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懷孕了」:別再讓你的一個錯誤,陷孩子於險境

2020-04-05     育兒學說

每個撒謊的孩子,都應該被看見。


最近看到一則狗血報道:


去年一則「12歲女生乘公交遭誘姦」案件迎來水落石出,沒想到真相讓人大跌眼鏡。



此前母親發現自己12歲女兒懷孕,在逼供下,女孩說自己「坐公交被陌生男子誘姦」。


報案後,公安機關高度重視,媒體也做了報道,一時間網絡上討伐聲不絕、群情激奮。


就在大家都迫切想揪出真兇的時候,案件卻迎來了劇情360°大反轉。


原來,民警一再詢問下,女孩招出了實情:


自己並沒遭到誘姦,而是網戀導致意外懷孕,害怕被父母責罵,才上演了這齣「被誘姦」的鬧劇。



看到這,很多網友吐槽:小小年紀未婚先孕,還撒出這樣一個彌天大謊,怕是以後越走越歪……


的確,拋除「不懂保護自己」不說,12歲已到了能區分「是非觀」的年齡。


因害怕被責備,就捏造一個失真的事實,著實不該!


但反過來,孩子為什麼撒謊?或許更應引起父母的反思。


只有了解孩子撒謊背後的真正原因,才能避免孩子日後犯下更大的錯誤!

因害怕被懲罰而撒謊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經常聽到孩子這樣說:


明明弄壞東西,卻一直否認:「不是我乾的!」;


明明考試考砸,卻騙爸媽說:「卷子還沒有發。」;


明明犯錯在先,卻總狡辯:「是他先打我。」…


這讓很多家長頭疼,孩子小小年紀就學會撒謊,以後可怎麼辦?


但其實,很多家長沒意識到:孩子撒謊很大原因在於父母。


此前,陳小春就因兒子Jasper接連「撒謊」發飆踢碗而上了熱搜。


當時Jasper領早餐時,面對節目組的考驗不積極解決,一直求助大人的表現,令坐在觀察室的陳小春相當不滿。


於是孩子回來後,他責問當時的情況。沒想到Jasper卻一而再地選擇撒謊來迴避問題。



這讓陳小春怒從中來,起身一腳踹翻了孩子的早餐。並指著他的鼻子大罵,「五歲就開始撒謊,你十歲怎麼辦?!」


陳小春沒意識到,正是自己這種高壓的逼問方式,間接把孩子推向了「撒謊」的境地。


對媽隊一個成年人來說,這種問責的態度都很有壓力,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一想到自己的言行會讓家長生氣,從而責難、懲罰自己,恐懼早已占據了內心,所以孩子才會選擇撒謊。



同樣是遇到孩子撒謊,何猷君的應對方式卻完全相反。


當時他發現軒軒、桐桐打碎了碗並藏在桌子底下,於是溫柔地問孩子,是不是打碎東西還藏起來了。


兩個孩子承認道,「我怕你罵我們」。

何猷君沒有生氣,而是確認過孩子沒受傷後才說:「你們力氣小拿不動掉了很正常,我不會罵你們。但你們不能藏起來,打碎的東西很危險。第一時間要告訴大人。」


聽完這一番話,孩子堅定地點了點頭。



面對孩子撒謊,家長應對的態度很重要。


何猷君的這波操作既讓孩子承認錯誤,也讓他們學會坦誠,可以說是滿分示範!


不久前,有個媽媽家暴7歲的兒子,原因竟是孩子偷東西還撒謊!



孩子偷東西還撒謊確實不該,但父母用暴打來教育,這真的能讓孩子學會誠實嗎?


只怕不僅打傷了孩子,還給他留下一生陰影。

孩子只會覺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關愛,就算誠實作答,父母同樣會用家暴來對待自己。

這樣一來,孩子以後還敢說實話嗎?


絕對不會!

知乎上有個話題: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撒謊的?



其中有個高贊的回答是:當你犯了錯,在你誠實之後,換來的不是理解,而是責罵的時候。


孩子總是撒謊,或許大人該反思下,是不是平時在教育方式上,給他們太大的壓力。


導致孩子一犯錯,就有種大禍臨頭的感覺呢?

帶有目的性的撒謊,更要引起關注


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撒謊是因為害怕承擔責任,但還有些孩子撒謊是為了「博關注」。


電影《貓鼠遊戲》改編自一個真實故事:


16歲少年弗蘭克憑偽造支票騙取現金,並一次次得逞。


最高開出過高達600萬美元的空頭支票,成為美國史上最年輕的通緝犯。


左:電影扮演者;右:原型人物


而實際上,弗蘭克並不是一個壞孩子。


他之所以愛上「撒謊」,是因父母離異備受打擊,而詐騙生活帶給他前所未有的關注度和社會地位。


嘗到謊言帶來的甜頭,弗蘭克慢慢走上「謊言」的不歸路,最後把自己送進了監獄。


這部電影向我們道明:活在謊言里很容易,但只有坦誠地活在現實中,才更有價值!



