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來這裡摘瓜,新鮮爽脆沙地瓜5毛錢,這裡是甘肅省臨洮縣中鋪

2019-08-01   姚志芸

周末來這裡摘瓜,新鮮爽脆沙地瓜5毛錢,這裡是甘肅省臨洮縣中鋪

(當您打開這篇文章時,感恩在我心。在浩瀚的網絡里,姚志芸堅持正能量的導向,或許微不足道,但您的關注和留言支持就是小編的全部動力。)

文/姚志芸

眾所周知,天下苦農久已,其實農民不怕苦,不怕流汗更不怕累,農民最怕什麼?最怕種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賣不出去就換不了錢,換不了錢只能出去打零工。

甘肅省臨洮中鋪鎮位於蘭州南邊,蘭臨高速井坪下高速,無論往南還是往北走都是西瓜地。一個一個大西瓜安安靜靜的躺在地里,在充足的陽光里滋潤著甜度。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中鋪川區地屬乾旱,是汗沙地的耕種環境,這樣的環境最適合西瓜的生長。早晚的溫差讓中鋪的西瓜保留了脆爽沙甜的品質。或許有人人會說那沒有西瓜?哪的西瓜不是吃?那都有西瓜,但好品質的西瓜並不是哪裡都有,哪的西瓜都能吃,可哪裡的西瓜能有自己從地里摘出來的新鮮?

貧瘠的土地種出來微弱的希望,越是貧瘠之地越能開出堅韌的生命之花。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這裡的每一顆西瓜都是用汗水澆灌的,不去耕種就體會不到「汗珠子砸腳面」是一種苦。更不要說什麼現在農民的機械化程度很高。我承認,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空前地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然而,再好的機械也少不農民操作,也不能代替必要的親力親為。機械化的今天,農民滴下的汗依然給人震撼!

種植西瓜既是技術活更是精細活,從下種,吐牙到開花結果,再到瓜熟蒂落,6個月漫長的等待,等來收穫的喜悅,更是焦慮著賣瓜的惆悵。

中鋪川區的農民,主要經濟作物是西瓜,籽瓜,葵花。現在市場的低迷使種地的收入相對減少。我們不能拿個別地方農民的高收入作全國性的類比判斷,這沒有實際意義。當真能守著家種著地,很好地解決生存生活問題,誰還願意撇下老父老母、待哺的子女,跑到天南海北去奔波打工?

無論留守故土的老幼,還是外在忙活的青年,他們吃了怎樣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他們不說,但並不代表他們心中沒有裝著血淚,所有的苦都得自己咽下去。

在農村,農民不管多大年齡,活一天就得干一天,不幹沒收入。因為我國農村養老金制度建立較晚,保障水平較低,60歲以上老人每月自有百元左右的保險金。勤勞樸素的農村人,老了老了依然在地里幹活,所以看到在農村老人幹活是常態,農村老人也常說,活一天干一天。

中鋪鎮紅柳村的老大爺,老兩口帶著一個孫子,堅強的堅持在幹活,因為孫子的父母沒有了,隔代撫養的委屈不能有,只有硬抗著,爬地里幹活,著實讓人動容。當地政府從多方面照顧和幫助他家,他說還是先得自立,才能不辜負活著。地里的活別人半天幹完了,老兩口乾了一天,中午喂牲口,但人卻顧不上吃口熱飯,咬幾口乾饃饃繼續收拾地里,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他的苦不僅是身體承受勞累,更重要的是心理的煎熬,因為孫子還得拉扯……

農村老人閒不下,地里種的西瓜能買出去也賺不了多少錢,僅夠家用。如果賣不出去,一年的收成就成了問題。質樸的他們認為能幹動就多少有收益,就能減輕娃們的負擔。

理解農民是一種情懷,真正的靠近農民、幫助農民是高尚的操守。一袋子西瓜40元,兩袋子80元,80元錢買不了一件好衣服,更買不了一套好化妝品。很多時候就是你的兩包煙錢,一頓飯錢,或許還不夠一場酒錢的零頭。

炎炎夏日孩子在家,不如帶孩子一起來摘瓜吧,從蘭臨高速驅車26分鐘,13塊錢過路費。然後……然後一起抱西瓜,採摘的樂趣多,原生態的親子活動,體驗生活的同時,順帶著幫助了一把農民。

很多人說如果要捐愛心,只想給到當事人手裡,那麼不如直接去田間地頭的西瓜地里,自己摘瓜,自己幫助農民,把善良播撒出去,把希望留給種瓜的農民。

甘肅省臨洮縣中鋪鎮的大石頭村,下石家村,紅柳村,哈拉溝村,南家村都有西瓜地,地圖搜索一下導航就可以開啟摘瓜助農了,這個周末一起去農村約瓜吧,瓜甜心情更會舒暢!

【作品】敬請點擊頭像關注,作品持續更新,非常喜歡您的認可歡迎朋友的點贊留言。用古色生香的詩韻點綴平淡的生活,拿抑揚頓挫的文字,給生命注入激情!

原創作品,各平台同步發布,未經容許,請勿轉載!部分素材和配圖來源網絡,圖片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