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義在中國歷史和制度變遷中的基石作用

2019-09-30     蔡氏意學

主權國家是現代社會才有,是個新生事物,為古代所無,其主要特徵就是讀對國境和國籍進行嚴格管理。

主權國家之前,並無嚴格的國境概念,更無國籍概念。事實上,中國古代一直以吸引邊緣地區的人們接受中國教化,來中國定居為榮譽,即所謂的「來遠」。戍邊和建邊牆只是阻止遊牧人對中國的劫掠,並非因為他們沒有中國綠卡。

那時,區分中國外國的標準,並非國境、國籍,而是文化。願意接受中國文化的,就是中國人。這就是韓愈說的:「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因此,古代的中國是一個文化概念,信奉中國文化的區域就叫中國。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是道義。道義也有其他很多叫法:道理、理、義、仁義、義理、正、正義等等。

中國傳統學術是經學,就是以《五經》為中心的儒學,而經學的研究核心就是「義理」,也稱義理之學、這個義理就是道義。

獨立的道義理念在中國文明伊始就出現了。

中國文明起源於伏羲時代,這個時代的主要文明成果之一,就是《易經》的出現,即「伏羲畫卦」。《易經》的核心思想是「貞」,即「元亨利貞」之貞。「貞」是什麼?是正、守正。正就是道,守正就是守道。

在道義的基礎上,發展出道義文化,道義秩序。黃帝之後,又逐漸出現道義的政府。

因此,古代的中國沒有愛國的說法和概念,而只有愛道的概念,有夷夏之防的概念,愛的是中國文化,愛的是作為中國文化之核心的道義、道。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從黃帝時期開始,中國就開始周期性遭遇西方文化之衝擊,這種文化衝擊總是和武力入侵伴隨。如何抗擊外來文化衝擊,捍衛自身的道義文化,就成中國歷史之主軸。

在這個過程之中,中國文化也接受和融入西方文明的元素,而出現新的文化形態。

黃帝之後,逐漸出現了政府,到堯舜時期基本成型,到夏禹最終定型,中國進入三代。

黃帝之前,中國是純道義社會,社會秩序靠以結繩和書契為形態的契約來維持,即「結繩而治」。

政府的出現,是三種文明元素相融合的結果:多神教祭祀、暴力、道義。其中祭祀和暴力因素是西來的,但是被中國進行了道義化改造。把多神教改造成道義宗教,把暴力改造成「義軍」。

但是,在構成政府的祭祀、暴力、道義三要素中,是以中國固有的道義為主體的,祭祀和暴力則比較邊緣。可以說是以道義為體,以祭祀暴力為用,是「中體西用」。

因此,政府在中國出現,是受西方文明影響的結果,並非中國文明內部進化的。而且,政府的形態是「中體西用」的,以中國的道義為本體,總體上可稱之為道義政府。

春秋時期,中國再次遭遇西方文化的衝擊。這次是形成於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的法家專制文文化。

中國出現了禮崩樂壞,穩定存在於夏商周三代的制度形態崩潰了。

為挽救中國文化,孔子挺身而出,廣搜資料,刪詩書,最終整理出了《五經》,以此為教材開班授徒。從此獨立的學術在中國出現了。這是中國歷史之又一大變化。

與此前中國的政府一樣,孔子所開創的儒學,尤其是《五經》之中,也是混雜著西方文明的元素的,包括祭祀因素、戰爭因素。但是,孔子的偉大之處是,在這種混雜之中,識別出了中國固有的道義元素,並以此為最高價值。儒學的核心是道義。儒學的目的是求道、傳道、行道。

到了漢武帝時期,終於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精神為基本原則,在三代的制度範式之後,重新設計制度範式。

在這個新制度範式中,其基本原則是儒家的,是道義,但是具體的制度,則保留了繼承秦國的法家的。是「儒體法用」的。儒家作為一種學術思想,成為政府的內在精神和憲法,去讀法家專制進行限制。

「儒體法用」其實還是「中體西用」。

1840年之後,中國再次遭遇西方文化的衝擊。這次是新興的歐美文明。

儘管在辛亥之後,中國開始在學術上否定儒家而引入西學。但是,在實踐中,中國並沒有迷信理論,而是強調「理論聯繫實際」,「中國特色」。

在發展實踐中,是堅持以中國實際為本的,西方的理論必須要結合中國的實際。中國實際的根本就是中國文化,就是道義。因此,無論是在政治實踐中,還是經濟實踐中,道義都實際上具備主體地位,是「中體西用」的。只是以西學為主導的學術界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在歐美的衝擊下,儘管在制度形態上,中國的政府和國家向西方靠攏,但是,就其內在的精神看,依然是中國固有的道義。中國的國家是道義國家、政府是道義政府、經濟是道義經濟、軍隊是道義軍隊。

也正是在道義這一點上,中國是存在普遍共識。中國政府、國家、軍隊的權威都是基於道義。

也正是在作為普遍共識的道義的基礎上,中國政府獲得巨大的權威和獨立執行權,因為政府的執行權,就是對道義的執行。這就是被目前西方羨慕的「舉國體制」。

西方無法實現中國式的舉國體制,甚至他們的政府無法獲得獨立的執行權,根源就在於西方從未出現中國式的道義概念,從不存在普遍的道義共識。

西方的政府和國家都是基於利益的,而非道義的,是利益政府,利益國家,主要目的和職能是利益爭奪,而非維護道義。因此,無法獲得中國式的普遍認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QtFgW0BMH2_cNUg19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