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匈奴更難纏,這個驍勇善戰的古老部族差點壓垮大漢帝國

2020-06-24     我獨沉吟

原標題:比匈奴更難纏,這個驍勇善戰的古老部族差點壓垮大漢帝國

今天這個故事的主角,叫羌人。

古代中原的華夏族,與周邊的的異族交往和了解都不夠充分,主要以居住的位置來予以區分,北邊的就叫狄,南邊的就叫蠻,東邊的稱為夷,西邊則是戎。

到了戰國時期,西戎和北狄中,一些勢力強大的部族開始出現,西邊主要是羌人,西北是月氏,北邊是東胡和匈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匈奴的勢力還不是很強盛,夾在月氏和東胡之間,秦國大將蒙恬北擊匈奴的故事流傳甚廣,但實際上他的作戰對象很可能是東胡。

民族的崛起往往與部族中的英雄人物息息相關,匈奴的崛起便始於頭曼和冒頓這兩父子,尤其是冒頓,殺父自立後,先是幾度示弱於東胡,然後突然發動襲擊,殺東胡王,東胡自此滅國。趁著當時劉邦與項羽在中原大戰,冒頓趕走西邊的月氏,吞併南邊的樓煩,控弦三十萬眾,對中原地區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羌人的興起,同樣源於一個英雄,他叫爰劍。

爰劍在秦厲公時被秦人抓獲,淪為奴隸。這對於當時的羌人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秦國的興起,對周邊部族甚至諸侯國來說,都是一種災難。

事實上,羌人最初並不是西戎諸部的一支,其祖先出自三苗,是炎帝族的後人,他們的國家大概在南嶽附近,是姜姓的一支。到了舜帝時,被遷徙到三危之地,也就是現在的西北地區。

羌人以放牧為生,「羌」的字形就很象一隻羊頭,他們的習俗與胡人差不多,他們也一度臣服於胡人,史書稱羌人象禽獸一樣耐受風寒,即使婦女分娩也不避風雪,他們性格剛毅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

由於羌人沒有嚴格的倫理約束,父親死了,兒子娶後母為妻,哥哥死了,弟弟娶嫂子,族人繁衍很快。但羌人起初是沒有領袖的,都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小部族,這也使得他們無力抵抗中原人的攻擊,在甲骨文中就頻繁出現關於「羌」的記載,當時的羌人經常被強大的商王朝用於祭祀或殉葬。

羌人有史所載的第一位領袖,便是爰劍。儘管與曾經的那些族人們一樣落在了秦人的手裡,但爰劍不甘為奴,他趁亂逃脫,從而遭到秦人的追捕。

據說爰劍躲在一個山洞裡,秦人放火燒他,但竟然沒能燒死。按羌人的說法,當時有一個象老虎一樣的東西為爰劍擋住了火,爰劍的大難不死使得他被族人視作神明,於是推舉他做了首領,並且是世襲的首領。

爰劍的曾孫叫忍,當時秦獻公繼位,他效仿秦穆公對戎、狄部族用兵,忍的叔父卬畏懼秦國的勢力,於是帶著族人南遷,現在西南的羌族或許便是卬的後代。而忍和他的弟弟舞卻留了下來,娶了很多妻子,生了很多孩子,羌人慢慢開始興盛。

尤其是忍的兒子,他叫研,非常驍勇,其後人都自稱為研種。自研開始,羌人紛紛以本族的霸主之名為號,有點類似漢人自稱炎黃子孫。

在研種之後,羌人的豪族層出不窮,比如先零種、勒姐種、鍾羌等等,他們持續與中原帝國廝殺了數百年,史稱羌亂。

經過漫長而艱難的整合,羌人雖然比過去團結和強大了許多,但與之對應的,東方的鄰居進步得似乎還要更快。

鑒於過去羌、胡經常相勾連,漢武帝開闢了河西四郡,準備將西方的羌人和北方的胡人隔絕開來。漢武帝的做法自然嚴重擠壓了羌人和匈奴的生存空間,於是這兩大異族合兵十萬與漢朝開戰,漢武帝則派將軍李息、郎中令徐自為予以征討,巧的是,漢朝出動的,也是十萬大軍。

這場大戰以漢朝的勝利而告終,而羌人的驍勇也起了漢武帝的警覺,於是,一個新的官職應運而生,這便是——護羌校尉。護羌校尉秩比二千石,持節統領,有生殺大權,從此羌人的活動區域被迫西遷至西海、鹽池一帶。

