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前三季度全國27省份GDP數據:半數省份GDP增速超過2%

2020-10-27     山川網

原標題:2020前三季度全國27省份GDP數據:半數省份GDP增速超過2%

山川網:截至到最新,通過網絡公開資料,我們發現除上海、河北、黑龍江、西藏四省市外,全國已有27個省份公布了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

我想關注區域經濟的大家,應該此前已經通過不同的渠道,大致了解過前三季度分省的經濟運行情況。之所以我們的相關推送安排的晚一些,也是希望能夠等到更多的省份數據公布後,再統計進行安排,以節約大家的時間,不顯得過分拖拉。

不過眼下已近十月末,按照慣例無論如何關於分省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也要進行安排分享了,不然從時效性上就有些說不過去了。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關注這份全國27省份的2020年三季度經濟報。

一、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經濟運行情況

這裡還是老規矩,在討論分省的三季度報之前,還是要例行回顧全國整體的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因為這是一個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在討論局部的問題之前,一定要有整體的大背景,這樣才能夠把事情看得更為清楚明白。

差不多一周前的時候,在國家統計局公布前三季度全國經濟報的時候,我們也第一時間安排的了分享。今天,我們把其中最關鍵性的一些數據整理如下——

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同比下降1.6%)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8123億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274267億元,增長0.9%;第三產業增加值400397億元,增長0.4%。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7%。

下面,我們重點從工業、消費、投資、外貿、收入等五個最重要的版塊,看看前三季度(基本是對比上半年)的運行情況——

工業方面,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上半年為下降1.3%。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5.8%,比二季度加快1.4個百分點。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增速比8月份加快1.3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增長;環比增長1.18%。

消費方面,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324億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個百分點;其中三季度增長0.9%,季度增速年內首次轉正。

投資方面,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36530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上半年為下降3.1%。

外貿方面,前三季度貨物進出口總額231151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7.5%,二季度為下降0.2%。出口127103億元,增長1.8%;進口104048億元,下降0.6%;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23054億元。

收入方面,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義增長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0.6%,年內首次轉正,上半年為下降1.3%。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1元,名義增長2.8%,實際下降0.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名義增長5.8%,實際增長1.6%。

這裡我們發現,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宏觀層面的工業、投資和外貿,在政策性主導的前提下,基本都已經實現了正增長, 並且成為中國前三季度整體生產總值正增長的最關鍵推動力。

但是,和民生聯繫最為密切的消費和收入兩大板塊,尚未真正恢復元氣。特別是消費這個領域,前三季度社消累計增速仍為-7.2%。而這一數據能否在2020年全年經濟報中轉負為正,一切還都是未知數。

眼下,各大電商平台都已經在為一年一度的「雙十一」造勢。今年的購物狂歡節,對於全年的經濟數據也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算是今年度消費數據領域的收官之戰,春節前期的消費已屬於來年範疇)。這裡我大膽預測一下,大機率上最終的全網成交數據又要再創新高。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今年的電商狂歡節都必須再創新高。

那麼,如果真的是做不到怎麼辦呢?其實沒有關係,統計方式方法始終是掌握在各電商平台手中的,所以最終的數據如何呈現,同樣並不影響我們樹立經濟信心的目的。

二、2020年前三季度27省GDP數據情況

看完了整體,接下來我們就來看區域。

從總量來看,廣東、江蘇兩省的體量優勢依舊十分明顯,是全國唯二在前三季度經濟總量站上7萬億+的省份。和第三位的山東之間,拉開了超過2萬億的較大經濟體量差距。

同時,許多相關媒體在對於前三季度分省經濟報道之時,也特別和去年的同期進行了對比。通過和去年同期相比可以發現,廣東江蘇兩省的經濟體量差距在縮小。

而關於這一點,其實從增速上也可以得到印證。2020年前三季度廣東省GDP增速為0.7%,與同期全國平均增速持平。而江蘇省前三季度GDP增速為2.5%。這一增速水平,在目前已經公布數據的GDP前十省份中,只略低於湖南的2.6%。

而事實上,如果結合2020年上半年的各省經濟數據,尚未公布前三季度GDP增速的上海和河北,大機率上體量會略低於安徽,所以表格中前十省份的排位基本上是不會有較大變化的。

同時,即使是出現小機率性的,前三季度上海市經濟體量超過安徽的情況。但是根據過去較長時間內,京滬二城同時期經濟增速較為接近的慣例,前三季度上海市經濟增速也會低於江蘇。

