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正在或者即將為人父母,不妨抽點時間想像一下,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根據我常年混跡各類家長群的經驗,父母們想要的孩子大致是這樣的:
首先當然是得成績好。
比如,高中就獲得知名國際學校的全額獎學金,拿個國際精英英語辯論大賽的前八名,並且高中就已經兼職在當英語老師、同聲翻譯,為碩士研究生修改英語論文,翻譯論文。
圖片來源@一德他爹育兒故事
其次,如果可以再貪心一點的話,孩子除了成績好之外,其他的各項能力也不要落下。
比如,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有極強的自理能力,自己會做飯、會做家務、會做手工、會幹農活、會整理東西。最好還是個運動達人,拿個省級青足的最有價值球員,省級自行車公路大賽金牌什麼的。
圖片來源@一德他爹育兒故事
大學最好是能去國外讀,托福考個118的高分,申請的學校都搶著錄取,但自己只選擇最適合的埃默里大學(美國的新常春藤名校,世界頂尖私立研究型大學), 並同時還被邀請加入學校的足球隊。
孩子不僅要各項能力優秀,跟父母的關係還得融洽,性格也要溫暖善良有愛心。
如果能夠擁有這樣的孩子,父母可能做夢都會笑醒吧,可是誰能想到,這樣的孩子,卻會在升入大學後不久就抑鬱自S了。
這個孩子就是張一得。
圖片來源@一德他爹育兒故事
2、
知道張一得的故事後,我的大腦一刻不停地在問「為什麼?」這樣優秀的孩子到底是為什麼會走上極端?
網上有一些評論將張一得自S的原因歸結為,父親沒有自我的愛太過沉重,令一得窒息,甚至他們拿張一得跟北大弒母的吳謝宇相提並論,說都是因為父母以愛之名,控制孩子,給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才迫使他們走上了極端,用弒母和自S的方式進行最後的反抗。
真的是這樣嗎?
為了尋找答案,我特地去關注了一得爸爸老張的公眾號。從公眾號的內容中很容易就能拼湊起張一得的一生。
一歲父母離異,張一得就和老張一起生活。為了給兒子完整的愛,老張辭職賣掉房子把一得從城市帶到廣州農村,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之後很長的時間,都是老張和一得相依為命。
圖片來源@一德他爹育兒故事
農村的生活並不是田園詩畫,小時候的一得會害怕下雨打雷,會討厭光腳踩到臭蟲,還討厭他們掛在荔枝樹下的衣服上總有蟲子去產卵。可即便物質條件如此貧乏,老張還是用他的溫柔和堅韌精心養育著兒子,悉心陪伴他成長。
在一得的文字里,父親老張是位思想豐富的「貧寒紳士」,總是鼓勵他去嘗試想要的東西,支持他的每個選擇。有這樣的爸爸,一得的確成長得很好,不單單是成績好,如上文所說,其他方面也同樣優秀。
平時老張會把一得成長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作為一種紀念和分享。不算文字,單是照片,官方給出的數據就有20多萬張,甚至老張還做了一個張一得的博物櫃來陳列展示。
圖片來源@一德他爹育兒故事
後來,老張開通了微博和微信公眾號,把自己養育優秀兒子的經驗分享給其他的父母。自S之前,張一得一直是人們口中的「別人家」孩子,連媒體也時常拿他們父子樹立典型。如果沒有自S這件事,我想,張一得應該會成為老張一生的勳章。
可是哪怕孩子再優秀,只要一出問題,所有人都會拿著放大鏡在父母身上找問題。張一得的自S無論是什麼原因,都會將老張身上「育兒達人」和「模範爸爸」的濾鏡擊個粉碎。
3、
老張育兒方法的好壞,我不想評論,但如果從最後的結果出發,帶著目的往前去找問題,那無論老張怎麼教育孩子都可能是錯的。
比如,有人說老張不應該讓一得上貴族私立學校,學生之間的貧富差距讓一得壓力過大;也有人說,是老張太過追求完美,把一得的隱私事無巨細地搬到網上,讓一得的生活變成了一出「楚門秀」;還有人說,老張的育兒方式是追求自我感動,忽略了一得的真實感受。
雖然一得自S的真正原因,我們作為旁觀者百思不得其解。但如果就此說,全是老張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實在是對老張有點不公平。因為只要看過老張和一得文字的人,都能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愛意,老張跟吳謝宇媽媽那種控制型的家長完全不一樣。
事實上,老張對一得的教育一直是以鼓勵為主,鼓勵他成就自己。真正將現代育兒觀念中的「愛與自由」,落實貫穿到十七年的陪伴之中,幾乎是做了父親能夠為孩子所做的全部。
圖片來源@一德他爹育兒故事
我相信這位網友說的,一得是個好孩子,老張也深愛著一得,最後的結果可能也是一得自己的選擇。
只不過這個選擇帶給老張的肯定是傷痛,帶給像我這樣普通孩子父母的,則是一種巨大的無力感。
那種無力感在於,老張明明已經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已經把孩子培養得那麼優秀,卻依然沒能阻止孩子走上極端。同樣作為孩子的父母,我自問連老張的千分之一都做不到。但是像張一得這樣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外表看起來也健康和陽光的牛娃,也會走到最極端的那一邊。那我們家普普通通的孩子呢?將來會怎麼樣?
圖片來源@一德他爹育兒故事
這種無力感讓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隻,突然迷失了方向。為了養育孩子,我們努力學習各種育兒方法,但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大,卻發現好像一切都錯了。
張一得已經離開,老張也從「一得爹地」變成了「張岳老頭」。我相信老張說的「尊重一德的每個選擇」是真的,這樣的結果當然是他不想看到的,但他也是第一次當爸爸,並且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養育和教導一得。所以大可不必再做什麼「事後諸葛亮」,去指責他的教育方式。
有了孩子之後,我常常會想到底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本來我的答案跟其他大多數父母一樣,就是希望孩子將來會是一個普普通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人。至於這看似簡單的十二個字背後,要蘊含父母多少的汗水和努力,當然就只有父母自己知道。
可是一得的故事讓我再次去思考這個答案,現在我覺得父母除了要努力讓孩子平安、健康、快樂之餘,一定要跟孩子多聊天,多談心,並且讓他們有機會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出來,這樣等到他們自己感覺已經山窮水盡的時候,至少還能有一絲絲慰藉,從而不至走上絕路吧!
作者介紹:陳妍,各類電影愛好者,親子關係旁觀者,育兒內容提供者。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XC3S3gB9EJ7ZLmJdD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