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就業環境適應性研究

2020-02-09     愛農者言


摘 要: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返鄉創就業。但在實際過程中,因為種種因素,他們對於農村生產、經營環境產生了一定的「不適應性」,這不但影響了他們個人生活,更使個人抱負難以實現。為使他們創就業的夢想得到真正實現,從而為「鄉村振興」做出應有的貢獻,社會各界應協同努力,為他們適應環境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返鄉大學生也應發揮主觀能動性,構建適應環境的內部機制,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在十九大會議上,黨和國家做出了「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部署。鄉村振興的根本在於人才。無論是西方經濟學,還是我國農業現代化推進與制約,均已表明了這一點。在此之前,在國務院推出的《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一些具體措施,以激勵、鼓勵更多的青年學生回鄉創業、就業。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眾型」的轉變,高等教育變得更加平民化,特別是高職教育,導致接受高等教育人數與總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結果致使城市就業、待業人數突破了其容量極限,就業壓力隨之增大;相比之下,農村創就業壓力稍低、成本較小。根據各學校就業統計數字顯示,農村學生回鄉創就業的人數呈逐年上升趨勢。但對這些返鄉學生創就業的跟蹤調查表明,鑒於社會因素的多重性,在創就業時,返鄉大學生面臨的環境較為複雜。環境適應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創就業的難度。[1,2]

一、返鄉大學生面臨的創就業難題

(一)不能學以致用

許多返鄉大學生選擇回鄉創業時,「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他們回鄉的關鍵。當初高招時,相當數量的大學生對於所報考的專業、所學專業缺乏足夠的了解。幾年的學習使他們的思想、視野、人生境界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在學習期間,大部分學生均能順利畢業,但返鄉以後,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雖然經過了理性思考,但多憑個人愛好進行創業選擇,而不顧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學以致用便常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對於那些返鄉就業的大學生來講,所學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更是不容樂觀。與城市相比,在我國大部分鄉村,絕大多數工作均屬於技術含量低、薪水少的勞動密集型職位。返鄉大學生所從事的工作就技術與知識來講,程度均較低,與大學所學專業關聯度也不是很高。而且,鄉村環境中的企業絕大多數規模均屬於中等偏下,競爭能力有限,前景不太穩定。當然,江浙一帶的鄉村並不屬於此類。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下,江浙一帶許多農村的發達程度甚至超過了中西部的許多城市,因此,這類農村並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疇。如果再就本身條件來說,來自鄉村的學生普遍在個人表達、組織行為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他們在社會資源的獲得、運用,社會背景及家庭背景等方面均與城裡大學生有較大差別。而且,從其畢業學校來看,大部分返鄉創就業的學生均不具有競爭優勢。相當數量的學生返鄉創就業實屬無奈——在城裡無法找到令人滿意的工作。這些來自內外條件的限制導致了大多數返鄉學生創就業均不能學以致用。因此專業不對口,無法學以致用,是目前返鄉大學生創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缺乏系統性社會支持

大學生剛走出校門,需要面對與校園完全不同的環境。這一點無論身處於城市還是農村均要面對。返鄉大學生,雖然來自農村,但因為長期生活學習於校園環境,對農村生活環境、社會體系、人際交往產生了實質上的不適應。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鄉村的社會習俗、文化傳統與他們所處的校園環境及與他們學習的城市大環境均有相當大的差異。他們相對熟悉的生活社交網絡需要重新構建。更主要的是農村生活、創就業需要的社會關係要求他們在相對陌生的條件下構建。這是導致他們心理上感覺對環境「不適應」的一個主要原因。

另外,城鄉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比如教育、交通、醫療、衛生,尤其是公共資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環境的不適應。再者,雖然鄉村振興情境下的農村出現了許多新的經濟形態,但農村經濟活動實質上根本不可能像城市那麼活躍,資金周轉緩慢、活動匱乏。即使國家實施了三農、惠農政策,但實質上有一些金融機構出於實際利潤更偏向於把資金投往城裡。

(三)心理上缺乏歸屬感

在農民群眾的心目中,孩子在城裡接受了高等教育,無論是職業教育、還是本科教育,無論能否在城裡買得起房、安得下家,傳統上總希望孩子能在城裡工作、擇業。倘若孩子返鄉創就業,特別是在開始,許多父母不但不予以支持,而且加以阻撓,甚至冷嘲熱諷。這種客觀事實不但影響了大學生返鄉創就業的積極性,而且使他們心理上產生了不被認同、接受的感覺。很多返鄉大學生在農村創就業,其實預先經過了仔細考慮。在對許多返鄉大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出於生存及發展需要,許多人返鄉創就業,內心很渴望能儘快地與周圍群體相融。但是,雖然是鄉里鄉親,相當多的人民群眾從心理上總覺得這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生並不屬於他們的群體,結果導致對這些返鄉青年,他們從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實質性的疏離。這些均導致返鄉大學生即使回到家鄉,也難產生一種歸屬感,由此繁衍生出更多對環境的不適應。但實際上,返鄉大學生回鄉創就業擁有先天優勢,使他們可獲得一些創就業支持。

二、返鄉大學生創就業可得性支持

(一)地緣、親緣支持

雖然如前所述,返鄉大學生回到農村創就業,需要重新構建社會網絡。但相對於到農村工作的城市學生而言,來自農村的學生畢竟是土生土長,「叔伯大爺,三大娘二嬸子」構成的宗親關係,使他們可以相對容易地了解生活環境、創就業工作環境。

良好的教育經歷,加上地緣、親緣優勢,使他們更容易了解農村創就業的優勢、前景與風險。特別是我國倡導的網絡經濟,「網際網路+」的戰略已運用到各行各業。大學生對於網絡科技的了解可提升、增加他們在創就業過程中所獲得的地緣、親緣支持。

