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增長極和動力源在哪裡?

2020-09-14     成都科技

原標題:成都:增長極和動力源在哪裡?

「安逸!」來成都芯谷研創城之前,武漢某科技型創業團隊負責人王強到好幾個城市考察過,最終選址到了雙流區。

「安逸」一詞對落戶到成都各產業功能區的「王強」們而言,不只是環境給予的直觀感受,也有完善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帶來的便捷。

開放創新是新時代成都發展的最大變量和最強動能。9月1日,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召開,與會者形成一個共識——

成都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功能區是增長極,高品質科創空間是動力源。

成都將以科創空間為載體,推動優勢資源向產業功能區集中集聚,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務和高品質生活配套,力爭85%的產業配套85%的生活需求在產業功能區內解決。

產業功能區:

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安逸」,是成都芯谷園區留給入駐企業的印象。作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與成都市政府共建的集成電路產業聚集區,這裡不僅為入駐企業提供高品質、智能化的統一服務,還依託園區智慧城市雲平台,結合網際網路技術、智能科技、智慧社區等理念,為工作者帶來全新的體驗。

「項目規劃用地面積1平方公里,涉及14個地塊,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54.8萬平方米,計劃總投資94.2億元。」成都芯谷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入駐了中電光谷旗下全派餐飲及中國移動通信等,後續還有咖啡店、連鎖超市等入駐,將為園區企業提供一站式、多樣化優質的工作、生活配套服務。為了方便企業辦事,成都芯谷研創城還擬建行政事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政務服務。

「成都芯谷」規劃實景圖 (圖據:空港融媒)

一個快速發展的產業功能區,將拉動整個區域的經濟增長。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預計到2025年,成都芯谷產值將達200億元;到2035年,成都芯谷將聚集45萬人口,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500億元。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供應鏈帶來極大衝擊,政府和企業都認識到保持產業生態圈的穩定性和企業配套鏈的安全性是當務之急。」與會者認為,成都這幾年不懈探索推進的產業功能區建設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有效對策。

為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成都著手創新經濟工作組織方式,對112個產業園區進行整合,聚焦主導產業制定產業鏈全景圖、產業生態發展路徑圖、重點企業和配套企業名錄表「兩圖一表」,構建了66個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產業功能區,形成了14個高效協同、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圈。

以產業生態圈為單元深度契合城市功能布局,選定與城市特定功能相適應的產業定位,以頭部企業為牽引集成產業鏈上下游、左右岸,吸引零部件等配套企業就地布局,力爭85%的配套在功能區內解決;以就業人口為服務群體,建設人才公寓、教育醫療、商務休閒、文體娛樂等個性化軟實力和品質化生活設施,力爭85%的生活需求在功能區解決。

業內學者認為,「達到這兩個85%,區域經濟發展就具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區域高品質生活也就具體呈現出來了。」

產業功能區市場主體聚集發展態勢初現。截至今年6月末,產業功能區內市場主體合計138.7萬戶,註冊資本累計6.17萬億元,分別占全市登記總量的51.34%、64.5%。

疫情發生後,成都推動集成電路、智能終端、汽車、高端裝備等產業強鏈補鏈。電子信息是成都的支柱產業,去年產值逾8000億元。得益於生產要素集聚和產業配套同城化,京東方、英特爾等企業在疫情中保持穩定運行、訂單逆勢增長。

今年1-7月,成都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7.9%。上半年,產業功能區集聚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進項目,新增市場主體18萬戶、占全市63.8%。

一批以產業功能為主導的產城融合、功能復合產業社區逐漸成型成勢——產業結構與城市能級相契合,產業布局與環境資源相適宜,城市功能支撐和區域發展結構日趨合理。

高品質科創空間:

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

「高品質科創空間,是整個產業功能區的『發動機』。」崇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9月4日,2020成都崇州智能應用產業推介會在廣東東莞舉行,對成都智能應用產業功能區高品質科創空間的建設進度做了重點推介。

其實早在今年3月13日,成都就拋出消息,今年將建設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科創空間,並且系統地分析了為什麼要建科創空間、具體怎麼建和科創空間的高品質體現在哪裡等問題。隨即,《成都市建設高品質科創空間行動方案》正式出台。

高品質科創空間不是孵化器的簡單升級版,而是聚焦產業鏈創新鏈,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務和高品質生活服務配套,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構建細分領域產業社區,形成的以高智、高密、高能為典型特徵的空間地標

