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字源解釋:字形中包含四種象,基本內涵為「文以載道」

2019-12-24     蔡氏意學


對於「文以載道」這個詞,人們往往將其中的「文」理解成「文章」,「文以載道」也就是一個文章寫作問題。文章是由漢字,而且是由成熟的漢字所組成,因此,「文以載道」的問題,一定是成熟的漢字形態出現之後才有的。

事實上,從始源上看,「文以載道」的「文」,既不是指成篇的文章,也不是指作為文章之基本單元的漢字,而是指漢字出現之前早已存在的契約、契約符號。

「文以載道」與「立象以盡意」是相通甚至相同的,說的是一回事。「立象以盡意」出自《周易 繫辭》,談的是易經八卦符號的問題。「象」就是符號,也是「文」,也是契約、約定。從始源和本質上看,「象」、「符」、「文」、「契」、「約」這幾個字的內涵是相同的,可以互換。

同時,「道」和「意」也是相通、相同的,「道」就是「意」,「意」就是「道」。當然,「道」和「意」又是有不同側重的。下面將從字源上進行分析。

前面一篇已經對「符」這個字做了考釋,指出符號就是契約,契約就是符號。下面先來研究一下「文」,然後看一下「道」和「意」。

自東漢許慎以來,就開始將漢字認定為象形字,認為漢字的造字基礎是象形。這是錯誤的,漢字的造字理念和方法比象形精深地多,高明地多,當然也複雜地多。從根本上來說,漢字的造字方法是「借符」, 繼承和借用契約之符。當然,符本身就是契約。這些契約符號主要有三類:結繩符號、書契符號、大人符號。結繩符號和書契符號來自結繩和書契的各種形態,這些形態也是符號。而大人則是契約機制中的契約中介,用「大」來表示。可以從甲骨文、金文中識別契約符號130個左右,其中以結繩符號最多。

結繩和書契本身就是符,結繩和書契符號,實際也是結繩和書契的形狀、形,但是,這不能叫象形,而只能叫「借符」,原因是,儘管結繩和書契是由形狀的,但是,它們本身卻是符號。

同時,非常精妙的,甲骨文在造字時,有時又在結繩符號的基礎上,添加其他的形,以增加的內涵。這導致一些甲骨文是「多象(相)」的,多象合一的。在分析多相文字的內涵時,必須守先識別出隱藏在字形的所有的象。

「文」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包含著四種象,是四象合一。


第一個象就是「大」,「文」的字形很象一個「大」的變形。

「大」象人形,但是卻不讀「人」,而讀「大」,原因在於,大所代表的人,不是一般人,而是大人。大人之大,不在外形,而在內在的德,大是德大。因此,「大」的本意是德大之大、大德之大。是抽象的,而非具象的,具象的大則是延伸義、派生義。

「大」是甲骨文的一個基本字形結構,在很多其他字例中都存在。此時的,用的都是原始義,即指大人,而非一般意義上的人。

在甲骨文中,「大」字也是基於契約背景的,其基本職責是充當契約中介,為契約雙方、糾紛雙方提供「評理」服務,以幫助其消除分歧、糾紛,達成共識。大人在進行評理時,沒有正式的權力,沒有強制,而是僅僅依靠自己的道德威望和義理水平,提供參考性建議。同時,大人做這些事都是義務的、自願的,當然也會受到社會的尊重。

大人目的是幫助契約雙方達成共識,即統一雙方的思想,形成一致性意見,化二為一。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共識性的意見就是「道」、「理」、「義理」。「大人」高於一般人之處,在於他們的心與一般人心相通程度高。這樣大人之心、大人之意,就代表公心、公意。這就是所謂的「聖人之意」。


《周易 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聖人立象以盡意」。這裡的「聖人之意」就是「大人之意」,也是「眾人之意」,就是義理、道義、正義。


孟子說:「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將「理」、「義」定義為「心之所同然」,即所有人都認可的共識。「聖人」其實就是過去的「大人」,他們與普通人本質上也是一樣的,他們的心與眾人之心相通的程度比較高,即善解人意,因此,比較早地領悟到人之「共識」,即領悟到「義理」。


因此,「大」字也可以指代義理、道。「文以載道」就直接體現在「文」的字形中:其中所隱藏的大,就是道。

同時,「文」中包含著「大」,也意味著「文」是基於契約背景的,因為「大」的基本職能就是契約中介,就是一個糾紛雙方的調節者。

最近,有一種言論在學界成為一種新的潮流,即將「大一統」當成中國文化的根本,並以此解讀當下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形態。說「大一統」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特徵之一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定要弄清楚「大一統」的真正含義所在。

中國的「大一統」絕非起於秦始皇的武力統一中國,中國的「大一統」也絕非秦始皇式的暴力性、專制性、強制性「大一統」。中國的「大一統」是契約式的、大人式的「大一統」。「一」就是契約雙方之間的共識,推而廣之,則是歷史的共識、社會的共識,也是義理、道義、道。因此,這種「大一統」精神,這種對「一」、「統一」的崇尚是自中國文明伊始就有的。在下面的章節中,我還對此進行更詳細討論。


「文」字的第二個象,就是「彡」。「文」的甲骨文字形,就是「彡」與一個反向的「彡」交錯,當然,有時是三畫的,有時是兩畫的。「彡」就是契齒文,兩個「彡」交錯,代表一對書契,代表契約雙方的相交。

其實「文」也非常象甲骨文交,可以認為「交」是「文」的第三種象。

同時,在金文的「文」中,中間普遍存在一個「心」,這是「文」所包含的第四個象。代表「文」是發於心的,是對發於心的「意」的表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BvDjOm8BMH2_cNUgV2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