在2020年較為特殊的經濟運行背景之下,人們對於區域經濟GDP規模的關注度明顯要低於對於增速的關注。我記得在一季度經濟數據公布時,許多人關注的重點是各省的經濟抗風險能力;二季度經濟數據公布時,許多人關注的重點是各省的經濟恢復能力。眼下到了三季度,大家的關注重點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從前三季度經濟增速上看,22省份中,19省份實現正增長。可以說,全國經濟已經從相對較為艱難的二季度,平穩過度到了三季度,絕大多數的省份已經恢復了經濟的正常運轉。三季度仍未轉負為正的,僅剩下湖北、遼寧、內蒙古三省(已公布數據的27省)。同時,天津市的前三季度GDP增速為0。

情況最為特殊的湖北省,事實上在經濟恢復的速度上也是非常突出的:今年一季度,湖北GDP同比下降39.2%,上半年下降19.3%。前三季度,湖北GDP同比下降10.4%,降幅較上半年收窄8.9個百分點。這樣看來,到了2020年全年經濟數據公布時,湖北省即使上不能完全經濟增速轉正,但是距離正負分界線也不會太多。

那麼縱觀2020年前三季度的各省經濟報,我們以什麼樣的標準,確定在這一時間區間內,經濟表現較為優秀呢?綜合已經公布前三季度GDP增速的27省數據來看,前三季度GDP增速能夠超過2%的省份,屬於在本時間區間內表現較為突出的。

27個省份中,共有14個省份「達標」,分別是:江蘇2.5%,浙江2.3%,四川2.4%,福建2.4%,湖南2.6%,安徽2.5%,江西2.5%,重慶2.6%,雲南2.7%,廣西2.0%,貴州3.2%,新疆2.2%,甘肅2.8%,寧夏2.6%。

由此,我們也可以清楚看到前三季度全國各省增速排名最靠前的區域,分別是貴州的3.2%,甘肅的2.8%和雲南的2.7%,以上三省份也均為西部省份。

這也正是,本文標題中提到的:半數省份GDP增速超過2%。

三、對上半年的回顧和全年的展望

關於全年度的全國經濟增速預測,事實上在尋常的年頭,並不是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情。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幾年間,中國的整體經濟增速是在「平穩放緩」的。而所謂的平穩,即每年的經濟增速下降比例是較為穩定的。

但是這種穩定放緩,在2020年的突髮狀況之前發生了改變。最終,出現了中國整體經濟增速從2019年全年整體的6.1%,直接回落至2020年一季度的-6.8%。上半年經過艱難地恢復,收窄至-1.6%。一直到了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才剛剛轉負為正,成為0.7%。

而按照國內一些經濟專家學者的推斷,2020年全年的中國GDP增速,大機率上能夠超過2%,但同時低於3%。這一推斷結合前三季度的中國經濟恢復情況,實現的機率整體還是比較大的。

結合這一背景,我們再來回看上文中的全國27省份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我們上文中已經說過,已經有半數的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超過了2%(其中貴州超過了3%)。

那麼,對於這些省份而言,等到2020年全年度結束時,他們的年度GDP增速能夠恢復到怎樣的程度上呢?首先,3%應該對於多數省份而言不是太大的問題。其次,值得大家思考和關注的就是,哪些省份能夠進一步達到4%。

如果是關注區域經濟領域或者山川網時間較久的朋友應該有記憶,過去幾年中國分省的經濟體量排名整體十分穩定。上次出現比較明顯的排名變化,還並非因為經濟本身的發展問題,而是統計局改變了統計經濟體量的方式,從而造成了一些省份的經濟體量出現了明顯的上升或下降。

在經濟規模排名最靠前的幾個省份中,即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幾省。我們發現廣東的前三季度GDP增速與江浙魯三省差別較為明顯。箇中原因,其實在較早前的關於外貿依存度的相關推文中,我們曾做過相關的介紹。

從現階段而言,雖然粵蘇魯浙四省均為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對外貿易產業發展整體均較為突出。但是,從產業結構來說,廣東省對於外貿產業的依賴無疑是最為突出的。所以在此次的疫情之後造成的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廣東省的經濟受影響情況也是最為嚴峻的。

雖然各路官方或民間的國際關係「專家」數量眾多,發表的觀點數量也是難以計數。但是就現階段的國內外形勢而言,我認為根本也就沒有人能夠做到對未來的準確預判。也就是所謂的「全球化」究竟會朝著那個方向去發展,無法進行判斷。

在過去的十幾二十年內,大家普遍認為全球化趨勢對於中國經濟的騰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到區域來看沿海地區,特別是廣東省是中國全面加入全球化潮流中最大的受益者。

雖然從差不多中國經濟開始增速放緩後,就不斷有聲音強調要加強內需,從而降低對於外貿的依存度,將經濟增長的「命脈」死死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沿海省份對於外貿的依賴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想要在短期內迅速就轉向內需驅動談何容易。

