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及地域分布情況

2020-08-17     山川網

原標題:2020年上半年GDP百強城市名單及地域分布情況

山川網:八月中旬,正值盛夏,又兼之近些年來自然環境受到的累積性破壞效應,今年夏天廣大的南方地區,先是經歷了持續的強降雨天氣,多地出現洪澇災害。雨水過後,熱浪襲來,多地連續多日持續高溫。

早些年間日最高溫度超過35度即可算作極端天氣的標準,在近幾年不斷被拔高,36度,37度,38度,39度,甚至於40度的高溫,都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每每到這個時候,我都異常懷念一些北方濱海城市,例如青島、大連、煙台、威海、秦皇島等等,目前每天的平均溫度仍然保持在20~30度之間的舒適水平。

經過了七月份全國各省份的上半年經濟報陸續發布後,八月份全國主要城市也陸續發布了上半年經濟報。之前我們有安排過上半年GDP20強城市的經濟數據分享。今天我查看了一下網絡上的相關數據,發現隨著更多城市的持續跟進發布,目前2020年上半年GDP百強城市業已基本發布完整。今天,我們就來進行一下相關的分享。

一、2020上半年GDP20強城市名單

開頭還是先來回顧下此前已經安排過推送及解讀的上半年GDP20強城市名單。由於相對嚴肅的數據及產業的情況此前已經安排,今天我們就講的稍微輕鬆隨意一些,更多是帶大家回顧下中國代表型城市的結構變化方向。

在上述圖表中,如果我們單純關注最右側的上半年GDP二十強城市的排名變化,可能會得出一個結論——上半年的中國頭部城市排名情況十分動盪。但事實上,如果你了解此前的2018年和2019年頭部城市相關數據情況,基本上上述變化都是在可以預料之中的。

以十強城市為例,除了前三的上海、北京、深圳三城的排名沒有變化外,其餘的七城排名均出現了變化。但是我們能夠從此直接得出例如「上半年中國頭部城市格局巨變」這樣的標題黨結論嗎?顯然不能。

看上去七座城市的排名變化,其實核心點是由兩座關鍵城市的數據情況因為各自不同的特殊原因,從而形成的榜單排名連鎖效應。兩座城市是誰?一是天津,二是武漢。

天津的特殊情況是由於此前的全國經濟數據四經普之後,對於此前的年度經濟數據進行了大幅修訂。當然,是大幅向下修訂。有這樣的數據基礎變化,到了2020年上半年排名自然會有明顯的下滑變化。落實到排名上,就是退守到了十強城市名單的第十位。

武漢的特殊情況是由於眾所周知的新冠疫情,所以一直到目前,武漢市也僅僅是公布了上半年的GDP增速數據,並未公布GDP總量數據,這是比較可以理解的。等到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徹底被消除後,武漢還會重新恢復到合理的位置,這點也是不用太多擔心的。

而從目前的中國十強城市成員來說,我們能夠看到什麼?從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天津(武漢)十座城市的分布格局來看,可以看到國家層面對於平衡全國各大區域間均衡發展做出的努力。

這裡有個特殊情況,就是關於天津和武漢這裡,如果是按照上半年武漢市實際的GDP增速數據來推算的話,那麼上半年武漢市大機率GDP總量是要略低於天津的,所以武漢市暫時不在前十。但是等到疫情的特殊情況一結束,武漢還將重回前十應有的位置。所以這裡,我們的前十格局討論,仍舊會以武漢為準。

如果我們查看十強城市的東南西北中五大大區域分布情況,可以發現東部有四城(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南部有兩城(深圳廣州),西部有兩城(重慶成都),北部有一城(北京),中部有一城(武漢)。

此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上述十強城市分布分布中,南京的位置都是天津的。那個時期時,五大區域間的均衡性事實上更強,是東三,南二,西二,北二,中一。這背後我們能夠看到國家層面長期有意識調整和扶持區域均衡發展的用意。

而在人為調節之外,因為市場的綜合影響,最終我們目前的十強城市格局演變成當下的情況,即東部地區階段性擁有了原本在均衡設定中屬於北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名額,這樣一來對於接下來的區域政策傾向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北部地區和中部地區會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而再結合目前區域本身的城市經濟基礎及城市群發展情況。北部及中部地區在接下來受益相對明顯的城市是青島、濟南、西安、鄭州、長沙。

這其中,長沙目前的經濟數據情況最為突出,雖然暫時還未進入前十城市名單,但是在接下來大機率還將進一步拉近與天津之間的數據距離,最終在綜合實力上與十強城市基本保持一致,和武漢一併成為帶動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力量。

二、2020上半年人均GDP20強城市名單

說完了上半年GDP總量二十強,我們再來簡單看看上半年人均GDP的二十強。這裡需要解釋一下的是,下面表格中的Q1即是第一季度,H1即是上半年。

平時我們較少談到人均GDP的相關排名,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原因是,人均GDP高排名城市的區域集中性更為突出。

在上面的上半年人均GDP二十強名單中,排除克拉瑪依、鄂爾多斯、東營這樣的資源型城市,相較常住人口明顯經濟總量略偏高,最終人均GDP數據比較特殊的案例外,其餘名單城市的區域集中性很高。

長三角城市群上榜城市多達十座:蘇州、無錫、南京、常州、上海、杭州、寧波、南通、鎮江、揚州。其中,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南通七城均為上面我們講過的全國二十強城市。

廣東省上榜城市三座:深圳、珠海、廣州。數量上和上文我們提到的上榜全國二十強城市中同樣是三個,不過經濟總量排名廣東前三的城市是深圳、廣州和佛山。

而由於受到人口總量規模的影響,重慶、成都、武漢、鄭州等區域性樞紐城市在人均GDP相關榜單上,排名整體都相對會靠後一些。

所以在我個人看來,在現階段的中國,人均GDP數據比較真正有一定價值的區域,事實上還僅限於長三角和粵港澳兩個相對成熟些的城市群,基本不太適用於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在區域經濟中,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體之間的比較,會有相對更適用或更不適用的相關數據。

