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實(爸媽進化論主筆)
這幾天看《慶餘年》,被范思哲圈了粉,他出場不多,有一個場景卻特別感人。
父親范建懷疑范思哲勾結太子陷害范閒,范閒說父親錯怪了范思哲,希望父親給范思哲道歉。
范建同意了,問范思哲:「你想要什麼?」
他說:「我想和父親推牌九」!
所有人都大感意外。
不是索要他心心念念的銀子,竟然是和父親推牌九。
那一刻,我有點心酸。
感慨一個少愛的孩子對父親的孺慕之情,也沉思什麼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就如范思哲,沒人懂他喜歡銀子背後的動機,也沒人知道他生平最喜歡做的就是賺錢。
我們的孩子呢?
我們就懂他想要的是什麼嗎?也許我們懂,但我們並不想去滿足,因為那是沒有用的,那是「孩子氣」的想法。
我們總喜歡拿自己認為的「最好」給孩子。
可我們認為的最好,就是對的嗎?就是孩子需要的嗎?
未必!
01
沒有彎路的「最好」,不是完整的人生路
去年一同事孩子高考後宴請賓客,我們這些同事單獨坐了一桌,席間難免聊起孩子。
徐姐大倒苦水。
原來她為孩子報了n個興趣班,每種都花費不菲,尤其鋼琴,請大學教授授課。
可孩子卻厭學嚴重,沒一樣喜歡學的,每次都和徐姐大吵。
我們知道徐姐是因為自己沒受過很好的教育,如今家裡又有錢,所以把自己的缺憾彌補在了女兒身上。
事在別人身上看得清,到自己身上錯照樣範。
隨著女兒長大,我同樣給女兒安排了很豐富的學習活動。
舞蹈、奧數、閱讀、作文、籃球、繪畫,全都是為了培養孩子能力。
結果有次在籃球課上,女兒徹底崩潰大哭:「我不報了,就不學,再也不學了」。
我很愕然。
很多父母都和我以及徐姐一樣,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卻不知那根本不是孩子需要的。
紀錄片《零零後》里錫坤喜歡魔術,可媽媽說學魔術長大沒辦法養家,我們發現錫坤越來越內斂,不再活潑了。
我們都和錫坤媽媽一樣,不想讓孩子走彎路。
我們擅作主張為孩子做決定;著急把自己的經驗一股腦地告訴孩子;把我們走過的彎路和受過的虧總結下來,刪除,直接給孩子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
我們忘了,彎路的風景才是孩子需要去經歷的人生路。
電視劇《北京青年故事》里有個情節記憶深刻。
李晨扮演的何東是個公務員,他一直是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順風順水,可他說生活很壓抑。
於是在和女朋友(馬蘇飾演)領證的當天,他跑了,並且辭了金飯碗,聲稱要重新過一回青春。
馬蘇說他:「別人都是青少年叛逆,你就是成年叛逆。」
沒走過彎路的孩子很難體驗成功的喜悅,如何東。
就如同一所房子,自己一點點設計裝修而成的房子住著更有成就感;相反拎包入住的房子,就少了一份親切。
有句話這樣說,不管是直路還是彎路,重要的是自己去走。
歷經挫折獲得的成功,才更懂得珍惜。
人生路有直也有彎,強行刪除,只會讓孩子的人生支離破碎。
別總用你認為的「最好」綁架孩子的人生,該讓他走彎路的走彎路,該讓他體驗的去體驗。
他走過了,他挺住了,他成功了,他才能徹底長大;他體驗了,他失敗了,也不失為一段可回憶的豐富人生。
02
父母的「最好」自帶「控制」的枷鎖
《銀河補習班》里的馬飛是個人人認為的大差生。
母親特別著急,每次都是疾言厲色地罵他,她說是為了馬飛好。
爸爸馬皓文卻說:「你自己對著鏡子罵自己兩個小時試試」。
馬飛媽媽愣了。
是呀,沒人願意被罵,即使自己罵自己也不行。
可很多時候孩子就是被父母打著「為你好」的理由,承受著父母「怒其不爭」的怒氣和責罵。
最好的目標,最強的期待,最嚴的打罵,儼然一套嚴父嚴母組合拳,高壓地籠罩在孩子頭頂,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最近《爸爸去哪兒》楊碩的教育觀引起全網熱議,被罵「神經病」。
下車,楊雨辰因和爸爸楊碩不走同一側,被勒令重新走一遍;
雨鞋不合適走路腳尖沖地,被勒令跑坡;
自己背著大包,被爸爸一遍一遍地不耐煩催促「快走」;
孩子選了5號房子,比較遠,楊碩冷冰冰地說,自己選的自己承擔,不會因為你不舒服去抱你的。
對於男孩子,要鍛鍊他的抗壓能力,要讓他獨立。
這是爸爸楊碩對孩子的期望。
可我們看到的是楊雨辰小朋友的戰戰兢兢,全程毫無笑臉,滿屏難受。
如果孩子可以選擇,他們不一定會選這樣的我們做父母,這樣的愛,太過壓抑。
電影《少女哪吒》里的曉冰,父母離異,各找新歡,媽媽的男友竟然是自己的語文老師。
父母過不好自己的生活卻偏要嚴格要求曉冰。
唯一好朋友小路戀愛了,她又變成了一個人。
後來終於遇到自己喜歡的教官李丹陽,可他又隨部隊走了。
她終於決定參軍去找他。
看到這裡我捏把汗,真希望她能成功。
可最後曉冰還是在父母的強壓下留下來了。
結果,花一樣的生命就這樣沒了。
曉冰終於沒像哪吒那樣鬧個天翻地覆,被困在「父母之愛」里無力掙扎,至死。
在以「為你好」為由的這場父母之愛里,充滿了太多的控制和私慾。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批評: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再來一次的機會。
當你控制孩子,就是為他築了一座牢,可能他終其一生都走不出來。
