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櫻花道。攝影/卡瓦格博
-風物君語-
「前方到站:
同濟大學」
隨著熟悉的報站聲,10號線的車門緩緩打開,年輕的人們魚貫而出。從5號口出站,乘一個長長的扶梯,右轉幾步路的距離,就能走到 同濟大學的校門。
同濟大學校門。 攝影/楊作勛
建校已經113年的同濟,一直以出色的工科聞名全國。不僅修起了大半個上海,在全國的土木、交通、橋樑建設中,更是隨處可見同濟人的身影。但比起百年名校的稱號,同濟學子更為津津樂道的, 是擁有這個以校名命名的地鐵站。
另一個「宇宙中心」五角場。 圖/視覺中國
在上海軌道交通領域有著突出貢獻的同濟,可謂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為自己規劃了這樣一條開到校門口的地鐵10號線。出校門乘坐3站地鐵,就能直達宇宙中心 五角場,沿線的許多換乘線路,更是讓整個魔都盡在掌握。
如果在上海選一所大學生活、學習、戀愛,似乎沒有比同濟更合適的了。
帶著「德味」濟天下
南北樓前的草坪上,豎立著兩根「同濟大學國立柱」, 一根上刻「繼往」,一根上刻「開來」,既訴說著同濟曾經的命運跌宕,也預示著同濟人面向未來的理想。
同濟大學國立柱。 攝影/楊作勛
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是為同濟大學的前身。在上海話里,「同濟」是德語「Deutsch」的諧音,「Deutsch」意為「德意志」,可見同濟從創建之初就與德國有著深厚的淵源。而同濟之名,還出於《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 當其同舟濟而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頗合「人類命運共同體」之義,不僅有醫者仁心,更藏著卓識遠見。
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全景。 攝影/吳勝波
到了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併,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為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當時首批經國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國立大學之一。作為上海乃至全國 最有「德味」的大學,同濟將它的「德風」一直延續至今。不僅在學術上保留著德國式的嚴謹,更開設了許多中德合作的特色學科。
同濟大學中德學部。 攝影/楊作勛
2004年,同濟與德國政府合作成立中德工程學院,與二十多所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成為合作夥伴,每年將大批同濟人送往德國深造。在德華人留學生群體里一直流傳著這樣的笑話,據說所有留德華人中 有一半都是同濟人,同濟人中更有一半都來自這個人稱CDHAW的中德工程學院。CDHAW的同學在留德後大機率依然能夠成為同學,留學對他們而言,似乎不過是將整個班級從中國搬到了德國。
圖1: 同濟德文工學堂。 圖2: 同濟大學前身——1922-1971年期間的同濟醫工學堂舊影。圖/網絡
抗戰爆發後,同濟師生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浙、贛、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 李莊古鎮。在李莊,日軍的侵略也從未停止,長期的戰火紛飛,讓學生們的生活艱苦至極。據時任代理校長周均時1941年8月31日的報告:「查本月11日上午9時敵機狂炸宜賓,本院門診部后座中一彈,庫房膳食廚房炸塌,辦公室右首板壁一座震壞,並震破窗戶多處,經於十二三日停診兩天加以整理。」就是在這樣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同濟學子依然懷揣著赤誠的理想,讓同濟精神得以薪火相傳。
李莊古鎮。 圖/視覺中國
當時醫學院有個學生叫夏樹國,每次逃警報時,總帶著一個方形小包裹,同學們以為他捨不得家裡的傳家之寶,誰知打開一看,裡面躺著的是一本《解剖學講義》。正是無數這樣的堅持,讓同濟師生們在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教學不輟,等到1946年回遷上海後,同濟大學發展成為以 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海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同濟醫院院長、德醫公會創辦人寶隆。 圖/網絡