這也是我們過去較少使用人均GDP數據的一大原因,因為從高複雜度的全國性對比來看,人均GDP數據現階段的可參考性還相對較弱,不能很好地反應現階段中國跨大區域間的實際發展情況對比。在使用該數據時,建議大家要在同地域區域或同級別城市間進行對比,會有更高的實用價值。

三、GDP百強城市地域分布情況

和一般我們較多解讀的全國頭部城市二十強名單相比,GDP百強城市的最大價值,就是將大量的中等城市納入了觀察範圍。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三百三十餘個地級行政區,其中地級市二百九十餘個。也就是說,百強城市名單,基本上涵蓋了全國約三成左右的地級行政區,可對比性和可參考性相對均較高。

那麼全國百強城市一般在區域經濟中的最實際用法是什麼呢?是進一步考量不同區域的整體區域經濟發展均衡性。在現階段能夠入選全國百強城市的地市,我們大致可以將其稱為中等城市發展水平。

那麼結合上面表格中的情況,我們大致計算一下國內代表性省份的入圍城市占比地級市總量情況。

江蘇:下轄地級行政區總數13個,入圍全國百強市總數13個,入圍占比100%

山東:下轄地級行政區總數16個,入圍全國百強市總數11個,入圍占比68.8%

廣東:下轄地級行政區總數21個,入圍全國百強市總數10個,入圍占比47.6%;

河南:下轄地級行政區總數17個,入圍全國百強市總數8個,入圍占比47.1%;

浙江:下轄地級行政區總數11個,入圍全國百強市總數8個,入圍占比72.7%

河北:下轄地級行政區總數11個,入圍全國百強市總數6個,入圍占比54.5%;

福建:下轄地級行政區總數9個,入圍全國百強市總數6個,入圍占比66.7%

湖南:下轄地級行政區總數14個,入圍全國百強市總數5個,入圍占比35.7%;

安徽:下轄地級行政區總數16個,入圍全國百強市總數4個,入圍占比25%;

湖北:下轄地級行政區總數13個,入圍全國百強市總數3個,入圍占比23.1%。

對比上述十個擁有全國百強市最多的省份來看,目前階段所轄所有地級行政區中,能夠有六成地市入圍全國百強市的省份,應該可以說是均衡性發展較為成功的代表省份。目前,只有江蘇、山東、浙江、福建四個沿海省份基本做到,其餘各省差距依舊較為明顯。

四、2020上半年GDP百強城市總榜

最後,是2020年上半年國內GDP百強城市的完整榜單。我大致查看了下幅圖表,整體的準確性還是比較高的,但是由於涉及城市相對較多,不排除個別地市數據存在出入的情況,大家有所了解即可。

關於2020年上半年全國百強城市的階段性排名變化情況,我同樣建議大家理性看待,上半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間區間,不同地區由於產業結構的不同,受到疫情的影響也千差萬別。另外,部分省市由於四經普後經濟總量調整明顯,體現在上述表格中同樣會出現比較「異常」的排名「大變化」。

所以一些在排名上動輒十個名次以上變化的地市,並不能代表這些地市在這個區間經濟一定就是有了突飛猛進的跨越式發展或滑鐵盧式的斷崖式衰落,這樣的看法無疑都是十分片面,脫離區域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

但是,一些城市的變化趨勢,同樣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例如雲南昆明,廣西南寧,貴州貴陽,新疆烏魯木齊等省會城市的上半年全國排名情況,平均都在十個位次以上。我們可以發現,在全球經濟大環境日益複雜的背景下,中西部省份優勢資源正在加速向各自的區域中心城市省會匯聚,資金及人口的避險意識十分明顯。

上面的百強名單中,我覺得比較值得大家特別關注的是第21~40這個區間的城市。因為在此前的上半年國內城市排名中,我們的關注點主要放在前20名的城市。而21~40名區間的城市,可以被稱作是腰部城市,一般由經濟相對不太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二三線城市組成。

對於經濟還相對不太發達的地區而言,能夠入圍全國城市四十強,特別是三十強,意味著未來有機會較長時間保持穩定向上發展,在得到相關政策及周邊資源綜合支持的情況下,有進一步逆襲的可能性。要知道,目前二十強城市中,一些城市正是前些年從後面一步步爭到前面來的。

而對於經濟發達地區,或者稱作成熟城市群中的二三線城市,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對應城市群的城市發展階梯性健康水平。如果一個相對發達地區,或者說相對成熟的城市群,在這一重要的腰部區間城市分布存在明顯缺失的話,對於下個十年時間維度會存在城市發展新舊交替不暢的情況。

上半年21~30位城市:濟南、合肥、東莞、福州、常州、煙台、昆明、唐山、大連、溫州;

上半年31~40位城市:徐州、長春、廈門、石家莊、瀋陽、濰坊、鹽城、紹興、揚州、南昌。

其中,我們看到濟南、合肥、福州、昆明等過去幾年發展表現較為突出的省會城市,均位於三十強城市名單,未來還有較大機率進一步上升,個別城市有望進入二十強,值得未來幾年長期關注。

而31~49位之間的城市,情況則相對比較複雜,該區間是我認為城市名單仍舊會有相對明顯變化的。該區間雖然也有多個省會城市,但是近些年來這些省會城市的整體表現差別較明顯,全國排名仍不太穩定。

註:本文數據表格素材,均取自Datagoo時代數據,圖表中均有標識,深表謝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cB7_HMBURTf-Dn59N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