弗蘭克的犯罪手段,就是一種通過「謊言」來博得關注的行為。


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謊言,如沒得到重視和糾正,後果將不堪設想。


帶有目的性的謊言,在孩子身上可能表現為:

明明身體無恙,卻假裝生病博關注;


明明不是自己完成的作品,卻硬說是自己做的;


明明偷了家長的錢,卻跟朋友炫耀自己家很富有……

有段時間,我家大娃就經常變著法兒地生病,好幾次上了醫院,卻啥也查不出。


後來醫生告訴我,或許孩子只是想讓我多陪她一會。


我這才猛然發現,自從有了二寶,確實忽視了對大寶的陪伴,小小的她只能以裝病的方式來求關注。


而如果當時我把孩子當成「撒謊精」,對她「博關注」的行為視而不見。


那在她心裡,是不是就真的會覺得,爸媽根本就不愛她了呢?



通過撒謊博關注的孩子,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害怕被冷落、被孤立、被嘲笑,他們並不是真的願意撒謊!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更應給予關愛和陪伴。


當孩子任何成長都能被父母看到,自然就更加堅信父母對自己的愛,也不會通過撒謊的方式來博取關注了。

心平氣和,孩子才能坦誠相待


《不可思議的媽媽2》中,有次節目組安排了「不要給陌生人開門」的測試來考驗小朋友。


何潔的3歲兒子七寶在這個環節中給陌生人開了門。


當何潔回來問他的時候,他卻搖頭說「沒有」。



面對兒子的謊言,何潔沒有當面揭穿。


而是抱著兒子,溫柔地說道,「你跟媽媽說實話,媽媽不會罵你的」。



最後在媽媽的引導下,七寶承認錯誤說,「下次不會了。」



在這件事中,何潔沒有一直糾著孩子過失不放,而是通過擁抱、安慰給足孩子安全感與信任。


可因為這樣,竟有媒體惡意抨擊說,七寶是「習慣性撒謊,媽媽是縱容!」


這讓何潔非常生氣,凌晨發博怒懟:


「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做媽媽的給孩子承認錯誤的空間,請問你們看過完整節目嗎!垃圾東西!」



何潔當時的言語很激烈,但仔細想想,也能理解。


畢竟,哪個父母會願意讓別人給自己的孩子貼上「習慣性撒謊」的標籤?


況且,孩子犯錯難道就不能改了嗎?


非得像前面那個新聞一樣,把孩子打得渾身是傷,才叫教育嗎?



孩子還小重在引導,父母只有心平氣和,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


讓他們明白:犯錯並不需要謊言來掩飾;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改正錯誤。

孩子撒謊時,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基曾說過:

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的掩飾罪行。


孩子撒謊,家長切忌直接打罵、懲罰,學會如何用正確的態度來引導更重要!


1、建立信任的橋樑,與孩子一起面對;


孩子犯錯,如果能夠得到家長理解並獲得幫助,會讓孩子更加信任家長。


如當發現孩子隱瞞成績,不妨說:

「我知道你努力過了,即使考得不好也沒關係,我會幫你一起分析問題,希望下次可以發揮得更好。」


當發現孩子弄丟東西不肯承認,不妨說: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或許我們可以把它收好,希望你下次能小心一些,好嗎?」


孩子深信爸媽是可以與自己共渡難關,自然當他們犯錯的時候就不會撒謊,而是會相信父母,重視溝通。



2、用同理心去分析孩子撒謊的原因;


張德芬曾分享過一段孩子偷錢的經歷:

面對孩子偷錢且撒謊,她沒有急著責罵,而是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分享了自己小時候偷錢的經歷與想法。


在媽媽引導下,孩子終於承認自己偷錢是因為零花錢不夠。

找到孩子撒謊的原因,張德芬心理也落下一顆大石,她對孩子說:你缺錢了可以告訴媽媽呀,咱們一起解決。


每個孩子撒謊的背後,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只有用同理心去理解,才不會讓孩子有羞愧和自卑感。


媽隊始終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問題小孩。


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面對孩子撒謊,家長切忌直接使用語言暴力或體罰。


我們如何處理孩子撒謊,孩子也將學會用什麼態度來面對自己的錯誤。


孩子能否快樂健康成長,一切盡在父母的修為之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2uWS3EBnkjnB-0zPK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