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重要通道。東起烏鞘嶺、西到古玉門關。長約900公里,寬數公里至近百公里。因地處祁連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形似走廊,又在黃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在中國的歷史上扮演著許多很重要的角色,有多重要呢?季羨林先生是這麼說的:
「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交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了。」
嘉峪關大肉拌面
河西走廊,是交流的通道,也是商業的通道,更是美食的通道。五湖四海的人們帶著自己地方的獨特文化習俗。在此交匯、融合。積年累月這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 在這裡匯聚了西北所有美食,:臊子麵、拉條子、搓魚子、窩窩面、油潑麵、干拌面、肘子行面、洋芋面、青稞面、黑面、涼麵、鹼面、炒麵……
河西走廊一路往西,到敦煌後,就能吃到一種叫做「胡羊燜餅」的美食。這個「餅」,其實就是寬寬薄薄的面片,採取燜的工藝,對烙餅絲進行烹飪,是一種家家都會做的、很受歡迎的美食。
燜面
武威是西出蘭州第一城,到了武威,你隨意問當地任何一個人:在武威。什麼風味最地道?他們一定會告訴你三個字 「三套車」。別誤會,它不是俄羅斯民歌,它是由 涼州餳面、滷肉、茯茶組成的套餐。
"三套車"經營主要集中在武威市北關市場。餳面勁道有嚼勁兒;滷肉金黃,肥而不膩,熟而不爛;也可放入木耳、蘑菇、黃花、蒜苔、芫荽、等製作的鹵湯中。味道就更豐富了;茯茶主要是由冰糖、桂圓、核桃仁、紅棗、枸杞、茯茶茶葉加水熬制而成,味道香甜可口,入口香甜。這三者組合在一起,就是武威風味的代表。
武威三套車:餳面、滷肉、茯茶。圖/圖蟲·創意
相傳「三套車」這個名字的由來,和晚清名臣左宗棠有關。相傳左宗棠去新疆平叛途經涼州,因連日征戰,舟車勞頓,有位神廚用其祖傳秘方精製一種特色滷肉,用祁連山的十八味名貴藥材整制的健身營養茶釀造的燒酒,配以涼州民間盛行的行面獻於左將軍,左將軍食之大喜。此後「三套車」在涼州廣為流傳。
張掖牛肉小飯,叫飯卻不是飯,和新疆的丁丁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圖/匯圖網
出了武威,就是張掖。張掖有一種面,叫「 臊面」,是張掖有名的麵食。臊面講究的是"薄、亮、精",就是面要薄、色要亮,吃起來要精。傳統的臊面,將和好的面手工擀成細條狀,形似韭葉,沸水煮撈。湯以雞湯為佳,牛、豬排骨湯亦可,加入胡椒粉和和姜粉等調好味後,再加入適量水澱粉,讓湯底達到一定的色度和濃度,勾好後的湯外觀晶亮透明,色香誘人。
張掖炒炮。圖/匯圖網
黑河貫穿而過的張掖,還有一種面,叫 炒炮。 炒炮,是張掖的面,也叫炒炮杖子,因麵條形似炮仗而名。光是聽這個名字,就讓人感受到了大西北的豪放霸氣。炒炮"是位於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古城張掖市的一種特色麵食,因這種寸段麵條形似鞭炮,故名"炒炮"。該小吃以"精、鮮、奇、特、色、香、味、形"而著稱,實惠方便,受到人們的歡迎。
再往西,就到了敦煌了。驢肉黃面是敦煌的一道名吃,號稱中華一絕。"驢肉黃面"顧名思義,其實是兩道菜,一盤驢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黃面作主食。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
甘肅的麵食多嗎?多;還有嗎?當然有;為什麼不介紹了?一兩篇寫不完,那麼你們有哪些好吃的甘肅麵食?
- END -
文丨十四
編輯丨伊森、堃堃
參考資料
劉小雷、周言文《徽縣江洛鎮,一碗傳承了上百年的素麵》
《金昌麵食研究報告》《河西走廊美食:留存於絲綢之路上的「味蕾」享受》
本文為地道風物原創文章,原文有刪改
本文圖片來源於版權方,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公司、組織、個人未經版權方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