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人總是一切為了方便,奔波在外,吃住都是湊合一下,哪裡顧得上講究。提起趕路的吃食,更是讓人覺得毫無食慾,火車上、休息區的飯也是能勉強下咽。但在「吃雞」大國的中國,交通要道上的「雞」也是成就了一些美味的。
圖/網絡
德州,位於京杭大運河要津,自古以來便是商賈往來之地。而多年前,德州火車站的扒雞著實安慰了一批趕路人。現在的德州扒雞更是享譽全國,與河南道口燒雞、遼寧溝幫子熏雞以及安徽符離集燒雞,並稱為 「中華四大名雞」。
圖/網絡
扒雞最初起源於禹城,祖輩以煮雞為生的王明奎,最早將雞將兩腿交叉別入膛中,把兩翅從雞脖的刀口塞入,讓翅尖從嘴的兩側伸出,然後放上作料,曰「扒雞」。
圖/網絡
德州扒雞不僅香氣誘人,更是講究整雞脫骨,一根筷子就能輕易的讓扒雞「骨肉分離」,不僅肉質鮮嫩,就連骨頭都是香酥的。一隻雞往往會被吃得一點骨頭都不剩,沒有比德州扒雞更適合帶上火車的了。
圖/網絡
民國時期,隨著津浦鐵路和石德鐵路的全線通車,火車站的廣場前聚集了大量的扒雞店鋪,使得德州扒雞進入了興盛時期,每當火車在德州站停靠,旅客們都會湧入站台,去小攤上買上一份德州扒雞。就這樣,德州扒雞順著鐵道南下北上,傳遍神州,自此成了享譽全國的名吃。
圖/網絡
在西北菜館,都有一道鎮館菜,新疆大盤雞。皮焦肉爛的雞塊,大塊燉爛的的土豆和青椒、紅椒鮮亮的色彩,湯汁稠密、麻辣鮮香和又寬又長又有嚼勁的麵條,最適合大吃一頓。也因此大盤雞也成了長途公路上,最受司機們歡迎的美食。
圖/網絡
雖然我們都說是新疆大盤雞,但其實就大盤雞的來歷是沒有定論的。不管是傳說中四川的張師傅,還是湖南的陳師傅,總之都是他們到了新疆後,結合當地的特色琢磨出來的。這就是一道博採眾長匯聚了各地、各民族飲食特點,從新疆走向全國的美味。
圖/網絡
雲南大理的永平黃燜雞,最早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但這裡所說的永平黃燜雞和享譽全國的山東黃燜雞可不一樣,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菜色。
圖/網絡
永平的黃燜雞需要一整隻小公雞仔,而且重油、重口味,炒好的黃燜雞,咬口嫩、嚼頭勁、鮮香麻辣,是難得的下飯好菜。這樣美味的下飯菜,自然成為了永平境內的博南茶馬古道上眾多驛站的招牌菜。
圖/網絡
永平境內的博南茶馬古道,不僅是一條經濟走廊,而且也是傳遞緊急公文的重要驛道。一道燒制快,而且美味下飯的黃燜雞最能犒勞趕路的官員驛使以及商賈馬幫。
圖/網絡
因此永平黃燜雞成為了這條茶馬古道上的驛站,用來招待過往客商和官員驛使的首選名菜。現在知道博南古道的人少了,但永平黃燜雞的名聲卻叫開了,有」滇西一隻雞「的名頭。
圖/網絡
溝幫子火車站,位於北京到奉天(瀋陽)的北上鐵路線上,在「闖關東」移民潮和遼南經濟大發展的過程中,這裡成為了遼寧西部地區人員物資的集散地。而隨著這條鐵路聲名遠播的,還有溝幫子熏雞。
圖/網絡
據說,溝幫子熏雞始於清光緒年間,在安徽賣熏雞的劉世忠,闖關東到溝幫子仍以熏雞為業,對燒雞的工藝和配料進行一番改造後,做出的熏雞色澤棗紅明亮、味道芳香、肉質細嫩、爛而連絲,大受歡迎,一時間 「熏雞劉」之名傳遍遼西。
圖/網絡
做好的溝幫子熏雞方便推車沿著站台販賣,也不容易變質,十分適合長途火車旅行食用。如今,盤錦至營口高鐵開通,溝幫子車站地位不再重要,溝幫子熏雞成為錦州人的懷舊美食。
現在交通便利了,出趟遠門也變得相對容易,人們帶上路的吃食也多種多樣,一起在評論區分享下你曾在路上吃到過哪些出乎意料的美食?
文/絳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