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8歲,月薪5000:窮忙困死了多少人

2020-03-23     秋葉書友會

上個周末是朋友28歲的生日,用他的話來說:「一隻腳已經跨入中年了。」

因為疫情原因,這個生日沒有朋友聚會,只能兩個人在電話里訴說心腸。


老王說:「真的不想過生日,每一年都在提醒我今年比去年更失敗,這幾年自己忙得像個陀螺,看周圍的人都事業有成,怎麼就自己還是個三無人員呢?(沒車、沒房、沒家庭)按照這情況,開工後的裁員名單上,肯定有我的名字,我都快30歲了,可卻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

朋友的感慨讓我想起了網上一段扎心的話:

  • 20歲的你,還在憧憬未來;
  • 25歲的你,職場小白一無所有;
  • 30歲的你,沒車沒房,也沒有存款;
  • 40歲的你,越窮越忙,遭遇中年危機。

其實,在一次次死循環的窮忙中,我們的中年危機早就提前了。

蘭攝影師Paweł Jaszczuk,曾在東京街頭拍下的日本「窮忙族」的日常:

東京街頭的窮忙族

每到凌晨,這些這些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卻早已伶仃大醉的工薪族錯過了末班電車,酒店一晚的房費太過昂貴,他們選擇了以各種姿勢癱睡在街頭。

對於這群白天畢恭畢敬拚命工作,卻只能在下班後稍稍放縱的人來說,喝醉後露宿街頭的情況時有發生。

也只有在這樣的鏡頭下,這些身穿西裝、舉止謙恭的人們,才會稍稍暴露出疲倦、壓力過大、漂泊無定而孤獨絕望的真相。

而這其中或多或少都有我們的影子。


1、「窮忙族」,是你嗎?

日本經濟學家門倉貴史給「窮忙族」的定義死:每天繁忙工作卻依舊不能過上富裕生活的人。

不僅是朋友老王,我們很多人又何嘗不是一腳跨進了窮忙族。

工作996,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終日埋頭苦幹,出人頭地卻遙遙無期;

工作多年卻還是那個拿著5000工資的底層人;

小心翼翼的生存,卻還要承受隨時被裁員的風險;

上有老下有小,不敢請假更不敢辭職;

為了不掉隊,一邊急於求成盲目去學習、應酬、社交,一邊又身心俱疲毫無長進……


就這樣我們在窮忙的路上越走越遠。



2、都在忙,為什麼人家越忙越富,你卻越忙越窮!

老王在電話里問我:為什麼我工作多年還是月薪5000的底層人,為什麼我越忙越窮。

(1)無規劃無目標

林清玄曾在作品裡提到自己的覺悟,他說曾在一本印度哲學書中看過一句話:「一個人到了30歲,要把全部全部時間用來覺悟。」

他初讀這句話嚇了一跳,然後他就停下來思考,開始仔細梳理規劃自己的人生。

而我們很多人卻從沒有「停下來思考」的覺悟。

在我們坐計程車的時候,司機問我們要去哪裡? 我們總會說出目的地而不是回答「不知道」。

可是我問過很多人,你的目標是什麼?很多人卻回答說:「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工作;

不知道三年後想成為怎樣的人;

不知道工作的價值是什麼。

沒有規劃的人生就像無頭蒼蠅亂轉,最後把自己轉暈。


就像《窮忙》的作者小川叔說的:所謂「窮忙」,是你不懂得梳理人生。

沒有目標沒有規劃的人生,註定一輩子碌碌無為。

(2)低價值勞動力

《時代專刊》的專欄作者芭芭拉.艾瑞克曾臥底貧民窟,做了一個課題:為什麼陷入貧困狀態的人很難脫貧。

她詳細記錄了每天的生活,大同小異:

每天早上不到5點就要起床,因為要早早去工廠上班,遲到是要被扣錢的。

由於時間緊,之惡能用麵包充飢。

因為是流水線式操作不允許員工隨便離開崗位

時薪很低,必須要工作10個小時以上,才能拿到保證基本溫飽的工資,如果想要體面一點,需要工作更長時間。


午飯和晚飯都是吃快餐,時間不超過半個小時。

終於下班了,累,精力早已經消磨殆盡。


睡覺之前會有幾個小時的娛樂時間,回去廉價的歌廳酒吧喝酒緩解疲勞。

大概會在11點到12點之間喝得醉醺醺的回來,睡覺。

持續循環這樣的日子……

我們常說努力就會成功。說到努力富士康的流水線工人最努力,但更多的是低價值的勞動力。

低時間單位勞動值——低營養值——低級的感官刺激娛樂方式——再回到低時間單位勞動值,就這樣,我們徹底陷入「貧窮的死循環」。


(3)稀缺心態

稀缺不是客觀上物質的稀缺,是一種會讓人產生緊迫感的稀缺心態。

面對稀缺,我們更傾向於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需要關注的事情上面,而忽略真正能把我們從貧困裡面拉出來的事情。

長時間處於稀缺心態中,會產生管窺效應,把一個人拖向貧窮。

例如我們因為生活壓力大,不得不打兩份工,下班時間兼職跑滴滴,看似賺到了兩份收入,實則放棄了利用業餘時間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

我們陷入了忙於瑣碎之事解決溫飽,忽視了貧窮的本質,最後窮忙一生。


3、一本書3方法,教你擺脫窮忙怪圈!