同時,也需要清楚明白一件事:我們的內需是有限的,即使我們頂著全球最多人口國家的名號,但我們的內需卻是階層分化十分明顯的。許多商品定位本身就不夠親民,外貿需求一但大規模下滑,內需根本也不可能全面承接得了。

在今年的經濟恢復過程中,關於內循環的高度強調,關於全面節省糧食的提醒,都是在過去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幾乎從未特彆強調過的。特別是類似像「廣積糧」這樣的提法,放在古代那都是為了打持久戰,過長期的苦日子做預備的。

而從人口的層面說,中國的新生兒數量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下降。過去我們做內需的企業,主要靠的不是產品的質量,靠的就是中國的人口紅利。特別是電商平台起來之後,以「沒有中間商」的噱頭,不斷降低產品的價格,通過價格戰和降低用料質量謀取短期利益,造成在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這些年,真正崛起的國產製造業強勢品牌屈指可數。這也造成了幾乎在任何的製造業領域,習慣性的一流品牌看歐美,二流品牌看日韓,三流品牌大家才會看國產。

而關於這種吃人口紅利的發展模式,在前兩天的關於「人口是把雙刃劍」的文章中,我也提出了我的觀點,我認為這也是不可持續的。一些人,特別是本質上就是資本家的人物,持續高聲疾呼中國應該進一步擴大人口,從而有力延續上述的發展模式,這只能說是經濟發展的錯誤路徑依賴。

社會各層面顯然都已經意識到,下個階段的經濟發展已經從過去的投資+外貿驅動,逐漸轉向了消費驅動。而促進消費驅動的方式,不是一些人簡單理解的多生孩子,然後消費慾望最強(控制力也最弱)的年輕人數量上來了,然後過量生產的商品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生產消耗掉了,這種想法和殺雞取卵沒什麼區別。

為什麼不去想想全國十幾億的人口,只有年輕人的消費慾望最強,其餘的人口都在幹什麼呢?是沒錢消費,還是不想消費?沒錢消費,那是誰造成了他們的沒錢呢?不想消費,那又是什麼造成了他們對於未來生活的沒有安全感呢?

這些問題解決不了,中國的扶貧工作就只能是死循環,「脫貧」的貧困人口乃至地區就隨時都可能返貧。而對於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亂象和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公正的環境,同樣是阻礙年輕人生育意願的最大的障礙。

這幾天,媒體圈裡比較熱議一首說唱歌曲——《說唱新世代》節目中,聖代創作演唱了一首《書院來信》,反映的是豫章書院事件。我推薦大家去關注下這首作品,也關注下作品背後反映的豫章書院問題。

我這裡說一句,像豫章書院這樣的類似中國版《熔爐》中學校的問題不被徹底重視和肅清。你能想像,青少年時期經歷過這樣摧殘的未成年人長大後,他們還敢去生育下一代嗎?即使他們生育了,他們又是否能夠扮演好為人父母的角色呢?

一些人認為中國當下的低生育率,僅僅是因為各階層財富高低的問題。這是不對的,當下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非常多,遠不只是財富和階層分化這一點。

而在過去,我們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全社會唯「物質至上」觀念暫時不予修正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甚至是對於全民創富創收是有一定的益處的,但是大家現在回過頭去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唯「政治至上」時期犯下的一系列錯誤,代價是如何的沉重。而任何一種極端化的唯某種目標至上的國家策略,都會在日後出現與之相應的深刻社會負面影響。

從我個人最熟悉的區域經濟版塊來說,當下許多相關自媒體的觀點之扭曲,評論區價值觀之崩塌,令人難以想像。不同區域之間的相互抹黑、詆毀甚至惡意攻擊,在網際網路及媒體的作用下持續發酵,一些經濟發展相對較早地區的一些人甚至已經有了「人上人」的幻覺,這和當年一些人幻想的「超英趕美」有什麼區別?

從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經驗來看,中國社會每過十年都是一個全新的階段,經濟結構和社會形態都會發生相對明顯的變化。眼下又到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從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向第三個十年過度,且這一次的過度不可謂不驚險,幾乎是在完全意料之外的「硬著陸」。

對於接下來十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情況,特別是收入增長情況,千萬不要太多樂觀。真正意義上改變整個社會和人類發展進程級別的技術發展,在過去幾十年間遠沒有大眾想像中那麼樂觀,對應的少數人群收入快速增長,更多是一些國家政策變化下產生的能量,它是有其上限的。

一定,一定,一定要有危機意識。

四、已公布GDP省份核心經濟數據

最後一個部分,是我收集整理的截至目前,已經公布前三季度經濟運行相關數據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速以及一二三產增加值、增速數據(個別省份官方公布時可能不完整)。

