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檢測人員同時開展工作
檢測人員對裝有入境旅客生物樣本的生物安全轉運箱進行消毒處理
正在檢測樣本的工作人員注意力高度集中
四川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成都海關口岸門診)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做入境人員血液樣本血常規監測
檢測人員進入實驗室需按照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標準穿戴防護,時間一長,口罩把臉部都勒到變形
4月1日,四川省、成都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通報,此前經成都海關檢測分別為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的2名入境旅客,均被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這是成都海關首次從同一航班檢出2例入境人員確診病例。
從採樣到送檢,檢出一例輸入型確診病例需要經過哪些步驟?4月3日,四川法治報記者實地探訪了承擔此次核酸檢測任務的四川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成都海關口岸門診部)(以下簡稱保健中心)。據了解,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該中心為守護國門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守衛國門防線 日檢測量7000餘份
從監測樣本送達的那一刻起,保健中心衛生檢疫綜合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戰鬥就開始了。防護服、工作帽、過膝鞋套、醫用口罩、手套、護目鏡、面屏……這一身行頭穿戴一次需要20分鐘,而這身行頭是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必備。
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專業性強、環節多、步驟複雜、風險高。保健中心主任何緯介紹,初步篩查就需要4-6小時,而要完全確診則需要8小時以上。
因此,實驗室工作人員每次進入實驗室需要連續待好幾個小時才能出來,有時甚至需要持續工作10個小時。防護服穿脫過程風險高,為了節省時間,節約防護用品,儘快完成檢測工作,實驗室工作人員常常需要忍受飢餓和內急。由於防護服不透氣,當他們走出實驗室脫下防護服時,裡面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由於長時間戴手套、護目鏡和口罩,他們的臉上、鼻樑上被勒出一道道紅痕,雙手還會因為過敏而發紅。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保健中心承擔了出入境人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和血樣檢測工作。其中,衛生檢疫綜合實驗室設在成都市雙流區,負責核酸檢測工作;醫學實驗室設在成都市區內,負責檢測被採樣入境人員的白細胞和淋巴細胞計數,作為新冠病毒肺炎臨床表現的判斷依據之一。
據統計,自開展核酸檢測以來,保健中心衛生檢疫綜合實驗室共檢測樣本7000餘份,單日檢測最多近400份,為口岸一線排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他們用技術與時間賽跑,保障了四川口岸的安全。
服務復工復產 助力出境人員返回崗位
四川是外派勞務大省,每年春節假期後都是勞務人員出境高峰期。隨著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四川多家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和外派勞務公司在境外承擔了重要的工程建設項目,春節假期結束後,勞務人員第一時間前往海外是確保項目復工復產的關鍵。
作為四川省唯一一家官方認可的出入境人員傳染病監測體檢和預防接種機構,保健中心率先通過成都市武侯區衛健局的復工檢查,在節後第一天準時對外開放,是全國海關係統首批覆工的保健中心和成都市武侯區第一家復工的醫療機構,有力地保障疫情期間出入境人員傳染病監測體檢和預防接種。
記者了解到,2月3日至4月2日,保健中心共為1300餘名勞務、海員、留學生等出境人員,以及100餘名入境人員進行傳染病監測體檢和預防接種。
(部分圖片由成都海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