若你真的愛孩子,就先學會放手,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人去看待,任他自由成長。
你與孩子的緣分是你陪他長大,而不是讓他長成你喜歡的樣子。
03
父母的給與的「最好」是愛
Harlow與他的小猴子這個實驗,想必大家都知道。
他為剛出生的小猴子造了兩個假媽媽,一個是用堅硬的鐵絲圍繞的,有奶瓶。一個是軟布做成的,只是軟軟的。
結果發現除了喝奶時小猴子會靠近「鐵絲媽媽」,大多時候它都是抱著「軟布媽媽」。
當出現危險情況時,小猴子也是跑到「軟布媽媽」懷裡尋求保護,慢慢安靜下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一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實質的、具體的。
孩子如何感受到父母的愛?來自於日常生活里父母對孩子的撫摸、柔軟的懷抱以及暖暖的語言等等。
二是、父母的愛才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我們總是希望把孩子塑造成能力更強的人,好面對生活的壓力,其實最強的能力是父母給孩子的愛。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父母的愛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寶藏。
04
那麼父母又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愛呢?
1、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
有個朋友喝醉酒向我哭訴。
她的父母非常愛她,父母也彼此相愛,同甘共苦很多個年頭。
可後來,因家庭不順,父母屢屢爭吵,每個人都把她當成情緒的垃圾桶,各種訴說。
她說,那時候除了流淚就是想自殺。
這種負面的情緒直到大學畢業後遇到她老公,才慢慢被治癒。
如今她的父母早不吵架,可她卻說早已失去了愛父母的能力。
對孩子來說,父母可以沒錢,可以沒能力,也可以沒文化,但一定不要給孩子一個爭吵不休的家庭環境。
父母吵架是孩子最可怕的恐怖片。
《2018年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孩子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首是「有溫暖的家」。
想給孩子「最好」的,就先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吧,這個不難,只要你想!
2、給孩子情緒上的安全感
中國自古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然而你會發現你越責罵,孩子就越差。
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處於打罵狀態下的孩子大腦發育會受到一定程度損傷,這會讓孩子在注意力和學習技能方面表現較差。
情緒上的傷害,比身體上的傷害更可怕。
孩子尚在發育期,需要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語言的暴力就如同一把刀子,狠狠傷害著孩子的身心健康。
不做吼叫的父母,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可熊孩子畢竟熊,吼叫都管不了,不吼叫如何教子?
3、做孩子的榜樣
特別喜歡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的話: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父母有向心力,孩子便會心嚮往之,無需吼叫也無需苦口婆心,孩子自會照著父母的樣子去學習。
與其痛心疾首地說教,不如先完善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越來越好,孩子自然越來越好。
要想他好好學習,父母先養成自己看書的習慣;要想他好好練字,父母先寫一筆好字;要想他有擔當,父母先堂堂正正做人。
這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同時也是捷徑。
4、 結語
聖人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覺得這話用於教育上尤其貼切,你想把「最好的」給孩子,那先把它放在自己身上試試,設身處地為孩子考量一下再行動。
別拿「為孩子好」當聖旨,別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強加給孩子,也別試圖用自己的經驗替孩子走人生路。
孩子與父母,是漸行漸遠的緣分,我們陪伴他好好長大才是本分。
過了,毫無意義,且生諸多怨懟。
因為那都不是孩子需要的。
作者簡介:秋實,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一名喜歡讀書寫字的80後。歷經青春年少的不可一世,如今正琢磨著中年人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mnRfG8BMH2_cNUgJG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