方便對特定省份有較高關注的朋友,可以自行進行橫向之間的對比——

廣東:2020年前三季度,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78397.07億元,同比增長0.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3260.42億元,同比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0656.50億元,同比下降0.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44480.15億元,同比增長1.7%。

江蘇:前三季度,江蘇省生產總值7380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431.9億元,同比增長1.1%;第二產業增加值31930.4億元,同比增長2.0%;第三產業增加值39446.5億元,同比增長2.9%。

山東:前三季度,山東省生產總值52186.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9%。第一產業增加值3743.15億元,增長1.6%,比上半年提高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20171.16億元,增長1.8%,比上半年提高2.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28271.70億元,增長2.0%,比上半年提高2.1個百分點。

浙江:前三季度浙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8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同比增長2.3%。分產業看,前三季度浙江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389億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18579億元,增長1%;第三產業增加值25858億元,增長3.4%。

河南:前三季度河南全省生產總值39876.71億元,同比增長0.5%。

四川:2020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34905.0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01.8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2446.2億元,增長2.3%;第三產業增加值18157.0億元,增長2.2%。

福建:前三季度,福建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331.55億元,同比增長2.4%,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提高7.6和1.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54.84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14910.36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14766.34億元,增長2.8%。

湖南:前三季度,湖南省地區生產總值29780.59億元,同比增長2.6%,比上半年加快1.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97.36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1075.86億元,增長3.2%;第三產業增加值16107.37億元,增長1.9%。

湖北:2020年前三季度,湖北地區生產總值29779.42億元,同比下降10.4%。第一產業增加值2975.48億元,降幅較上半年收窄6.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1694.53億元,降幅較上半年收窄10.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5109.41億元,降幅較上半年收窄7.7個百分點。

安徽:前三季度安徽省生產總值27668.1億元,同比增長2.5%,快於全國1.8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國第八位。在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實現正增長之後,增幅進一步擴大,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北京:1-3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759.5億元,同比増長0.1%。第一產業實現増加值72.5億元,下降1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917.2億元,與上年同期持平;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1769.8億元,增長0.1%。

陝西:前三季度,陝西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81.4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76.28億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產業8380.85億元,同比增長0.8%;第三產業9124.35億元,同比增長1.4%。

江西:前三季度,江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為18387.8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256.0億元,同比增長1.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925.1億元,同比增長2.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9156.6億元,同比增長2.9%。三次產業結構由去年同期6.2:44.6:49.2調整為6.8:43.4:49.8。

遼寧:前三季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7708.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313.1億元,同比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6702.6億元,同比下降0.6%;第三產業增加值9692.3億元,同比下降2.2%。

重慶:前三季度,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707.10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16.91億元,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008.62億元,增長3.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481.57億元,增長1.2%。

雲南:2020年前三季度,雲南省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539.76億元,同比增長2.7%。分三次產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40.59億元,同比增長4.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914.27億元,增長2.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684.90億元,增長2.6%。

廣西:前三季度全區生產總值15999.07億元,同比增長2.0%。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0.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2.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3.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3個百分點。

貴州:前三季度,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12650.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2%,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44.96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4347.65億元,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6457.38億元,增長2.9%。

山西:前三季度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為12499.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95.55億元,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351.03億元,增長2.8%;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553.32億元,下降0.1%。

內蒙古:2020年前三季度,內蒙古自治區地區生產總值為1232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740.3億元,同比增長0.2%;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152.6億元,同比下降0.9%;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427.2億元,同比下降3.0%。

天津:2020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0095.43億元,同比增長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28.90億元,同比下降3.1%,比上半年收窄5.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353.82億元,同比增長0%;第三產業增加值為6612.71億元,同比增長0.1%。

新疆:2020年前三季度,新疆地區生產總值為9819.94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1313.47億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408.84億元,同比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為5097.63億元,同比下降1.3%。

吉林:前三季度,吉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796.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5%。第一產業增加值721.77億元,同比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3210.41億元,增長5.0%;第三產業增加值4864.50億元,下降1.1%。

甘肅:前三季度,甘肅全省地區生產總值6444.3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89.3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2007.9億元,增長4.6%;第三產業增加值3547.1億元,增長1.2%。

海南:前三季度,海南省生產總值3841.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806.11億元,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734.48億元,下降1.5%;第三產業增加值2300.72億元,增長1.7%。

寧夏:2020年前三季度,寧夏回族自治區實現生產總值2796.02億元,同比增長2.6%。第一產業增加值218.68億元,增長2.0%,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1133.97億元,增長2.0%,增速加快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443.37億元,增長3.1%,增速加快2.3個百分點。

青海:前三季度,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170.1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別提高3.3和0.2個百分點。

註:本文相關數據,分別取自國家及各省統計局、各省官方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_YpbXUBURTf-Dn55E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