但羌人還是很想回到水草豐盛的湟中一帶,到漢宣帝時,先零羌趁著光祿大夫義渠安國覘行諸羌的機會,向大漢帝國提出,希望能夠渡過湟水,在沒有漢人耕種的地方放牧。從姓氏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義渠安國其實是有西戎血統的,他對羌人或許略帶些同情,於是便將羌人的這個想法上奏給了朝廷,但遭到了時任後將軍的趙充國極力反對,這事就擱置了下來。

或許是因為沒有得到明確的回覆,羌人居然開始自行向湟中等地遷徙,由於都是平民,地方官員一時也無法阻止。在邊郡地區,羌人與漢人雜居的局面就此形成。

異族雜居自然避免不了矛盾,不過相對來說,羌人還是處於弱勢地位。《後漢書西羌傳》中便稱羌人「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甚至還記載了當時安夷縣的一個縣吏搶了羌人婦女,其丈夫怒而殺人,進而又因兩族間的猜忌演變成一場叛亂的事。

在數百年里,羌人降而復叛,叛而復降,其種族不斷壯大,遍布整個西北地區。到了東漢中葉,羌亂隱約已經成為繼匈奴之後的又一大隱患。

自漢和帝時起,羌亂開始對三輔之地造成衝擊,甚至河東、河內也受到攻擊。所謂三輔,是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這三處京畿重地,三輔往東,過了弘農便是東漢帝都洛陽,而河東、河內則更是與洛陽近在咫尺。可見羌亂對漢帝國的威脅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不過這並不是羌亂最讓人頭疼的地方,畢竟以大漢帝國的實力,拱衛京師還是做得到的。但是,在平定羌亂的過程中,沉重的財政支出卻壓得大漢帝國難以呼吸。甚至有人認為,對於東漢的覆滅來說,羌亂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大漢帝國對羌政策始終在剿與撫之間搖擺不定,雖然遷徙了大量的羌人進入內地,但同化的速度和效果又十分有限,從而造成了巨大的內耗。

事實上,直到漢帝國走向覆滅,羌亂也沒有完全平息,但桓帝時「涼州三明」的出現,確實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羌亂。「涼州三明」指的是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和段熲(字紀明),這三人都是涼州人,也都在對羌作戰中取得了很大的功績,不過皇甫規和張奐都主張恩威並施,而段熲則主張以近乎滅族的方式永絕後患。

前面已經提到過,由於生活習性的不同,羌人與漢人的融合始終不夠順利,加上當時地方官吏對百姓的盤剝,連漢人都沒好日子過,何況是羌人呢?因此,降而復叛幾乎是可以預見的劇情。

儘管桓帝的名聲非常不好,但他其實是東漢少有的雄主。在外戚梁冀權傾朝野時,桓帝劉志硬是藉助幾名宦官便奪回了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能與之相提並論的,要等到千年之後的康熙皇帝了。與康熙念在軍功而饒了鰲拜一命不同,梁冀卻是被滅了族的。

桓帝對士大夫們也是毫不手軟,「黨錮」就是在他手裡發起的。

段熲這種強勢人物的出現,正合桓帝的胃口,加上他為桓帝算了一筆帳,認為如果剿滅,只需三年不到的時間,花費約五十四億,而如果安撫,而是個無底洞,桓帝深以為然,於是,殺戒大開。

史載段熲「在邊十餘年,未嘗一日蓐寢。與將士同苦,故皆樂為死戰。」他在桓、靈兩朝,先後與羌人作戰達一百八十次之多,斬殺近四萬人,不僅平定了西羌,甚至幾乎將東羌亡種。

儘管了卻了心頭大患,但段熲由於殺戮太盛,加上他依附宦官,在史上評價並不高。段熲一度位至三公,後因受宦官牽連而下獄,並在獄中飲鴆酒而死,朝廷並沒有念及他的功勞,死後,家屬仍然遭受徙邊的懲罰。直到後來,中常侍呂強上疏,追訟段熲的功勞,靈帝才又下詔,讓段熲的家人回到故鄉。

雖然往事已越千年,但大漢帝國羌亂之殷鑑在前,今人不可不思,亦不可不慎也!

PS:碼字不易,加粉更難,各位看官可否高抬貴手,點個關注,先謝過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1_I5XIBiuFnsJQVu_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