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腰疼有很多俗語,從古已有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到現在的網絡熱評語「大家都有腰間盤,為何你如此突出」,可以看出腰疼的普遍性。
據統計,腰疼的發病率僅次於感冒,有80%的成年人都有過腰疼的經歷,而這其中70%的腰疼是由腰肌勞損導致的。
簡單了解一下腰肌勞損
(動圖來自SOOGIF)
腰肌勞損是骨科門診常見病,目前對腰肌勞損的發生與發展的解剖及生物力學機制還缺乏系統的論述,常被用作沒有明確器質性病變的慢性腰背部疼痛的總稱,主要是指腰骶部肌肉和筋膜的慢性損傷,具有發病率高、反覆發作、病程長等特點。
腰肌勞損的主要症狀
1、 長期反覆發作,呈鈍性脹痛或酸痛不適,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嚴重者甚至臥床不起;
2、 在休息、加強腰部保暖、適當活動或改變體位姿勢後症狀減輕,勞累、受濕寒後症狀加重;
3、 腰部有壓痛點,多在骶棘肌處,髂骨脊後部、骶骨後骶棘肌止點處或腰椎橫突處。腰部外形及活動多無異常,也無明顯腰肌痙攣,少數腰肌勞損患者腰部活動稍受限;
4、 部分腰肌勞損患者可有下肢牽拉性疼痛,但無串痛和肌膚麻目感。
發病原因
1、 長期、反覆過度腰部運動。有數據表明,腰椎屈曲頻度一天中最高可達3000至5000次,過多的、反覆的腰部屈曲極易造成腰肌勞損。
2、 過度負荷或動作不當造成腰部損傷。如搬重物時突然發力,運動中動作不規範等。
3、 不良坐姿。長期保持不良坐姿,腹肌放鬆,上半身重量全部由腰肌負擔,橫突尖部直接承受最大的牽拉張力,日久易造成腰肌勞損。
腰肌勞損的綜合康復治療
1
理療
理療的主要作用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解除肌肉痙攣,阻止局部肌肉的纖維變形、防止肌肉硬化、韌帶鈣化,從而使勞損組織得到恢復。
對於腰肌勞損常用的理療方法主要是熱療、蠟療、微波療法、電療等,其中僅電療一項就包括脈衝掉療法、電磁療法、溫熱式低周波療法、高能生物例子療法、動態干擾電等多種方式。
2
運動療法
在康復後期和症狀緩解期主要進行腰背肌功能鍛鍊,公認都比較好的方法有:
拱橋式
動作要點:仰臥床上,雙腿屈曲,以雙足、雙肘和後頭部為支點(五點支撐)用力將臀部抬高,如拱橋狀,隨著鍛 煉的進展,可將雙臂放於胸前,僅以雙足和頭後部為支點進行練習。反覆鍛鍊20~40次。
飛燕式
動作要點:俯臥床上,雙臂放於身體兩側,雙腿伸直,然後將頭、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關節屈曲,要始終保持伸直。重複20~40次。早晚各1次。
3
手法治療
多採用推拿、按摩等手法恢復病變部位的正常解剖位置。推拿治療可使腰部肌肉得到充分放鬆,恢復腰部軟組織力學平衡,從而改善腰部血液循環,消除代謝廢物的蓄積,緩解肌肉痙攣,達到化瘀止痛作用。但是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手法和力度,對治療過程也應該密切關注。
4
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同時又避免了內服藥物對消化道和肝腎功能的刺激和損傷,所以易為患者所接受。目前用於腰肌勞損的針灸治療主要有手針、電針、溫針、火針、皮膚針、穴位注射等多種方法,但尚未形成統一的診斷與療效標準,也未能制定出統一的針灸綜合治療方案,還需要進一步規範診斷和療效標準。
標本兼治,日常行為習慣糾正很重要
腰肌勞損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反覆發作,而目前對於腰肌勞損的治療卻只停留在病症的處理上,對於無菌炎症的根源卻很少關心和重視。其實,要想減少復發率,調整在生活工作中的不當姿勢,重建人體平衡十分重要。
日常行為習慣的糾正
平時要選擇高矮合適的椅子,讓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避免長時間坐沙發和小板凳。搬重物的時候要先適當下蹲,然後再搬重物,以減少腰部負荷。要注意對腰部的保暖等。
運動建議
小步快走
腰肌勞損的患者可以在日常走路時收腹挺胸、小步快走。
倒退走
倒退走的時候上體適當後仰, 重心後移, 儘量用前腳掌發力, 膝踝關節注意緩衝, 速度和步幅因人而定。倒退的時候注意周圍環境安全。
腰部鍛鍊法
雙手叉在腰部, 兩腿分開與肩同寬, 腰部放鬆, 呼吸均勻, 做前後左右旋轉搖動, 循序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