在職場上,我們到底該如何保擺脫窮忙走出工作多年仍是底層員工的命運呢?

我在《窮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一書中找到了答案。

《窮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 小川叔 著

作者小川叔是本是一位北漂,他周圍的朋友要麼是公司的管理者,要麼是年薪百萬的成功人士,只有小川叔拿著5000的廉價工資還是朋友給介紹的工作。

800塊的衣服不捨得買,在朋友面前自卑惶恐,另外負債10萬,最難的時候每晚失眠。

但所幸他沒放棄,迎難而上,他用10年時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在《窮忙》一書中,他也揭示了自己是如何從月薪5000進階到月入50000再到現在的年薪百萬。

(1)不做盲目的驢,要做有目標的馬

作家王春勇說過:我們每天在磨盤邊日夜不停地旋轉忙碌,得到的卻永遠是一捆甘草。

小川叔談到目標時說了自己的經歷:在頭馬學習演講時,用三個月的時間拿到了第一名,但是他坦言上台比賽那天是他第八次去演講。

三個月時間,每一次去演講就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並在完成目標後及時總結確定下一次的目標。

其實作者用的方法就是【目標分解法】

我們常說:我要升職加薪。

為什麼你無法達成?因為這是口號是遠景,並不是實際目標。


我們只有把目標具體化,把目標分解成任務,才能一步步實現。

比如:你在上海火車站,現在要去人民廣場。

人民廣場就是你的目標;那怎麼去呢?

請出門左轉走100米,坐1號線地鐵,乘坐往莘莊方向的那班車,在人民廣場站下車,1號口出來就到了。

這個怎麼去的過程就是任務。

把目標拆解成任務,就是把「結果」拆解成實現結果的「過程」。

首先你要先明確目標是什麼,你也知道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和步驟。

其次你只需要將這些步驟變成自己的待辦任務,然後逐項去完成就可以了。

比如我要完成一篇可以發布的文章,那麼我的待辦任務就是:

找到一個選題《窮忙》;

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搭好文章框架;

找作者背景和案例;

內容填充3000字;

取2個標題,

三張配圖。

完成每一項待辦任務你也就離目標又近了一步。

擺脫窮忙,切勿做盲目的驢,要做有目標的千里馬。

(2)「要我做」變成 「我要做」

想要在職場上混得好,主動是最好的想法。

《窮忙》中小川叔講到:當一個人被動的時候他的確是最好的執行者,但執行力永遠是80分以下。

你可以讓所有人滿意,但你不能創造驚喜。

只有當你把「要我做」換成「我要做」,當你把你做的哪怕再微小的一件事,都當作自己署名的作品一般,你才能靈感迸發,你才能光芒萬丈,你才能思如泉湧,你才能戰無不勝。

面對領導的指令,永遠不要抱怨,老油條經常會有「給多少錢,做多少事」的心態,到最後吃虧的是自己。

我們有向上管理的能力,永遠比老闆多想一步,洞察領導的心思,並整理歸納套路,你才能讓領導看到超出預期的價值。

如何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要做到以下三步:

明確上級的目標

學會跳出當前具體的工作事務,站在更高一層去思考每件事情與上級需要完成的目標之間的關聯度。

主動彙報工作進度

及時、有準備的工作彙報,可以讓上級放心。另外要帶著方案彙報,職場人的價值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問題的推手。

對上級意見進行主動反饋

對於上級提出的意見,首先要明確上級的真實想法和目的,如果是複雜目標,還要進一步拆解;

其次可以當場複述,以確認你的理解沒有偏離上級的預期。

在職場,不要只做一名執行者!

(3)從沙和尚向唐僧晉級

小川叔告訴我們,想要實現職場價值,你必須得從沙僧進階到唐僧。

開篇提到的朋友老王就是職場上的沙僧,工作任勞任怨,埋頭苦幹。

除了會挑擔背包袱做些瑣事,沒有拿得出手的本事,成了職場小透明。

職場上,我們要做唐僧,他融合了孫悟空的專業能力、豬八戒的溝通能力和自身的領導力。

永遠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更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小川叔40歲還去參加奇葩說,他對自己說:不要覺得到了什麼年紀就應該怎麼做或者必須怎麼做。

你要去成長去學習,害怕演講就去戰勝恐懼去邁上講台,專業技能不過關就去主動學習。

別抱怨去成長,只有當你成為唐僧的時候,你才能站得更高領導更多的人!

4、寫在最後

電影《無問西東》里有一句話:「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他是,但喪失了真實。」

就像《窮忙》的封面寫到的那樣:窮忙,是你不懂梳理人生。

停下來,整理好自己再出發,不晚!

作者 | 燕子

編輯 | 米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JeqDHEBiuFnsJQV_T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