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到站,終點站,邁皋橋。」
1號線開過南京站重返地表的剎那,是有穿越感的,舊板房、裸露的電線和正在整修的工地在視野里交錯,隔著玻璃都能聞到塵土飛揚。
它是南京人刻板印象中的「城鄉結合部」,也是永遠大興土木的新玄武;是曾經光芒萬丈的工業中心,也是急速過氣後緩不上勁兒的城市窪地。
位於南京城東北的邁皋橋,就連氣質都和東北如此吻合。
一座734廠,一座741廠,約等於當年邁皋橋的全部。
734廠即南京有線電廠,南京碼農的初代宇宙中心。早期生產電話機、交換機,後有載波機,60年代更是開始研發計算機。
禿頭碼農的生產力是無限的。80年代,734廠借鑑著Apple Ⅱ,生產出的「紫金」電腦,收割了第一波果粉的流量。
華電741廠相對更加知名,畢竟這裡是全國第一隻螢光燈、特製燈泡、黑白顯像管、彩色顯像管誕生地。
況且,當年哪個南京人家裡沒用著華電生產的「電工牌」燈管呢?
兩座職工數7000+的國營大廠,自成小社會,廠區配套的宿舍、家屬區、食堂、電影院、子弟學校……框住了多少邁皋橋人的日日夜夜。
在華電路,在東井亭,在和燕路,每到下午四點半的下班時間,工人們從幾十個車間裡次第湧出,造成的擁堵不輸清晨的柳州東路。
工人子弟的標籤,讓每個在邁皋橋長大的孩子都成了「皋富帥」。他們順著華電子弟學校、734子弟學校一路從幼兒園讀到高中,一路篤定又光明。
後來,741廠成了中外合資的華東電子集團,734廠拆了個乾淨,898和924兩個規模小一點的工廠同樣終不能倖免。
一個充滿幹勁的時代就此退潮,留給邁皋橋的是接下來始終在整治、始終在沉浮的十五年。
這兒迎來了地鐵和萬谷慧生活,送走了東井二村和全部的老廠房,邁皋橋廣場已經修了整整三年,地鐵站的高架下方還是一派大興土木。
老工廠的氣息,除了路名,大概就只剩下隨處可見的高壓線了吧。
華電路路口有兩棵樹,一棵是歪脖子梧桐,另一顆還是歪脖子梧桐。
坐在樹下下棋的大爺說,這兩棵樹,741新廠子落成前就在了,後來廠子沒了,它們還在。興許啊,這樹比他自己都要老。
說完這話,大爺喝了口茶,走出一步凌厲的「炮二平五」。
同樣,在東井亭,拆得一點不剩的734廠,唯一的遺產也是兩排粗壯的梧桐樹。
樹下有桌椅有健身器材,以及陪孫子打羽毛球的奶奶。
樹影下的邁皋橋,已經感覺不到多少幹勁高漲的「工業」氣息了,當年奮鬥過的工人們慢慢老去,日子於是在悠閒中變慢。
華電路的街邊的修車鋪邊,鬧春困的女孩趴在電動車上打瞌睡。一旁的松子烤鴨店日不閉戶,店裡明明擺著滷菜,老闆卻不知上哪摸魚去了。
東井村的老房巷陌中,閒來無事的街坊門對門地聊著閒話。乾了半天活的乾洗店老闆踱出屋子曬太陽,定睛一看,小店竟已35歲「高齡」。
穿越永遠在整修的邁皋橋廣場,出新後邁皋橋老街早已沒有了連綿不絕的夜市,更整潔的同時失去了大部分煙火氣。
這裡的C位屬於邁皋橋大市場,沒啥氣勢的門頭仿佛一座穿越10年的任意門。雜亂、便宜與山寨,是這裡不變的畫風。
15元一件的「潮牌」衣服、10元一對的廉價耳環、20元隨便挑的帽子,在這裡比比皆是,很有新街口初代萊迪的既視感。
市場的攤主們大多佛系,有顧客來便招呼,沒顧客來便聊天玩手機。坐久了起來扭扭腰,還不忘配一首節奏鏗鏘的BGM。
在邁皋橋,從工業時代傳承至今的美食們,已經不再是幾家店鋪那麼簡單,而是成了邁皋橋人的生活本身。
在華電人的覓食中心華電路,美食關鍵詞是「15年+老店」。
歪脖子梧桐樹後的湯包店,過去是徐建萍湯包的旗艦店,後來是歌頌湯包館,最近變成了遇椿·古法湯包。其實一直都是一家店啦~
12元的湯包,一籠六隻,倒扣的蒸法是十足的南京特色。
夾起一隻咬開小口,鮮甜的肉汁立馬蜂擁而出,金黃透亮的色澤令人食慾大振。湯包的調味也是經典的蘇式甜口,鮮嫩的肉感真是肉食動物福音!
華電路另一頭的吳家麵館,以前是「吳家生煎包」,再以前,是華電西路上的一個小攤。
7元四個的生煎誘人極了,皮薄底脆肉量感人。倒是素菜面滋味平平,炒素菜和麵條都只是平均水平。
路中間的川之傑山城人豆花魚,店老闆是重慶人,從華電退休後沒捨得回老家,就在這裡開了個小店。
憑藉一鍋麻辣過癮的豆花魚和近20年來積攢的口碑,它接過了康喬和京可的班,成了華電人心目中的水煮魚C位。
而在燕亭路東井亭一帶,抓住老734人胃的店家,都是溫暖的手制美食。店家做習慣了,大家也吃習慣了。
小角饅頭換了門頭成了「小腳饅頭」,無論什麼品種都是8毛一個,便宜到流淚。
店裡的光景一覽無遺,和面、揉面、蒸製的過程大家也都看在眼裡。
小雞鳴湯包館,開業至今已然35年,門頭早已掉了色,唯有湯包的味道常新常青。
蒸湯包的鍋就這麼大喇喇地放在店門口,略厚的皮子和咸鮮口的滷汁是它家的特色,倒是和標榜「正宗」的雞鳴湯包相去甚遠。
張阿姨的粽子攤就擺在樹蔭下嘮嗑的人堆里,粽葉、糯米和各種餡料一字排開,一邊聊天一邊忙活。
小資買了她的蛋黃肉粽。蛋黃的品質極好,咬下去甚至有紅油冒出,糯米和臘肉的味道也融合地到位。
燕亭路巷口的啟明大餅就是734廠的披薩店,你光是路過就能聞著味兒;你聞到味兒了,你就想買。
20多年做下來,老闆娘做餅的手藝已經爐火純青,飛餅撒芝麻的操作十分洒脫。
麵餅擀的筋道,味道也很香。芝麻密密一層,蔥油揉的均勻,每一口都有著兩種層次。
它家的招牌美食還有韭菜水煎包。試吃之,麵皮的脆雖然有所不如,但那股酥韌勁兒卻已經足夠。韭菜餡也調地很到位,韭菜新鮮,鹹淡剛好。
734、741、924、898……這一連串曾被邁皋橋引以為傲的代碼,在歲月的洪流中慢慢被沖淡,在新一輩南京人眼中更是無比陌生。
可事關邁皋橋的往昔是不該被遺忘的,不管是鼎盛時的桃李春風一杯酒,還是陷在泥潭裡的江湖夜雨十年燈。
對於老廠區的故人而言,這裡是廠子,是家,更是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
內容來源:南京小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