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恐怖或者驚悚片的時候,你覺得最恐怖的會是什麼?陰森恐怖的音樂響起、突如其來的環境變化、還是突然出現的鬼怪......你是不是覺得就是這些東西讓你感覺到恐懼?
不,「一切恐懼,源自未知」,不知道接下來會出現什麼,這種對未來的不確性才是恐懼的來源。就好比在黑夜中一個人獨行,不知道前路有什麼危險,總是會恐懼不安,甚至疑神疑鬼;但是如果能夠確定前面有什麼,那麼即便有什麼不好的東西,在等待的過程中也會比較踏實。
由此可見,能夠預見未來讓我們對未知會擁有一定的掌控和確定性,甚至能無所畏懼,並且會珍惜每一分鐘。那麼對於我們的人生和未來,真的可以預知?如果可以那麼是如何做到的?
對於未來,我們的確可以預見,並且這種能力是一種可以學習掌握的技能,這就是《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如何看到不可見,做到不可能》一書中提到的遠見力。
這本書是由丹尼爾·伯勒斯和約翰·戴維·曼兩位作者所寫。丹尼爾·伯勒斯是未來學家、科技發展領域的諮詢大師,專注於科學和創新領域的長期發展趨勢研究,為微軟、谷歌、東芝、寶潔、迪士尼等500強企業的CEO們提供建議,幫助他們發現創新機會、解決經營難題。
約翰·戴維·曼25年來寫作了多本關於商業、領導力以及成功法則的書,是一名暢銷書作者,著作《The Go-Give》是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之一。
在《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一書中,他們將預見未來的能力稱為「遠見力」,並把遠見力總結為一種可以開發、深化、細化的技能,同時給出了如何構建屬於你自己的遠見力的方法。
遠見力是一種技能,它能夠讓你突發奇想,預見未來,然後塑造你的未來。如果要換一個詞來形容,那麼作為直覺的第六感可以幫助你去更好地理解,我們知道有時候我們會有預感,比如對於未知的危險的感知、或者對某件事的感知,而這種感知很多時候都被證明是正確的,我們稱之為第六感。
遠見力可以理解成第六感,但是它比第六感更進一步,第六感更多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抽象感受,但是遠見力所做出的的判斷和預測是有現實的根據,換句話說遠見力是綜合了你的五種感官的感覺和直覺本能,再加上時間的緯度,從而預測的未來。
遠見力將告訴你如何轉換視角,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看到並掌握未來的趨勢,如果通過看到可能性,轉變不可能。那麼遠見力要如何獲取呢?
1、從確定性開始
要預見未來先要學會理解趨勢,趨勢即某件事發展或改變的大致方向,趨勢可以分為兩種:硬趨勢和軟趨勢。
硬趨勢是基於可測量、可感知、可預測的事實、失誤或客體得出的推測;是絕對會實現,未來的定數。
軟趨勢則是根據似乎看得到、似乎可預測的統計得出的推測;是可能會發生的、未來的變數。
舉個例子理解,比如十年後,你的年齡會增加10歲——硬趨勢,老去是必然客觀的事實;但是你的身體狀況可能變好、變壞或者維持原狀——軟趨勢,因為身體健康的狀況取決於你的行動,比如飲食、運動等等。
找到硬趨勢,即一定會發生的因素,然後順應這個趨勢就能讓我們做事事半功倍,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硬趨勢=確定性的東西,在你的生活、人生規劃以及工作中,分析哪些現象是屬於硬趨勢,你就可以根據這些推測將來會發生什麼。
2、基於你所知的未來,洞察先機,確定策略
在了解了趨勢之後,你就可以基於你所知的未來進行預測,成為洞察先機,確定你的策略:比如在網際網路剛出現的時候,看到科技發展必然是一個硬趨勢,那麼馬雲開創淘寶的時候,你一定會參與進去,從而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那麼對於未來什麼會是硬趨勢呢?毫無疑問科技進步一定是未來的硬趨勢之一,所以洞察科技的先機,結合你的實際生活和工作,找到對應的策略就可以快人一步。而科技進步可以劃分為八大路徑,如下圖:
去物質化,簡單說就是所用的材料越來越少,比如手機一開始是磚頭一般的大小,然後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小,到現在還不過一個巴掌大。
虛擬化即轉換媒介,將原本需要在有形世界從事的事務轉變成能在純粹無形的表意的世界裡從事。比如模擬現實市場虛擬化——網絡購物: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現在已經非常發達,然而在幾十年前誰又能想到購物還可以虛擬化。
移動化,擺脫現實生活的限制,比如從固定的台式電腦,到可以隨處移動的筆記本電腦。
產品智能化,比如家居智能,智能洗碗機、掃地機等等,當然還有電影里的智能管家現在也不是夢。
網絡化,比如古代的網絡是公路,海路等,現在是電話網絡,電腦網絡,從有形到無形。
移動化,網絡讓我們從原本的單向溝通變成雙向,甚至實時溝通,比如原本玩遊戲是個人玩個人的,現在則已經可以進入3D虛擬世界直接實時互動。
全球化,經濟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網際網路讓地球變成了地球村。
匯聚化,簡單說就是多種行業和產品開始匯聚在一起,比如咖啡店+書店合為一體,最典型的應該是手機的變化,最開始手機是通話功能,然後可以發送電子郵件、照相、視頻通話......
