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子3歲、7歲、10歲的時候,是成長發育的三個重要關鍵點,更是強化大腦潛能的黃金期。
他的身體、智力、心理,甚至影響他一生的生活習慣基本上都會在這時期定型。一旦出現任何的閃失和缺陷,都將成為父母和孩子一生無以彌補的遺憾。
所以,父母要抓住這3個關鍵時期,給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從而給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1
0-3歲重視開發大腦本能
這段時期鍛鍊大腦潛能的關鍵在於培養大腦功能的基礎──本能。而要打造長大以後也很活躍的大腦基礎,重點就在訓練腦神經細胞具備最基本的本能。
3歲之前的兒童腦部,會陸續出現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這些本能也會讓幼兒的大腦出現各種特徵。
例如:想競爭,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為媽媽或兄弟姐妹等周圍人們的同伴。
比方說,告訴孩子:「把玩具收好。」講完後卻毫無動靜,不妨說:「我們來比賽誰收拾得快!」孩子聽了就會開始整理。
叫孩子:「快跑!」孩子卻依舊慢吞吞,不如提議:「看誰先跑到那邊。」孩子就會產生鬥志往前跑。
這些都是生存本能產生了想競爭的特性後,進一步引發的反應。
此外,兒童雖然不喜歡填鴨式地硬塞太多知識,對於學一點點新東西卻會覺得開心,這就是因為求知本能產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要鍛鍊腦神經細胞的本能,就要善用這類「想要**」的特性,媽媽在成為同伴的同時,也累積一起「競爭」或是「多了解一點」的體驗。
0歲~3歲這個階段不用要求成果,不要想著孩子有沒有會做很多事?或是有沒有比別人強?重要的是讓孩子能抱著愉快的心情對話,並且經常誇獎孩子就行。
2
3-7歲形成好習慣最佳時期
作家馮唐曾說,「成功沒有捷徑,但需要一些好習慣。」
的確,如果將人的各種命運分解、揉碎,試圖從中找出一些規律的話,那麼良好的習慣,敢於抓住際遇的勇氣是比天賦更為重要的東西。
而3~7歲是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這時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如果能在家長的引導下養成好習慣,一定會受益終生。
例如,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對物權沒有概念,此時,家長在日常教導孩子時,可以反覆強化「你的」「我的」區別。
比如說,「這個公仔是琪琪的,不是你的,你現在要把公仔歸還給琪琪,如果想玩先徵求琪琪的意見,看她是否願意借你,強搶是不對的。」
多次的提醒,會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另外,7歲之前是教導孩子做家務,培養自主動手的好時期。
習慣將東西歸位、隨時整理,不僅能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生活變得井井有條,還通過物品擺放的規律強化思維、提高創造力。
從小要讓孩子知道,公共物品、公共設施都要遵循「先到先得,後來者等待」的原則。
在外面、公共場所、有禁止喧譁標誌的地方,要懂得守規矩,安靜做自己的事情,不打擾別人。
重點是明確引導孩子,必須在7歲前戒掉粗野粗俗、無理取鬧的行為,做錯事敢於承認錯誤,並主動向對方鞠躬90°,說聲「對不起」,讓別人感受到他的真誠,這樣別人才更願意主動和解,與他和好如初。
所以,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有何種理由,都不要說什麼「以後再給孩子更好的教育也不遲」。有些事情可以「以後再說」,但教育孩子沒有以後。所有的一切都在七歲之前。
3
7歲真正進入學習的階段
7歲~10歲之後,是適合真正進入學習的階段。不過從鍛鍊大腦潛能的角度來說,有一點是父母親務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絕對不要對孩子說「快去念書」這種話。
這個時期兒童的大腦,屬於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現就會變得越差,因此具有豐富人生經驗的大人,必須妥善指引一條明路,而主要關鍵就是「丟出好的問題」。
建議在這種狀況下可以利用好的問題,將「要這樣做才對!」的命令改成選擇題,以「你想要怎麼做呢?」來詢問,讓孩子能自己選擇。
4
鍛鍊大腦潛能的8個方法
日本腦力開發權威林成之博士根據多年研究,特別歸納出10個鍛鍊孩子大腦潛能的方法。
