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傳奇更神奇,京西有個和尚當家的娘娘廟|北京秘境

2019-05-12     TimeOut北京

這裡是京城「五頂六廟」之首的「金頂」,其香火之鼎盛,曾引來頭號鐵粉慈禧太后。顧頡剛將這裡奉為「中國民俗學發祥地」,如今這裡仍是北京人逛廟會或朝拜的聖地——京西有座妙峰山,山上有座娘娘廟,任七百年風雲變幻,只留下傳說無數。

娘娘廟界的「旗艦店」

如今,在北京城四五月份還想逛廟會,就一定要奔京西了。京西群山中,有座妙峰山,山上的金頂娘娘廟裡有個老娘娘,據說特別靈。時至今日,每逢農曆的四月初一到十五開廟。香火鼎盛,人頭攢動。而這股子熱鬧勁兒,已經持續了幾百年。

妙峰山的娘娘廟位於大山深處,依山就勢,錯落高低。蒼松翠柏掩映間,紅牆灰瓦若隱若現。遠遠望去,宛如人間仙境。走進去您會發現,正廟中,有大小殿堂十四座。若單論規模,比起城裡的雍和宮、白雲觀,真是小巫見大巫。但若講香火,這座娘娘廟可絲毫不遜於城裡的大廟。每年到了廟會,近到京津冀,遠到江浙乃至東南亞一帶,數十萬虔誠的香客前來朝頂進香。幾百檔民間自發組織的香會,更是酬神獻藝,施粥舍茶,場面之壯觀,信眾之虔誠,全國罕見。如今娘娘廟前,立有百十通漢白玉石碑。不同於其他廟宇,這些碑都是誠心的香客近年來新立的。足見這裡香火綿延,至今不斷。

其實妙峰山的香火在清代就已十分旺盛了。這在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中有形象的描寫。不過在明代初建時,娘娘廟還是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廟。關於這座娘娘廟的來歷,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村民所建。當地的村民稱自己的祖先是明代從山西遷居而來的。山西人歷來信奉后土娘娘,遷居北京後,也在村旁建起了后土娘娘廟。而老北京人講究春季「借佛游春」,借著到京郊拜佛為名,踏春賞景。一些人來此,誤將后土娘娘廟當成了碧霞元君廟,並出資修繕,香火逐漸旺盛。

另一種說法是,妙峰山的娘娘廟是明朝太監所建,因為不遠處的南莊村原來就是明朝大太監劉瑾的莊園,因此這座廟也是那時建造的。不管哪個說法是真的,妙峰山娘娘廟的興起,都與北京人的「娘娘崇拜」分不開。

從明代開始,北京地區就形成了信奉碧霞元君的習俗。這位碧霞元君傳說是泰山東嶽大帝的女兒,所以也叫「泰山娘娘」。道教認為,碧霞元君主要是負責人間生育和保護婦女兒童。可老百姓不管那套,親切地稱這位慈眉善目的碧霞元君為「娘娘」,認為其是無所不能的女神,所以無事不求。到了清末,北京地區供奉碧霞元君的廟宇竟有280 多座。其中又以「五頂六廟」最為著名。而京西妙峰山的娘娘廟更是凌駕於五頂六廟之上,被康熙皇帝親封為「金頂」,受四方香火。

道觀里和尚當家

朝代更替,都沒有影響妙峰山的香火。直到日本侵華時期,娘娘廟才遭到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破壞。香路斷絕,廟宇坍塌,一直沒有得到修繕。直到「文革」期間,數百年歷史的娘娘廟徹底毀於一旦。現在我們看到的殿宇,是1986 年重新修繕的。如今的正廟位於高台之上,門前的廣場上立著一座漢白玉藏式塔。這是1934年,北京城裡一座高官所建的鎮塔。修塔的材料是由圓明園挪用來的。為了趕著吉時,塔尚未建完就舉行了開光儀式,請來的是北京城有名的現明大和尚。

這座漢白玉藏式塔開光時,請的是京城有名的現明大和尚。

從那時起,來此朝拜的香客們,又多了一項新的儀式,叫做「拜塔」。順著台階而上,廟宇的山門面闊三間,正中拱形門洞,兩側有假窗,都是漢白玉鑲邊,顯得氣勢非凡,門上有漢白玉匾額,上寫「敕建惠濟祠」。這個名字是清朝嘉慶皇帝欽賜,也就是在那一刻起,這座娘娘廟正式列為皇家廟宇。有了愛新覺羅家這個大客戶,妙峰山的香火也就更盛了。

山門殿內,左右各供奉著一尊護法神,左青龍,右白虎,完全按照道教規範布置。但說也奇怪,據廟裡碑文記載,自康熙二十八年以後,這裡的歷代住持都由和尚擔任。專家認為這是佛教勢力擴大的緣故。但按守廟的老人小時候的記憶:是因為當年娘娘宮香火旺盛,有極個別的道士行為不端,對女香客不敬,被官府驅逐了。才換做和尚管理的,直到解放後,廟裡還住著一位法號普月的老和尚。

