遊戲,通過不斷地探索和製造聲音,他們漸漸發現敲不同的鼓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繪本《煩人的諾拉》講述了一隻小老鼠諾拉,每天會製造出各種各樣的麻煩,它通過每天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來博取關注,也喜歡從製造各種「噪聲」中獲得樂趣,比如,猛擊窗戶、「砰」地關上門、從高處把彈珠扔到廚房的桌子上……

當然,每個家庭對於「混亂遊戲」的混亂標準不同,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劃定讓自己覺得舒服的界限。比如,有些家長不會讓孩子在家玩橡皮泥,因為容易粘在地板上,也有家長會在洗手間地板上鋪上一層舊布,讓孩在這裡玩橡皮泥,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自由的「混亂遊戲」空間。

「混亂遊戲」沒有嚴格的標準,滿足「充滿樂趣、讓人投入地玩」的標準,就是最好的「混亂遊戲」。

02 「混亂遊戲」對孩子發展有哪些好處?

兒童發展專家給這類活動取了一個很酷的名字——感官遊戲。他們認為當孩子們把所有的感官都調動起來時,比如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和嗅覺,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在玩的過程中,孩子的各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發展,具體表現為:

發展認知能力: 玩鬆散、潮濕、可塑性很強的材料(比如沙子、陶土、顏料),孩子學會了各種材質的特性。在玩橡皮泥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建立起質量、體積、空間的概念。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觀察兒童遊戲時混亂的、潮濕的材料,總結出一些關於兒童早期認知發展的規律。他觀察到在4~7歲時,大部分孩子開始有了邏輯思維能力,表現為開始慢慢理解重塑物質的形狀並不會改變它的物質、體積。比如,把水從一個寬扁的瓶子倒進一個瘦長的瓶子裡,它的質量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而想要掌握這個定律,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玩。

幫助孩子提升體能和協調能力:挖掘、搗碎、擊打、搬運,能有效提升孩子體能。精細動作(比如孩子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會在孩子用蠟筆、水彩筆、油畫筆畫畫的過程中慢慢培養起來。

提供了練習溝通、協商和問題解能力的機會:科普作家貝琳達·勒斯科姆在《蛋糕大戰:製造混亂的孩子學習能力更強》中介紹了一個關於嬰兒通過弄髒手來學習的研究。在這個研究中,嬰兒們可以隨意地玩一些非固態的東西,比如燕麥和蘋果醬,研究結果表明,越是弄得一團糟的嬰兒(最常用手觸摸、用嘴品嘗、用鼻子嗅聞),越能更好地把不同的物品和名稱對應起來。

對孩子的情緒健康有益:就像成人捏壓力球來放鬆一樣,孩子玩「混亂遊戲「也很容易放鬆。研究表明,當孩子們揉捏、敲打陶泥的時候,可以釋放壓力。

幼兒園老師常用的一種解決孩子之間矛盾的方法,就是把他們帶到玩水桌、沙盤或者橡皮泥的區域,讓他們自由地攪拌、揉捏這些材料,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

給孩子自由發揮和犯錯的空間: 尤其是玩橡皮泥之類的可塑性強的「混亂遊戲」,剛開始可能想用陶土捏一隻小狗,但最後可能捏得像一隻小貓,而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一個低風險的、安全的遊戲,因為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習犯錯和糾正錯誤是人生最寶貴的課程之一。

03 怎樣在家進行「混亂遊戲」?

就地取材:很多家長覺得「混亂遊戲」會造成浪費,其實沒必要特意去添置材料,就像馬喬里·溫斯洛在《泥團:洋娃娃菜譜》中提到的,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尋找遊戲的材料,比如,垃圾桶里常常可以找到盛水、沙子和顏料的塑料容器。

玩法也可以腦洞大開,比如「烤石頭」、「串烤樹葉」、「樹皮三明治」……

「不混亂」的混亂遊戲:對於天生喜歡秩序和乾淨的孩子,可以和他們玩「不混亂」的混亂遊戲,也就是不會弄髒衣服,看起來亂糟糟的。比如,光影遊戲。閃光燈或是投影儀可以在任何表面上製造出混亂,孩子們對影子、反射都特別感興趣。做手影、用投影來編故事、影子變形……

視頻截圖來源於頭條,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加入孩子的「混亂遊戲」:當家長加入到「混亂遊戲」中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會自然而然提升。在「混亂遊戲」中,比如玩陶泥或者畫油畫,家長可以起到很好的示範作用,向孩子展示小方法。家長還可以通過觀察、提問,和孩子在遊戲中展開對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w1TEW4BMH2_cNUgaFG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