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柏林圍牆,大家對其政治背景都再熟悉不過。這道冷戰之牆在幾十年間隔絕了兩大陣營,它的倒塌更被視為上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東西柏林的分界,在二戰後逐步形成,但實體柏林圍牆的設立,始於1961年8月13日。
在如今柏林的波茨坦廣場上,有七塊從別處搬來的柏林圍牆遺蹟。德國政府此舉顯然意有所指,早在1953年,這裡就曾爆發東柏林第一次大罷工。那一年的6月17日,數千名東柏林工人罷工,提出降低物價、打破各領域文化管制和撤走蘇軍等訴求。此後,罷工席捲東德,共三十萬人參與,許多知識分子和警察加入。罷工遭到蘇軍鎮壓,造成數百人傷亡,上千人被捕。
在此前後,東德人已經紛紛用腳投票,成群結隊逃往西德。1945年,東德有人口1664萬,1949-1961年間就有350萬人逃離東德。波茨坦廣場鎮壓事件爆發後,逃亡潮愈發洶湧。
這種逃離不僅僅是社會層面和政治層面的問題,也是東德政府無法承受的經濟壓力。原因很簡單,逃離者都是高素質群體。1954-1961年,從東德前往西德的居民中,約有6000名醫生和藥劑師,8000名司法人員,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師和工程師。
其實不僅僅是東德,在同一時間裡,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匈牙利等國家都有大量人口逃離至西方,而且同樣集中於高素質群體。這使得西方國家增加了大量優質勞動力,尤其是接收逃亡者最多的西德。戰後西德的經濟崛起,這些新移民貢獻良多。前兩年歐洲難民危機期間,還有許多歐洲學者拿二戰後的新移民與當下難民做比較。
為什麼逃離者以高素質群體居多?因為學歷和知識結構使他們有更出色的邏輯思維和判斷力,工作和社交圈子使他們有了相對更豐富的信息渠道,會更容易發現社會的種種不合理和並不光明的未來。此外,相對穩定的收入和積蓄給他們提供了逃離的經濟支持。
這種情況,東德政府無法容忍,蘇聯也無法容忍。1958年11月,赫魯雪夫表示蘇聯要接管前往西德的通道。這種恐嚇式的宣告反而引發了「柏林危機」,使得逃亡潮大大加劇。隨後的1959年,東德有14.4萬人逃亡,1960年有20萬人逃亡。1961年,柏林圍牆修建前,每月逃亡達10萬人。建牆前的兩個星期,更有4.7萬人上演勝利大逃亡。
在美蘇交惡的大背景下,1961年8月13日凌晨2點30分,東德軍警以木拒馬、鐵絲網、水泥樁和石塊等為材料,緊急施工,4小時後,柏林迎來了日出和初成的柏林圍牆。
隨後,柏林圍牆逐步加高加厚,加長至167.8公里,設有253座瞭望塔,136個碉堡,還布有電網、地雷和自動射擊裝置。從此,東德人遭遇禁錮,直至柏林圍牆倒塌。
在此期間翻越柏林圍牆的人們,其實同樣以高素質群體居多。
如今在柏林查理檢查哨旁的露天柏林圍牆博物館裡,人們可以見到那句著名的「逃亡為發明之母」。當年東德人為了翻越柏林圍牆,誕生了無數「發明家」,挖地道、藏身箱中……其中最厲害的是一位東德青年,他於1968年自製潛艇,潛水抵達西德。他用自己的摩托車馬達、鋼板以及其他裝置,在家裡製造了個人用的小潛艇,潛艇在水下航行五小時,成功從西德水域浮出,可見質量之過硬。
另一個奇蹟則是兩個東德家庭花費數年時間,完全以手工製成的熱氣球。這兩對夫婦在家中自學材料學、工程學和氣象學,然後建立家庭實驗室,最後成功製造高度可達28米的歐洲史上最大體積的熱氣球,被寫入金氏世界紀錄。
氣球起飛時被東柏林地面的警察發現,引來槍擊,但迅速升高至2800米以上高空,躲過槍擊,並在東德空軍出動之前降落。幸運的是,他們真的飄到了西德。
難怪有人說,能夠翻越柏林圍牆的人,智慧和勇氣一樣都不會缺。
撰文〡葉克飛
來源〡歐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