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發孩子的大腦功能全面運作,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斷力和理解力,還可以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
1、培養對事物感興趣與喜愛的能力
想要充分刺激大腦的功能,必須抱著對所有事情都感興趣的積極態度,培養出凡事都想嘗試的主動性和樂觀、開朗的個性,這樣一來,接觸新信息時就會產生「好像很有趣,我可能會喜歡」的想法。
另一個重點就是:去喜歡學校老師這類指導者。
每個人都一樣,面對自己討厭的人,我們通常提不起勁聽他說話,不管對方講了什麼都聽不進去。
一旦討厭某位老師,就會連帶討厭他所教的科目,由於對討厭的內容不易理解、不易思考也不易記憶,討厭的老師所教的科目也不可能有好成績。
因此,當孩子回家抱怨被老師罵了、說老師的壞話時,父母親千萬不能跟著回應:「對呀!」反而應該開導孩子:「不過老師也有這些優點哦!」幫助孩子漸漸喜歡上老師。
2、聆聽他人說話並真心感動
大腦中中有掌管感情的尾狀核,在情緒活動下會提高判斷力和理解力。
當我們聽別人說話或接觸到新知識而有所感動,覺得「好厲害哦」,就能促使大腦的能力充分發揮。凡事都不屑一顧的輕蔑態度對於大腦是非常糟糕的。
所以要告訴孩子:「說不定會聽到有趣的事情哦!」、「也許能學到還不會的新知識。」幫助孩子養成對每一件事情都認真傾聽的習慣。
跟孩子一起聽其他人說話時,就算是我們早就知道的事,也要對孩子說:「好棒哦!」、「很有意思耶!」讓孩子培養感動的能力。
3、培養拋開得失、全力以赴的率真箇性
這裡所說的率真,指的是拋開得失、全力以赴的態度。
主動決定要做,並且設法完成──如果沒有這種態度,自我酬償系統就不會產生作用。倘若只是計較得失,老想著不用太拼也沒關係,大腦就無法充分發揮潛能。
不偷懶、全力以赴地面對任何事情,這才是讓大腦能力發揮到極致的好習慣。
4、絕口不說「沒辦法」、「太辛苦」、「辦不到」等否定字眼
做事遇上困難或是覺得很辛苦時,我們總會脫口而出一些否定字眼,象是「沒辦法吧」、「太辛苦了啦」、「辦不到耶」。
說出這些否定的話或是有這類否定的想法,都是大腦在表現自我保護的本能。一旦想著「沒辦法」、「做不到」,大腦就會為信息貼上負面標籤,思考力與記憶力都會降低。
如果老是負面思考,就算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也會變成做不到,或是得花上更多時間。重視大腦潛能發展的父母不該讓孩子聽到否定字眼。此外,要經常鼓勵孩子,對孩子認真的付出表示讚美,別讓孩子陷入負面思考。
5、一口氣朝著目標前進
想讓自我酬償系統充分發揮作用,很重要的一點是處理事情時要迅速下判斷、執行,並且一口氣朝著目標前進。
這麼一來可以避免「這樣真的好嗎?」、「搞不好會失敗」等想法進入大腦,帶來不好的影響。激發大腦能力所需要的全力以赴和埋頭苦幹是不一樣的。
我們不該教孩子只知認真地埋頭苦幹,而是要教他們訂立目標、全力以赴,然後一口氣達成。
6、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
在大腦自我保護的本能過度作用下,人會有防止自己受傷或被人責備的強烈念頭,這麼一來就會變得無法承認自己的失敗,或者無法面對未能達成的目標。
不承認失敗會讓大腦功能的運作產生大問題,因為大腦原本就需要想達成的明確而具體的目標,才能夠發揮作用,要是沒有決定何時完成、什麼事、怎麼做,大腦就沒辦法努力。
在鍛鍊大腦潛能的過程中,大人除了要對孩子的成就不吝讚美,同時也要正視孩子做不到的事,並且引導孩子一起加以克服。
7、培養尊重別人的能力
想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讓人生過得充實,就得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彼此心意相通。
從鍛鍊大腦潛能的角度來說,就是培養出能和他人的大腦「同步發火」的頭腦。
同步發火的能力是以真誠的對話、站在對方立場著想、尊重等幾個條件為基礎,其中,「尊重」是從小就必須養成的習慣,而重點在於父母親本身也要培養尊重他人的能力。
要是身邊的大人老是瞧不起人或嘲笑人,孩子自然也不會懂得如何尊重。
父母親不妨這麼做,儘可能地留意旁人的優點,並且跟孩子一起討論:「他很厲害吧!」、「那個人真了不起耶!」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欣賞別人,進而尊重別人。
8、以「類似問題」來訓練判斷力
反覆思考有助於逐漸提升思考的深度,意思就是經過一再的思考,可以仔細體會「說不定看來相同,其實卻有微妙差異」、「搞不好是一樣的」等感受。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辨別微妙差異的能力,就無法產生新發現或獨特思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VbscW8BMH2_cNUg6i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