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偷外賣,父母除了打一頓,還能做什麼?

2019-11-17     爸媽精讀

​作者:葫蘆(爸媽精讀主筆)

01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條新聞,讓我非常擔憂。

三個未滿14歲的熊孩子,偷偷騎電動車出門玩,還趁外賣員送餐的空檔順走外賣。

看他們偷走外賣後,冷靜關好後備箱,以拖延被發現的時間,我不由得為他們的未來捏一把汗。

由於有未成年保護法的蔭蔽,警察也只能讓父母回家教育他們,而教育的方法,看看評論大致也能猜到了。

「孩子偷東西?」「打一頓就好了!」這樣想的人還真不在少數。

有句古話說:從小偷針,長大偷金。

一旦孩子偷了東西,許多家長為了把孩子這個壞習慣掐死在搖籃里,就往死里打,讓孩子長記性不敢再犯。

可這樣的做法真的有用嗎?

想來也不是這樣。

有多少孩子,打完之後保證不再偷,沒過幾天卻又再犯,孩子越打越皮實,父母卻越打越絕望:我怎麼就攤上這麼個孩子呢?

育兒專家尹建莉認為,用打罵來讓孩子聽話,孩子只會變得更加逆反固執;用打罵讓孩子做個好人,孩子只會在責難下心理扭曲變態。

道理也講了,板子也打了,孩子還是照偷不誤,到底是什麼有那麼大的魅力,讓他們就算被打都不肯停手呢?

02

孩子偷東西,表面上,是他們無法控制自己做出問題行為,實際上,是孩子想通過偷東西來滿足內心的需求。

1、父母關注的需求

初中同學琳,是偷東西的慣犯,經常在學校門口的文具店,偷拿一些筆或者本子。

奇怪的是,琳的家裡很有錢,吃穿都是名牌,還經常請同學吃一些很貴的小零食,那些文具的價格對她來說應該不算什麼。

在又一次被警告後,琳偷偷告訴我,她每次都是故意被抓住的,因為只有請家長的時候,她才有機會跟父母多說幾句話,哪怕是被罵。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的問題行為,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

孩子希望以偷竊行為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哪怕是以這種扭曲的方式,哪怕會受到懲罰,也好過做一個情感上的孤兒。

2、 對掌控自我權力的需求

知乎上,關於孩子為什麼偷東西的問題下面,一個網友的經歷獲得了上萬贊同。

他家條件不差,但父母從不給他零花錢,怕他整天想著花錢影響學習,想要的東西,全得父母來買,可他總覺得憋屈。

一次他找同學借了2元,買了心儀已久的玩具,被他爸發現後就是一頓狂揍。

後來他學聰明了,學校繳費時,加上幾塊錢的「回扣」,終於過上了「小康」生活。

好景不長,之後學校給家長發收據,事情敗露,父母來了一場混合雙打。

他舅舅實在看他可憐,經常「經濟援助」他,但被父母發現後,又斷了他的財路。

最後,走投無路的他,只能對父母的錢包下手。

兒童心理學表明,孩子到了8歲,就開始對掌控自己的零花錢產生了慾望,他們想要的不僅僅是物品,還有對自己零花錢自由行使的權力。

父母看似為孩子好,幫孩子置辦物品的行為,實際上打壓了孩子正常的權力需求,反倒激發起孩子偷錢的問題。

3、 對交際的需求

孩子上學以後,會自然形成一些小群體,如果其中某人有偷東西的壞習慣,我們的孩子也很可能會被「帶壞」。

統計發現,很多偷東西的孩子,會把「大家都這樣」掛在嘴邊。

社會心理學家把這種影響稱為「同伴壓力」。

在對青少年的研究中,96%的孩子會經常性地屈從同伴壓力,僅僅4%孩子能根據子的內在良知和價值觀,做出正確的決定。

其實何止是孩子,即使是大人,在渴望被社會群體認同的本能驅使下,也常常會選擇「隨大流」。

4、對報復心理的需求

《10-16歲青春期,父母要懂的心理學》一書中寫了這樣一件事。

鄰居家兒子劉明到朋友方偉家去玩,看到方偉有一架很逼真的玩具望遠鏡,興沖沖地找方偉借,卻沒想到被拒絕了。

劉明因此懷恨在心,便計劃偷走望遠鏡讓方偉著急。

事情得逞後,看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的方偉,劉明心中十分得意,覺得總算出了口惡氣。

