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式菜系中的佼佼者潮汕魚丸

2019-06-08     木秀僧

潮汕魚丸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特色傳統小食,是將海魚除頭去骨,魚肉拍打攪爛,加上佐料製成丸狀而成。魚丸可做湯和燒菜,尤其以雞湯煮成的魚丸最為美味,魚丸不僅彈牙爽脆,湯還鮮美濃香,此菜很投潮汕人以湯為重的口味。湯味鮮美,生菜脆爽,魚丸筋道。

相傳春秋時期,楚平王喜魚,每餐無魚則食而無味。偏楚平王殘暴成性,若不慎梗了魚剌魚骨,便會殺了做菜廚師。一日,有新廚師深感伴君如虎,自己遲早難逃一劫。越想越氣憤,就用刀背狠狠剁魚以泄憤。豈知這一剁,竟使魚肉與魚骨分離。他靈機一動,將魚肉剁成肉泥,再搓成丸子給楚平王吃。楚平王竟讚不絕口。從此,做魚丸的食法就保留了下來,並隨著楚平王南遷傳至潮州。民間將製作方法依法類推,做出豬肉丸和牛肉丸。這三種肉丸再加上魚皮餃,就是民間俗稱的「潮州四寶」。

據史籍記載,清雍正十年(1732),清廷將福建省雲霄縣、詔安縣與廣東省饒平縣隆、深二澳,合置南澳廳(見《清史稿》福建篇)。

潮汕魚丸

南澳廳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縣令)黃靜寧每餐必魚,但不能有魚刺,如有魚刺則將廚師充軍罰做苦役。潮州南澳一帶有股海盜登陸擾民,官府派兵進剿,不少百姓逃亂。廚師劉山海遂荒不擇路地來到福建詔安南詔(縣城所在地),經人推薦入黃靜寧家做廚師。不久,他得知黃靜寧喜食魚畏魚刺罰廚師的怪癖,本想辭職不幹,但返鄉盤纏無著。此時,黃靜寧命他製作魚膳招待漳州知府。迫於無奈,他狠狠用廚刀砸魚。

砸著砸著,他驚奇地發現魚刺魚骨竟自動脫落,魚肉成為魚茸。正在此時,客廳傳來催菜聲,劉山海急中行智,順手將魚茸捏成丸子,不假思索地投入湯鍋中。不一會,一顆顆色澤潔白、柔軟晶瑩、清脆鮮嫩的魚丸浮於湯麵上。把它舀入碗中,端到黃靜寧面前。黃靜寧一嘗,極為稱讚,說這是「絕世珍饌」,賞銀五兩。從此,這一做法漸漸傳入各飲食攤檔、酒樓飯館,稱之為「氽魚丸」,即魚丸。魚丸是詔安及潮州地區的傳統食品,魚丸湯是美味小吃。潮州魚丸丸體小而結實,以脆見長,詔安魚丸體大包餡以鮮為上,漳州魚丸集二者之優,體形適中,既脆又鮮。潮汕話中,「魚」與「余」同音,「丸」同「圓」諧音,象徵年年有餘,合家團圓,魚丸也就成了人們過年必備的席上之珍。

製作:

香菇用清水泡發,擠干水切成絲;黑木耳和紅蘿蔔洗凈都切絲,蔥切成蔥花;將1湯匙生粉和5湯匙清水調勻成生粉水。

燒開鍋內的水,放入香菇、黑木耳和紅蘿蔔絲氽燙1分鐘,撈起瀝干水待用;雞蛋打入碗內,攪散成蛋液。

鍋內注入4碗清水燒開,倒入濃縮湯料和薑絲攪勻煮沸,放入香菇、黑木耳和紅蘿蔔絲以中火煮滾。

將魚丸倒下鍋,加入1/3湯匙白糖和1/4湯匙鹽拌勻,以中火煮沸。

生粉水調勻淋入鍋內攪拌成芡汁,熄火倒入蛋液攪散成蛋花,灑上蔥花即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g2RX2wBUcHTFCnfQk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