雖說如今的同濟以工科著稱,但當時的 同濟文學院也是赫赫有名,聚集了一批有重要影響的人文學者。不僅有中文系主任郭紹虞,哲學系主任熊偉,德文系主任陳銓,如章士釗、鄭壽麟、楊一之、陳康、馮契、馮至等著名教授也都曾在同濟文學院任教。1949年文學院被併入復旦大學後,同濟文科建設便中斷近半個世紀,直到57年後的2006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才得以重新組建。
同濟大學秋天校園。 攝影/卡瓦格博
頗有些機緣巧合的是,曾經的同濟哲學系主任熊偉先生20世紀30年代在德國波恩和弗萊堡留學,應該是中國唯一稱得上海德格爾弟子的哲學家。而重建起同濟人文學院的孫周興教授,是熊偉先生的學生之一,也是當今中國研究海德格爾哲學的大家。從這種冥冥之中的傳承里,或許能看到同濟文科建設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作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大學,它始終保留著 「人文化成,同濟天下」的情懷。
不只是四平路公園
作為一所以建築、土木、設計等專業聞名的學校, 同濟大學校園裡的建築就像是同濟的名片,不僅極具造型之美,更可見其歷史底蘊。
同濟大學衷和樓。 攝影/楊作勛
四平路校區雖然不大,但穿行在各色樓宇之間,多少能看出同濟的性格。
同濟大學運籌樓。 攝影/楊作勛
比如建於1961年的 同濟大學大禮堂,曾是遠東最大的禮堂,它凈跨40米的拱形網架結構,被譽為當時同種形式的亞洲之最,人稱 「遠東第一跨」。大禮堂大廳外跨54米,禮堂設3564個座位,和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拱形網架薄殼結構相適應,開闊的大禮堂廳內沒有一根柱坐在廳內,視覺效果極佳。每年在這裡舉辦的十大歌手決賽,總是盛況空前,一票難求。
同濟大學大禮堂內景。 攝影/楊作勛
又比如建成於1954年的 同濟文遠樓,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座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築,也是中國最早的包浩斯風格建築;古樸典雅的 西南樓,採用三層磚混結構,白牆黑瓦,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風格,頗具唐風遺韻,2004年入選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還有雙塔造型的 圖書館、建築學院的 青紅樓……每棟建築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放在一起看又相得益彰,可見當年規劃校園時教授們的深切用心。
同濟大學圖書館。 攝影/楊作勛
如果你是同濟人,那你一定要 在圖書館迷過路,在三好塢喂過大白鵝,在衷和樓的樓頂看過東方明珠,在《將愛》里李亞鵬狂奔過的一·二九操場刷過鍛鍊打卡,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同濟人。
圖1: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圖2: 129大禮堂。 攝影/楊作勛
只可惜對於某些專業的學生而言,四平路的校園生活還沒來得及回味,就要集體搬遷去遙遠的 嘉定校區。「黃渡理工」雖然是嘉定同濟人的戲稱,但等真有一天收到「江蘇移動歡迎您」的簡訊時,才發現自己已然把生活過成了段子。
嘉定校區仰望星空樓,當然它還有一個更有名的名字。 攝影/雪梨
在同濟,你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雖然考上了同一所大學,卻依然面臨異地戀的困境——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都考上了同濟, 但你在四平,我在嘉定。不得不說工科男生是有恆心和毅力的,許多嘉定的男孩寧願每天花8塊錢坐兩個小時的北安跨橫穿上海,也要留住校園時代的愛情。
圖1: 工程試驗館門口。 攝影/gaohongyi;圖2: 同濟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 攝影/葉林
如果說同濟目前還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校區平等」,但有一種真正的平等,相信除了同濟以外,沒有哪所國內高校可以做到。在同濟,不管你是工科、理科、文科還是藝術類院系,都難逃學高數的命運。傳說 同濟大學出版的高等數學,是全中國發行量前三的書籍,如果要問這本總發行量超過6000萬冊的同濟版高數有什麼缺陷的話,大概就是學分太高、重修費太貴吧?
最浪漫的「工科」生活在哪裡?