孩子在十一歲左右,開始建立、並發展自尊心、價值觀和世界觀。

當他感到自尊心受傷,經常會破罐子破摔,對予以他傷害的人報復,以進行自我保護。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說,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地下結論,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父母在發現孩子有「偷竊」的行為後,不要急著給孩子貼上「小偷」標籤,而應正視孩子的需求,才能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

03

教育家葉聖陶認為,教學有法,亦無定法,貴在得法。

針對孩子偷東西的問題,家長只要找准對應的方法,多動嘴,少動手,即可從源頭上斷掉孩子偷的慾望。

1、多動嘴關心

對於偷東西只是為了尋求父母的關注和愛的孩子,家長不必要太拘泥於「偷」這個行為。

多向孩子表達自己對他的關心和愛,填補孩子的內心情感需求後,孩子自然會停止偷竊行為。

兒童專家表示,媽媽每天陪孩子至少要兩小時,父親每天至少半小時,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

每天固定一段時間,靜下心陪孩子好好聊聊天,玩遊戲,讓孩子感受來自父母的關心。

2、 給孩子自由行使零花錢的權力

閨蜜因為怕兒子羨慕別人的東西,產生小偷小摸行為,在兒子5、6歲的時候,就把行使零花錢的權力交給兒子。

現在她兒子11歲,壓歲錢、零花錢都自己掌管,很少衝動消費,錢大多用在買書,和給家人的生日禮物上,零食玩具等,只占了一小部分。

我在羨慕之餘,找閨蜜討教了她的方法:

剛開始她一個月給兒子30元,但並不一次性付清,而是每天給1元。

最初幾天孩子都會把錢花完,但過了一兩周後,孩子知道想買5元的玩具,就必須忍耐幾天存夠錢。

兒子學會延遲滿足後,閨蜜就過渡到按周發放零花錢。

過了一年,兒子對錢的態度更理智了,她才改為按月給零花錢,零用錢額度也隨年齡增長相應提高。

她還專門給兒子辦了一張銀行卡存零用錢,孩子想要什么小東西,自己決定自己買,沒有匱乏感,從不小偷小摸,也很少會衝動消費。

兒子10歲後,她才把壓歲錢給孩子自己掌管,並存在另一家銀行的卡里,把零用錢和壓歲錢分開,讓孩子學會把錢分散管理之餘,減少孩子動用壓歲錢的機會。

3、無形中給孩子輸入是非觀

孩子無論是「隨大流」還是報復,根本原因都是沒有形成穩固的是非觀,而是非觀又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養成的。

在人際交往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效應--調味品效應,即一些生活中的「廢話」、「閒話」卻起到了調味品的作用,讓人更容易接受。

父母不必要強調「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不道德」,把是非觀強塞給孩子,反而引起逆反心理。

只要在和孩子嘮嗑時,融入正確的是非觀,不僅能增加與孩子的交流,還能自然地讓孩子接受。

家庭治療專家薩提亞認為,對於孩子的教育,其實更應當去關注每一個孩子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內心需求什麼,他們在想什麼。

孩子的許多問題行為,表面上看起來衝動、叛逆,實則是孩子希望家長聽到他們內心的呼喊。

有智慧的愛,是能發現孩子的需求,並在不著痕跡間,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

作者簡介:葫蘆,富書專欄作者;願陪孩子經歷風雨,迎接陽光,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JsMtfG4BMH2_cNUgds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