科技的這8種變化不是單一的,而是彼此交互,產生1+1>2的效果,而這些變化正在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要如何運用呢?可以思考以下問題:
在你的行業/生活中,這8種變化有哪些會產生影響?
產生什麼影響、如何影響?
你將如何應對這種變化?
3、如何確定策略的4種方法
第一種、變革:利用技術驅動型變革
首先來理解下「變化」和「變革」:變化意味著本質上是做同一件事,只是程度不同;比如降低成本,增加人員或者改變設計等等。變革則是進行徹底或巨大的改變,變化的程度達到了極限,發生了質的變化;比如書籍的購買,從線下實體店變成線上網購,這就屬於購買方式的變革。
未來科技的發展將會消除各種行業領域的壁壘,這些科技的變革如何在生活和行業中進行創新的結合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比如醫療行業,目前醫療資源很緊缺,經常看到病人大排長隊,或者換一個醫院就要重複建一份病歷、做檢查。假如我們能建立一個智能化的資料庫,所有醫療機構的信息在一個系統,那無論你在哪裡看病,只要輸入指紋或其他,醫生立馬知道你的情況。既節省了醫院的資源,也減少了個人的重複檢查費用和時間。
第二種、跳出你面臨的問題
在改革應對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一個問題很棘手,或者覺得根本無法解決,那麼就要嘗試跳出你面臨的問題:跳出問題之外,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有時會發現你一開始面臨的問題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問題。
比如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娜塔莉在成為歌星的15年後,她想修復和父親的關係,錄一首和父親合唱的歌曲,問題是她父親此時已經過世了,這看起來就像一個不可能的夢想?
但是娜塔莉完成了這個夢想:她想到了數字錄音技術,於是決定去探索是否能將父親以前老唱片的聲音提取出來,然後再和自己的聲音進行混合。就這樣她跳過了父親已經不在無法錄音的問題,找到了另外一個問題提取父親的聲音,最終完成她的夢想,這張專輯甚至成為了20世紀最暢銷的專輯之一。
第三種、反其道而行: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也就是往問題的相反方向思考。比如咖啡最開始只是作為餐館裡隨套餐提供的廉價飲品,但星巴克反其道而行,它將咖啡變成主角,而將套餐變成配角,結果大獲成功,直接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和觀念。
所以不妨好好思考你所在的行業主流思想是什麼?怎樣反其道而行才能搶占先機呢?對於個人生活來說反其道而行又是什麼?......
第四種、重新定義和創造
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說到洗衣服就離不開洗衣劑和水,那麼如何重新定義和創造洗衣行業呢?如果不用水洗衣服呢,你是不是要說不可能。
不,英國科學家史蒂芬伯金肖教授說洗衣服可以不用水,這種被稱為能幹燥洗衣機是使用小尼龍顆粒,當顆粒微濕就會產生微電荷,這些電荷可以將污漬從衣服上抽出鎖進顆粒內,達到除漬的作用。想想一旦這種洗衣劑普及,是不是重新定義了整個行業。
未來如何發展往往取決於我們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往往又取決於我們對未來的看法。你是希望等到未來變成現在,在外界環境的變化下不得不去適應;還是從現在開始重新定義你的生活和工作,由內而外主動改變。
學會主導你的未來,藉助科技浪潮的硬趨勢,預測明天將會發生什麼問題,從而先發制人,這就是《理解未來的7個原則》一書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這看起來並不容易做到,但莎士比亞曾說「本來無望的事,大膽嘗試,往往能成功。」所以,你不妨從思考以上的問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