穿過山門,院內正殿就是供奉娘娘的靈感殿。以前北京城的婦女不生養,都要來這裡磕頭上香,施捨些銀錢,同時,在殿內拴上一個泥娃娃回去。如果真的因此懷孕,從妙峰山抱回去的那個泥娃娃不能扔,要在家中供奉起來,孩子長大了要管泥娃娃叫哥哥,民間俗稱「娃娃大哥」。這個習俗在北京十分流行,因此這也成了妙峰山娘娘宮的主要收入。

除去靈感殿,正廟中還有觀音殿、地藏殿、財神殿、王三奶奶殿等。香客到此進香,可以參拜到儒、釋、道三家的神靈,真算是一條龍服務。因此,也有人說妙峰山的娘娘宮是一座神仙的Shopping Mall。如此會經營,這裡的香火不旺都難。民國時,著名的學者顧頡剛帶領學生,來妙峰山作鄉土調查,觀察了妙峰山獨特的民間信仰,回去後寫了中國第一篇關於民俗學的論文。因此,不少民俗學的學者,將妙峰山視作中國民俗學的發祥地。

老佛爺是這裡鐵粉

從正廟下來,旁邊的跨院裡設有不少的善會茶棚,不論男女老少都可在此自行取粥取水。至今有不少的香客,在此取用施捨的貢品。其實現代人又怎會缺吃少穿?為的也是廣結善緣。民間更是傳說,吃了娘娘宮的飯菜,可治百病。

舊時娘娘廟裡的茶棚可供香客取粥取水,如今已變成遊客喝茶休憩之地。

妙峰山香客虔誠,那是出了名的。大部分信徒,都以能親自登頂為榮。要知道,如今您自駕車從西六環軍莊出口出來,還要再開上一個小時的盤山路。何況當年交通不便,想要登頂進香,往返最少也要三天。有些老幼婦孺,實在無力進山,也要在北京城專門設置的茶棚里祭拜老娘娘,這種活動成為「順香」。外地信徒不能到北京祭拜的,則要買上一個香牌,寫上所祭拜的神名,自己的願望和本人的姓名。托前往妙峰山的人帶到廟內焚化,稱作「寄香」。而在所有信眾里,最為出名的,還要說是慈禧太后。

清同治十二年,皇帝出疹子,慈禧太后為同治帝祈福。於農歷四月初八,從頤和園出發。到了山腳下,為表心誠,慈禧太后決定要步行上山。其實上山前,思慮周全的大太監安德海已將山路整修成了石板路,以保安全。然而即使這樣,慈禧從山下的澗溝村步行上山,走到半山靈官殿時,還是把花盆底鞋上的木跟兒崴掉了。

恰巧當時的一座善會茶棚在此設點,專門義務縫補香客的鞋襪。鞋匠師傅幫慈禧修好了鞋,老佛爺大喜,封這座善會為黃會,准許在會旗上繡上萬壽無疆。慈禧進香後不久,同治皇帝的病就好了。那年頭不流行送錦旗,為表感謝,慈禧親書匾額三塊,派人送到妙峰山,掛在娘娘殿前。而自慈禧進香後,這頭一炷香就算歸了老佛爺,即使慈禧不到,後宮嬪妃也會爭相前來。老百姓任是怎麼費勁,也無緣染指了。

除去上香,慈禧太后還愛看娘娘廟香會的表演。原來妙峰山的香會,分文、武兩種。文會種類眾多,像舍茶的茶葉會,舍膏藥的膏藥會,舍藥品的暑藥會等。而武會則以組織表演活動為主,為的是通過精彩的演出酬神娛人,但不管多精彩,也絕不會收取任何費用。賣藝的人更是把「為老娘娘當差」當成無比榮耀的事。武會表演集武術、戲劇、體育、雜技、音樂、曲藝於一身。

相信在那次進香時,老佛爺沒看夠武會表演。《妙峰山志》載:「光緒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傳看各種皇會十二項,表演團體七十餘堂,會眾近三千人。」由此可見慈禧對香會的喜愛。而不少獻藝的香會甚至流傳至今,來到妙峰山上,不難看到各香會的旗號:凡是寫著某某「聖會」的,表明該會成立不足百年,寫著某某「老會」,表明其會已經有百年歷史。而寫著某某「皇會」的,就是曾經御前獻藝的香會了。

文丨楊多傑

攝影丨子胥

點擊查看更多

品質日料

母親節精選

一周好吃

北京秘境

深夜食堂

9家藝術范兒商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dclNmwB8g2yegNDKJ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