目前成都已經組建全市科創空間選址評估覆核小組,他們既學習借鑑深圳經驗,同時結合成都自身特點,比如,聚焦產業功能區核心起步區1平方公里範圍,圍繞總體功能定位、日常消費場景、綠色生態場景、建築設計風格、區域交通配套、公共服務配套、利於近期實施等7個維度,逐一現場評估54個科創空間項目選址,確保區域條件滿足科創發展需求。

在成都,高品質科創空間旨在建設成為以科技服務業為主要形態,滿足特定產業創新需求的專業化公共平台。

為此,成都提出——

要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商業化邏輯,建設賦能產業的科創空間。

要推動研發設計、生產服務、生活休閒功能場景融合呈現,吸引更多創新企業和研發活動向科創空間集聚。

要提高科創空間規劃設計能力、建設管理能力和運營能力,構建創新平台、產業協作、專業諮詢、運維能力為核心的競爭優勢,實現「投建運管」一體化運作。

旨在「努力將每一個科創空間都打造成為一家科技服務型企業」。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分類梳理研判54個科創空間創新資源植入、創新平台打造、創新機構引入、專業服務嵌入情況,印發《全市高品質科創空間創新能力建設指南》,重點從四個方面能力培育著手,打造高品質科創空間創新引擎。

著力培育戰略性創新資源的有效植入能力,圍繞與產業細分領域緊密相關的應用轉化、公共技術服務等環節植入一批高能級研發創新平台。比如,高新區、龍泉驛區圍繞「5G+無人駕駛」產業細分領域搭建百度智能駕駛、中德智能網聯等前沿應用場景。

著力培育聚焦科創新經濟的企業孵化能力,成都還依託所屬區域龍頭骨幹企業、高校院所等創新源頭,有效聚焦專業細分領域創新創業。一個案例是,高新區聚焦數字文創產業細分領域,聯合愛奇藝等頭部企業打造潮流文化坊等影視產業一站式孵化平台,已為30餘個項目提供高質量孵化服務。

著力培育聚焦多維度協同的創新生態能力,將高品質科創空間與標準廠房等在產業功能區中協同布局,發揮科創空間研發創新引領、標準廠房生產成果轉化功能。

著力培育聚焦專業化服務的創新支撐能力,整合科創空間入駐企業金融信貸、人力資本、智慧財產權等共性需求,著力打造政企協同的高新技術服務應用場景,比如青羊區聚焦新型視聽細分領域,探索構建影音作品區塊鏈數字版權交易平台。

一種成就的關係:

產業功能區與高品質科創空間的協同

作為工作推進的「切入點」、理念設計的「樣板間」、場景落地的「承載區」,目前,全市共規劃建設高品質科創空間54個,其中在建及新開工45個、規劃9個,31個科創空間已經組建建設運營機構;已經導入各類科技創新平台140家、眾創空間等孵化載體30餘家、專業服務機構70餘家,科創企業(團隊)314家。

值得注意的是,負責運營成都科創空間的,將是專業化組建的運營機構。據了解,成都引導相關區(市)縣組織區屬國企、頭部企業、第三方專業運營商聯合組建高品質科創空間管理運營實體,推動全市高品質科創空間市場化、專業化、平台化建設運營。

目前已有31個科創空間組建完成建設運營機構,其中以國有平台公司為主13家,國有企業與專業運營商及頭部企業合作建設運營16家,以頭部企業及市場化專業機構為主2家,中國電科、成飛工業等大型央企、騰訊新文創、完美世界等行業領軍企業、深投控、聯東U谷等專業運營商充分發揮行業影響力和專業化渠道運營經驗,積極參與全市科創空間運營管理。

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對產業功能區與高品質科創空間的關係進行了清晰的闡述。

產業功能區是推進城市動能轉換、經濟提質增效的空間載體,高品質科創空間是支持產業功能區創新發展的微觀基礎,有利於提高產業集群效應和要素配置效益,是深化城市發展方式和經濟組織方式變革的新動能——

以產業功能區構築細分領域生態優勢,以科創空間構築主導產業動力源泉,才能持續做強增長極和動力源。

三年來,一批以產業功能為主導的產城融合、功能復合產業社區逐漸成型成勢——產業結構與城市能級相契合,產業布局與環境資源相適宜,城市功能支撐和區域發展結構日趨合理。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目標和具體任務已經明確,增長極的構築和動力源的構建將成為唱好「雙城記」的關鍵一招。

增長極和動力源在哪裡?

成都的答案是:產業功能區是成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高品質科創空間就是動力源。

綜合:成都日報「錦觀」、成都發展改革(ID:cdfzgg)、紅星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9aMinQBURTf-Dn5eM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