作為一所校風嚴謹的大學,同濟似乎把所有的情懷都放在了「吃」這件事上。同濟的伙食是公認的好,否則上海灘也不會有一句 「吃在同濟」廣為流傳。後來大廚師傅去了《天天向上》,一塊紅燒大排又引得全國高校學生羨慕不已。許多同濟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經歷,帶著曾經的同學來同濟參觀,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竟然是 「帶我去吃紅燒大排」。
圖1: 學生食堂舊址。攝影/布博鑫;圖2: 從三好塢出來,瑞安樓旁的小路。 攝影/ddhhdd;圖3: 北樓-天光。攝影/葉紅江北;圖: 4西北食堂二樓。 攝影/李海燕
同濟好吃的當然不止紅燒大排,四平路五大食堂的師傅個個都是「掃地僧」。平時從不顯山露水,直到某天下課發現 西苑刀削麵窗口掛上了暫停的牌子,才知道原來拉麵師傅出國交流了。
圖1-3: 西苑食堂。 攝影/楊作勛
而在四五年前的同濟,每每入夜都能看到無數黑暗料理的小推車包圍校園,結束一天的學習生活,宵夜就是最幸福的犒勞。可惜後來一經整改,非正規的攤販已被取締,許多新同濟人已不知道這段「黑料」往事。
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西苑「同濟那碗面」-大腸面。 攝影/雪梨
雖然沒了「黑料」,但同濟人的「黑料」情懷永不停止。2016年同濟在西苑食堂的負一層開起了 大排檔,放課後與舍友一起喝啤酒吃燒烤,剝著小龍蝦暢談理想,這裡是只屬於同濟人的深夜食堂。
西苑大排檔夜市準備的炭火。 攝影/楊作勛
吃在同濟丨春天也在
在同濟,春天是值得期待的。當櫻花開放,人潮湧動,整個學校都在粉色的花海里溫柔了起來。
同濟大學賞櫻地圖。 供圖/微博@同濟大學
從赤峰路上的南門進入校園,200多株日本櫻花一直開到愛校路的盡頭。這些櫻花是1997年同濟九十周年校慶時日本友人贈送的禮物,希望以「櫻花為證,中日友好,世代為繼」,刻著這句話的紀念碑至今仍保留在盛開的樹下。
「櫻花為證,中日友好,世代為繼」紀念碑。 圖/視覺中國
雖然叫「櫻花大道」,實際這條路卻不過百米。即便如此,來同濟看櫻花依然是許多人的bucket list(人生目標清單)。每年清明前後花開最盛,許多校外的遊人慕名而來,櫻花樹下人頭攢動,是名副其實的 「四平路公園」。
圖1: 在櫻花大道拉手風琴的爺爺。攝影/楊作勛;圖2:眾所周知,同濟是貓的天下。 圖/視覺中國
「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來同濟看櫻花,不僅櫻花溫柔, 櫻花樹下的人更是可愛。戴著禮帽的老者站在樹下,用手風琴拉一曲蘇聯小調;慵懶的貓霸占著樹下的長椅,眯著眼睡午覺;學理工的男孩在樹下掛上他的三行情詩;臨近畢業的短髮女孩穿著學士服,在相機里定格青春的最後一瞥。
圖1: 在櫻花大道上拍攝畢業照。 圖2:櫻花大道。 攝影/尹明 供圖/中國爬樓聯盟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雖然上海有顧村公園、辰山植物園的櫻花盛景,人們卻依然偏愛同濟的櫻花。因為只有在這裡,才能勾起那些屬於青春的悸動,年少的懵懂在粉色的光影里逐漸清晰,在名為時光的泥土裡,開出了舊日的美麗回憶。
在同濟櫻花大道騎行。 攝影/尹明 供圖/中國爬樓聯盟
浪漫或許是轉瞬即逝的,就像櫻花的花期只有短短的一周。務實的同濟人,更願意將自己的浪漫寄情在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里。當花瓣落進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們都知道, 屬於同濟的羅曼蒂克永遠不會消亡。
櫻花大道。 圖/視覺中國
- END -
文丨太師(同濟大學2020屆校友)
編輯 | 蘋果
圖片編輯 | 陶子
封圖 | 視覺中國
特別感謝同濟大學2019屆校友臉哥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版權所有——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參考資料
王涘崖:為什麼你們學校的毛主席像是背手(抬手)的?
拇指城同濟版:新生指南 | 第一篇·你不知道的同濟
名校往事:同濟大學歷史沿革
烽火同濟:在李莊的日子裡
同濟土木人:建築風韻 | 古樸典雅的西南樓
澎湃新聞: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曾經有多牛?章士釗、馮至曾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