(二)政策支持

相比於以前,目前「服務三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在我國已相對完善。在十九大報告里,黨和國家又專門制定了「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如果說「地緣」「親緣」性支持多少略顯狹隘,而這些政策提供的外部支持則更為強大。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隨著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對新農村發展的關注,整個農村經濟發展獲得的政策性支持及社會資源會越來越多。[3]而且,相對而言,農村環境下的創就業相對於其他,要求稍低。所以這些有利條件,會極大地提升大學生創就業的機率。[4]根據教育部已下發的《教育部關於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及《2019年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的內容來看,對於大學生返鄉創就業,國家的根本扶植政策不會動搖,而且政策性的優惠措施力度會越來越大。除了專門針對大學生返鄉創就業的各種支持性政策。目前,我國針對農村建設的各種政策正在有條不紊地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美麗鄉村」「扶植農村新經濟形態」等等。這些政策的制定實施無不是為了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的能力。另外,為使更多的人願意紮根農村、落戶農村,使新型職業農民得到保障,各級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農民可得到創業貸款、稅費減免、醫療保健等全方位的支持。作為其中的一員,大學生返鄉創就業自然而然地可享受這些支持。

三、返鄉大學生創就業環境適應策略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大學生返鄉創就業可以等同於從「校園」課堂轉到了「社會」課堂。為使他們儘快地適應「社會」課堂,提高「學習成績」,整個社會應發揮「導師」的作用,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而作為「學生」本人,也應積極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在外部「催化」、內部「激勵」的雙重作用下,他們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一)創造適應環境的良好氛圍

實踐及學界研究均已表明,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至美麗鄉村的建設,再至現在的鄉村振興,其中最關鍵的因素莫過於「人才」。返鄉大學生從本質上來講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現在及未來農業發展的生力軍。

(二)建立健全全套農村支持服務體系

實事求是地說,在目前的返鄉創就業的大學生中,放棄城裡優厚的條件及待遇甘願回鄉「務農」的學生只占少數。更多的學生返鄉創就業實質是迫於現實壓力。因此,作為社會、國家及各級政府應基於目前的政策,不斷地發展提高農村生活、創就業支持保障體系,為他們創造宜人、宜居、宜創就業的各種條件。這樣,更多的學生才會主動返鄉,在農村條件下創就業,從而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多的貢獻。

(三)健全保障體系

我國農村各地目前已逐步建立起各種社會保障體系。但對於大學生返鄉創就業的服務保障體系相對來講較為滯後,而且不夠健全。雖然在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出台了多項政策,但各地因為經濟社會發展兩極分化較大,特別是我國大部分農村發展均較為落後,所以大學生返鄉創就業的服務保障機制覆蓋面較為狹窄。2018年在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國務院通過了機構改革方案。國務院相關機構的改革及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更利於督促大學生返鄉創就業政策的落實。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鄉政府作為最基本的政府部門應在上級黨政機關的監督下,牢固樹立「民本位」的思想,樹立「人才為本」的思想,加大、放寬對返鄉學生創就業的政策資金扶持,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學生回鄉創就業。

(四)拓展返鄉大學生創就業啟動資金渠道

近年來,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化的確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實用人才。但教育產業化同時也加重了許多農村家庭的負擔,特別是對於中西部而言。相比於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地區農村經濟急需發展,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更需發展壯大。所以,為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西部地區更需返鄉創就業的大學生。但來自西部返鄉創就業的大學生,尤其是返鄉創業青年,因為其多年的教育費用對家庭已是不小的負擔,所以,有時候,這部分青年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技術、項目,但卻苦於缺乏啟動資金,或啟動資金不夠,致使其創業不能付諸於實踐。但拓展返鄉創就業學生的啟動資金渠道,僅依靠政府尚不足夠,畢竟在整個經濟欠發達的情況下,不顧其他民生問題而盲目地為返鄉創就業青年提供資金並不現實。為此,一些金融機構應首先降低貸款融資的標準,在確認項目可行的情況下,應想方設法為其提供啟動資金,甚至後續追加資金投入。再者,東部較為發達的地區及個人應有所擔當,在社會激勵機制的激發下,應積極地成立各種基金,為返鄉創就業青年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

(五)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能力培育

從某種意義而言,大學生返鄉創就業,回歸農村實際上選擇的是一種職業認同,即以「農業」為職業,即使這種選擇有時是被動的,或部分是因為城市工作壓力。無論選擇職業新型農民是被動或主動,均是發生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下。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能力的培育對於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極其必要。按西方經濟學的有關觀點來看,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起根本作用的是擁有先進知識、現代管理技能及市場運作能力的新型農民。如果從這些角度出發,有關部門加強對返鄉大學生創就業管理培訓極其必要。一方面,這是因為經過幾年的高等教育,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水平,但他們在農業生產管理,尤其是市場運作方面還較為欠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尤其是鄉鎮政府應針對性地組織培訓,使他們學習新興農業科技、市場運作技能的同時,加速他們適應農村,農業生產、經營環境的節奏。

四、結語

現代的大學生思想活躍,他們擁有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際技能。返鄉從事創就業的大學生事關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能否得到順利實施。從校園至鄉村,因為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他們未免會產生一些不適應。社會各界應協同起來,創造良好條件,提高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使他們創就業向健康方向發展,最終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本文在江蘇省招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2019年大學生就業創業論文徵集評選活動中榮獲三等獎。

作者簡介: 楊春林(1983-),男,黨委教師工作部、人事處(教師發展中心)人事科(檔案室)科長,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就業創業,高等學校管理,人事師資。;

來源:智庫時代2020年01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8gRLHABgx9BqZZIz4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