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旅遊扶貧的優勢、困境及路徑

2019-08-17     愛農者言



摘 要:旅遊產業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渠道, 是促進貧困地區人口實現脫貧的一種造血式、內生性扶貧方式。在精準扶貧背景下發展農村旅遊, 可以激活農村特色資源, 促進農業增效及經濟結構優化;引導更多消費和社會資源流向農村, 促進農民增收。本文針對旅遊扶貧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提出發展路徑。

一、發展農村旅遊推動精準扶貧的優勢

與國家財政支持、民政救濟和物資捐助等「輸血」式扶貧方式不同, 旅遊扶貧是藉助農村當地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和鄉土文化等資源條件, 為大眾提供觀光、休閒娛樂、農事體驗等一系列經營活動的新興產業, 其主要特點是以農民為主體, 促進農民增收, 幫助貧困地區實現脫貧致富。旅遊扶貧是一條見效快、返貧率低、提高貧困地區「造血功能」的開發式扶貧, 它能帶動農村經濟結構的整合優化以及相關支柱產業的培育, 促進區域經濟不斷發展, 進而實現貧困地區脫貧, 其已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

(一) 激活農村特色資源, 促進農業增效及經濟結構優化。

旅遊資源是貧困地區的特殊寶藏, 具有原生性、獨特性等特點, 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沙漠、高山、戈壁、雪原等特色自然景觀和風貌, 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文化和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等, 都是發展旅遊業的獨特資本, 具有其他地區發展旅遊難以企及的先天優勢, 但因地理位置偏僻和生產力水平低下, 很多地區的旅遊資源在開發上缺乏人財物和技術條件支持, 導致許多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化資源「養在深閨人未識」。通過發展貧困地區農村旅遊, 因地制宜合理開發農業農村資源, 可以對外展示鄉村特色文化和自然資源, 並將本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培育一條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農村旅遊產業鏈條, 促進農民增收。

(二) 引導更多消費和社會資源流向農村, 促進農民增收。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度高的行業, 涉及到道路交通、商業、餐飲住宿、購物娛樂、金融等多個行業, 同時它又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 需要大量服務人員和經營管理人才。隨著休閒農業、農村旅遊及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的迅速崛起, 通過線上線下有機結合, 催生出了共享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農商直供、個人定製等大量新興業態, 打開了市場需求的巨大空間, 也為農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受各項利好政策影響, 各種資源要素流向農村, 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也開始投向農村, 進一步推動了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創新融合發展, 對拓展農民就業渠道、發展區域經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二、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旅遊扶貧的困境

精準扶貧涉及到的關鍵問題就是「精準」, 這是旅遊扶貧、脫貧過程的基礎和前提, 也是實現農村旅遊扶貧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 使旅遊脫貧政策、項目真正幫扶到需要幫扶的人群的重要保證。但基於思想觀念、經濟發展基礎、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 貧困地區旅遊發展還存在精準識別和幫扶困難, 配套設施不完善, 產業發展層次偏低等問題, 旅遊扶貧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一) 農村旅遊扶貧對象和項目精準識別難。

旅遊扶貧是一種造血式扶貧方式, 是以提高農民生產生活能力, 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 其更注重內生性和持久性, 這不僅需要對幫扶對象進行甄別, 同時還要對扶貧項目進行識別, 只有精準施策、精準對接, 才能保證扶貧工作的成效。同時, 旅遊扶貧項目識別也存在難點。農村自然風景、名勝古蹟等大多具有較長的歷史淵源, 文化氛圍濃厚, 雖然具備了旅遊開發的資源優勢, 但並不意味著旅遊開發項目和規劃就能順利落地, 同時還要考慮到開發過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目前很多農村旅遊發展都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短期扶貧效果, 缺乏對當地旅遊資源、項目的深入調查、評估和規劃設計, 盲目開發、過度開發, 既破壞了農村原有的生態環境, 也違背了發展農村旅遊的本質目的, 導致農村旅遊發展的不可持續性, 難以實現長效收益。

(二) 旅遊扶貧資源要素短缺, 使用效率不高。

一是地方政府旅遊扶貧行為與資源配置機制不協調, 忽視了與社會扶貧資源及市場配置機制的有效銜接, 導致涉農扶貧資源難以落到實處, 也就不能破解貧困目標人群脫貧的難題。在我國傳統農業扶貧資源配置中, 扶貧資金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支出, 但在產業扶貧項目界定方面卻存在著產權主體不夠清晰的弊端, 由此造成農村旅遊扶貧收益分配混亂不清, 並且旅遊扶貧項目呈現出扶強扶優易, 扶弱困難多的局面, 導致貧困戶難以均衡享有項目收益。二是扶貧資源使用效率低。由於, 貧困地區利益本位、信息傳遞失真以及區域壟斷等現象存在, 造成多樣化的旅遊扶貧資源不能有效融合, 扶貧資源邊際效益不斷遞減, 進而導致旅遊扶貧精度及資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另外, 由於農民自我發展能力較弱, 難以進入自我經營管理的發展狀態,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遊扶貧資源的浪費和效益的短期性。

