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吉林省地圖,最東邊有一座邊陲小鎮,名為琿春。
小城內人來車往,建築具有獨特俄式氣息,商戶的牌匾上均有中俄雙語,街頭上隨處可見的俄羅斯的遊客及商人,無不透露出這裡的國際商業氣息。
琿春對俄貿易如此繁榮,是誰在後方提供強力支撐?探尋答案,還得從距離市區15公里外的琿春口岸說起……
一輛俄羅斯貨車駛離琿春口岸。
杜道斌,是琿春邊檢站監護中隊實習民警。
他是一個多月前剛到哨卡的。
哨卡守護的是琿馬鐵路。
工作中的杜道斌。
杜道斌和他守衛的琿馬鐵路。
別看剛來一個月,介紹起這條鐵路來卻是頭頭是道:琿馬鐵路全長26.7公里,是吉林省琿春市至俄羅斯哈桑區克拉斯基諾鎮馬哈林諾站的一條貨運專線,是我國對俄經貿運輸的重要陸路通道……
但這也讓我發現了他的一個秘密:這是他說的最多的話。
「除了換崗的同事,平時很難見到其他人。」杜道斌說,也很少能說上話。
孤獨嗎?
「不孤獨,有『鐵軌』呢!」他嘴裡的「鐵軌」是一隻警犬,移民管理警察眼中的「戰友」,
它在琿春鐵路口岸與移民管理警察一起守衛國門。
每天一早,它就早早在窩前等候,吃過早飯後,與移民管理警察一起上崗執勤,風裡雨里「鐵軌」從不缺席。每當有列車即將停靠接受檢查時,它都會發出「汪汪」的預警,提醒哨兵執行任務。
杜道斌和他的執勤「夥伴」——「鐵軌」。
今年,是「鐵軌」在此服役的第八個年頭,跟它一起執過勤站過崗的民警更換了一波又一波……
相比於杜道斌,鄭明亞的話就顯得「多」了起來。
她,是琿春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業務一科副科長。
鄭明亞正在整理警服,露出最美的笑容。
她所在的邊檢站,每年業務量不小,光是出入境人員已突破40萬大關。在通關服務上,有嚴格的標準,中國公民通關不超過30秒,外國旅客通關不超過2分鐘,自助辦理一般6—8秒即可辦結。
「Здравствыйте. (俄語:你好)」這是她一天工作中與俄羅斯旅客交流的開場白。
作為一名手持「驗訖章」的女移民管理警察,她在每天的業務辦理中,需要重複300餘次服務用語,核查證件後加蓋驗訖章。
鄭明亞熱情服務通關的俄羅斯旅客。
不僅俄語,朝鮮語同樣說得倍溜兒!
中國吉林網了解到,鄭明亞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她與丈夫是同事。「我倆雖然在一個單位,但平時工作中也很少交流,即使說話也都跟工作有關。」
同事們都稱他們兩口子為「愛人戰友」。
2019年1月1日,她脫下軍裝穿上警服,繼續在琿春口岸為中俄貿易往來及地方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在琿春口岸,杜道斌的「少言」,代表著「堅守」;鄭明亞的「多語」,代表著「服務」,他們都在為國門增輝。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曹逸群 攝影 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