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也就被改寫了」。潛意識在很多時候,似乎都在引導著我們的命運,只不過不被我們察覺罷了。
我在文章《心理學家:你的口頭禪早已決定了你的命運》中曾經提到過,口頭禪可以認為是一個人潛意識的延伸,一個人的口頭禪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他的行為,所謂口頭禪會成為一個人的生命預言和命運,其實是言語和行為相互影響的結果。
下面,請先仔細回憶下你以及你身邊的親人、朋友平時最愛說的話是什麼?你會發現,人以群分,同一類人平時的口頭禪都是類似的。
比如,那些經常將「你覺得呢?」掛在嘴邊的人往往善於接納別人的意見、人緣較好;而經常說「你幫我吧」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缺乏責任心;有的人經常說「是不是」、「可不可以」,這類人普遍更懂得人情世故、更有內涵;那些性格單純耿直的人經常說的話是「我不清楚」。
「信念」與「期望」
為什麼說一個人經常說的話會成為其生命預言和命運呢,其實和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密切相關。「自我實現的預言」也被稱作「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我們往往會按照自己對自己的期望行事。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現象「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就是典型的自證預言。當年,羅森塔爾正在進行了一項縱向追蹤調查,試圖探究管理方式與工人的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卻出現了令人感到意外的結果,觀察期間,工人們的效率有了顯著提升,因為他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觀察,對自我行為有了更高的期望,人們會表現出了期望中的樣子,這便是經典的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效應同樣適用於我們的人生道路,當我們把一些話語掛在嘴邊時,這些言語慢慢的會成為我們的信念,在心中根深蒂固。這些「信念」與「期望」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形成具有個人色彩的「認知風格」與「行為模式」。
不僅如此,當期望建立之後,我們會無意識地在生活中收集很多能夠印證自己期望的事實信息。這個過程也可以理解成一種「注意力偏差」,我們會自動忽略掉那些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事實信息。
比如,當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每當出色的完成的某項任務後,你都會強化這個信念,堅信自己就是很聰明,而當你在某些時候事情上出現了失誤,由於這和你的自我期望不符合,你會主動忽略掉這些信息,並傾向於將其歸因於他人或環境的錯誤。
「自動思維」
在心理諮詢與治療的認知流派中,強調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處事方式、行為模式,並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而是以心理認知為中介的。比如,我們的信念、思維與人格特質等方面都會影響到行為的表現,當我們無論做何種事時,都會受到這些心理因素的影響,形成一套自我的做事風格,也正是這些因素,影響著我們的命運。
例如,你是一個喜歡抱怨的人,常常把「糟糕」這個詞掛在嘴邊,不論是在完成工作任務,還是朋友出去聚會,稍微有點不順心的事,你就會說「這真是太糟糕了…」 漸漸的,這句話會成為你的口頭禪,成為你自動思維的一部分。
每當你做什麼事的時候,這種「自動思維」就會彈出來,影響你進一步的決策與行為。當你覺得什麼事都很糟糕時,你會更傾向於放棄、逃避,並伴隨大量消極情緒。從這個角度看,你經常說的話,很可能會成為你的生命預言,最終決定你的個人命運。
「主導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較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心境具有彌散性,它不是關於某一事物的特定體驗,而是以同樣的態度去對待不同情境中的所有事物。並且,持續時間很久,可以長達幾個月。而我們經常說的話,會形成一種自我心理暗示,進而影響到主觀心境。
比如,你經常向他人訴說自己的痛苦,會形成一種悲觀的心境,讓你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打不起精神。久而久之,你的人生就是悲觀無助,充滿絕望感的。
綜上所述,所謂你經常說的話,很可能會成為你的生命預言和命運,強調的是自我期待、自動思維、心境對行為和命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