(三) 農村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失衡。

基於歷史因素和地理區位限制, 以及長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大量社會資源和資金都優先配置於城市, 農村地區, 特別是偏遠山區的經濟發展、居民生活、基礎設施建設等長期處於落後狀態, 貧困地區吸引大規模社會資本進入的良好投融資環境還未形成, 這無疑會增加農村旅遊扶貧開發的成本。基於以上情況, 如果在農村旅遊經營用地、財政稅收、金融支持等方面沒有給予較大的優惠政策和補貼措施, 通過利益激勵機制來降低農村旅遊產業投資風險, 那麼大量的工商資本, 民間投資都不可能積極投入到農村旅遊扶貧開發過程中, 相應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也難以落地。此外, 融資不暢問題也阻礙了農村旅遊的發展, 加之融資渠道狹窄, 投資不足問題嚴重製約了農村旅遊產品規模化發展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三、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旅遊扶貧的路徑

(一) 精準定位農村旅遊扶貧目標、市場及發展模式。

在貧困地區發展農村旅遊, 推進旅遊扶貧, 不僅關係到農村區域經濟發展, 同時也會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 這就要求在發展農村旅遊過程中, 要有精準的價值和目標定位, 把農村旅遊放在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來考慮和謀劃。一是完善旅遊扶貧工作機制, 探索貧困地區受益機制。開展旅遊扶貧, 貧困戶更關心的是收益問題, 因此, 必須尊重市場規律, 把旅遊產業創收和農民主體作用放在第一位。一方面, 要通過合理開發農業農村資源形成產業帶動效應, 促進旅遊產業鏈條上各業態信息的有效傳遞, 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持續的產業優勢, 使貧困農戶從中受益;另一方面, 要通過思想引導和資金、技術、人力的投入, 盤活農村旅遊資源存量, 為貧困地區經濟振興注入新活力。同時要調動農民參與旅遊扶貧的積極性, 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內生動力。二是精準定位客源市場和發展模式, 提高旅遊扶貧實效。藉助貧困地區旅遊資源的稀缺性, 以農村休閒觀光為基礎, 重點發展體驗型、養生保健型、探險型和休閒度假型旅遊產品。要強調差異性農村旅遊產品的集聚開發, 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手段, 緊跟農村休閒遊多元化需求與市場發展趨勢, 打造集農業觀光、體驗、教育文化、生態休閒等多功能於一體的農村旅遊業態。同時, 要注重品質化和規模化經營, 嘗試發展「公司+農戶」等產業化組織管理模式, 改變以家庭、個體為單位參與旅遊經營投入少、規模小、實力弱的問題, 通過股份合作制的管理模式, 提高農村旅遊服務質量, 推動農村休閒遊高質高效發展, 真正提升市場競爭力。

(二) 構建農村旅遊與扶貧利益共贏機制, 助力精準扶貧。

一是將旅遊產品研發與扶貧相結合。抓住農村旅遊產業蓬勃發展的有利時機, 把旅遊項目建設與旅遊扶貧工作充分結合, 將國家扶貧資金投入轉化為困難戶的入股資金, 通過果蔬採摘、觀光遊覽等方式, 讓貧困地區農戶充分享受旅遊所帶來的收益, 促進農民增收。二是將區域旅遊創建與扶貧相結合。科學編制貧困區縣全域旅遊發展規劃, 高質量整合農村旅遊資源, 以景區帶村、能人帶戶等多種模式確保讓貧困村和貧困戶分享旅遊收益;統籌規劃和安排農民就業、培訓指導, 設立土特產品經營店等方式, 增加貧困村集體收入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人均收入。三是將農村休閒觀光游與扶貧相結合。為了滿足遊客休閒需求, 應積極打造多樣化的旅遊產品, 將旅遊業與農業生產生活充分融合, 發展採摘觀光園、新型設施農業、休閒養生等新興業態, 增加產業附加值, 並以此帶動周邊農家餐飲住宿的興起, 刺激旅遊消費, 使當地農民人均收入得到快速增加。

(三) 強化多元驅動, 為農村旅遊扶貧夯實基礎。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驅動。貧困地區在旅遊經營場地、接待設施、安全管理、服務質量等方面仍比較落後, 這是精準扶貧的薄弱環節, 也是農村旅遊發展的現實短板。對此, 地方政府要進一步整合政策資金, 加大對農村道路交通, 節點城鎮路網建設, 旅遊接待場所和相關設施的投入, 規劃和建設沿線旅遊配套服務, 為遊客提供便捷、多樣的服務, 切實提高農村旅遊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二是資金驅動。一方面, 通過整合涉農扶貧項目資金, 強化財政資金引導作用, 對旅遊扶貧項目優化整合, 統籌安排, 保證資金用到旅遊扶貧最關鍵地方;另一方面, 要創新農村旅遊投資及融資機制。鼓勵和支持農民將集體用地、山林、草場等以出租、轉讓、入股等流轉方式, 參與到農村旅遊合作共建項目中, 通過抱團發展增加抗風險能力, 提高旅遊規模化收益。此外, 還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旅遊, 以稅收優惠、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等手段, 拓寬融資渠道, 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旅遊業態, 推進村企共建。三是市場營銷驅動。農村旅遊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品牌影響力是推動旅遊扶貧長效發展的重要保證, 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加大農村旅遊宣傳推廣活動, 運用市場化營銷模式, 策劃出一批讓遊客積極參與、互動性強的旅遊產品, 進而擴大農村旅遊品牌影響力。

作者:王洋 張超 武漢學院

來源:農業經濟2019年07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2v8oWwBvvf6VcSZ8X9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