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新冠疫苗而廣為人知的生物製藥企業康希諾發布了上市後的首份年報。年報顯示,康希諾2019年未實現營收,且經營虧損已由2018年1.39億元擴大至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高達1.57億元。然而這並非康希諾第一次虧損,梳理髮現,2016-2018年康希諾分別虧損4990萬元、6450萬元、1.38億元。
然而這份十分不理想的成績單並未給康希諾帶來股價的下跌和資本機構的減持。相反,在年報公布至今的三天內,康希諾除了迎來股價的三連漲外,還喜獲美國資本集團增持涉資6629萬港元。
康希諾生物到底什麼來頭,又有何神奇之處?一個尚未成功商業化的新冠疫苗真能撐起一家企業的未來嗎?
深度爆料
最有希望的滅火隊員。疫苗作為終結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各國都在爭分奪秒。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大約有64項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在研項目。在國內20餘家開展新冠疫苗研發的企業中,康希諾生物與軍事科學院工程研究所聯合開發的重組新冠病毒疫苗在3月中旬率先獲批進入臨床試驗,是眼下這場疫苗研發國際競賽中國代表團里的「種子選手」。在全球經濟受到疫情衝擊的緊張態勢下,能為疫情滅火的企業自然成為市場追捧的熱點。
他的連年虧損可以被原諒。在研發投入上,新型疫苗比肩創新藥,據2010-2017年統計數據,國際上一款疫苗的標準投入是10年、10億美金,且中間失敗風險高,百萬元計的資金未必會有回報。
而康希諾成立於2009年,至今不過10年的發展期,雖然至今還沒有成功商業化的疫苗品類,但是他的研發成績有目共睹。最為出名的便是2017年與軍事科學院聯合研發的伊波拉疫苗新藥註冊申請獲批,成為全球第三、亞洲首款伊波拉疫苗。短短三年內,就將伊波拉疫苗從概念轉換成了產品。與默克、強生的產品相比,康希諾伊波拉疫苗採用的凍干劑型,穩定性更好且無需超低溫存儲。
正因為他的出色表現,2019年初,康希諾作為未盈利生物技術公司登陸港交所,上市5天累計漲幅達83%,成為一家生物企業界的獨角獸公司。
人才聚集的情懷企業容易被看好。2007-2008年那段時間,彼時任職賽諾菲巴斯德全球疫苗開發總監的宇學峰經常回國調研,結果卻發現中國疫苗行業與北美在產品工藝、質量方面令人驚訝的巨大差距,而作為中國人的他也就逐漸萌生了回國創業的想法。
2009年宇學峰創立「康希諾」,取意健康、希望、承諾,專攻疫苗研發。一道歸國的,還有賽諾菲巴斯德的高級科學家朱濤、ChinaBio LLC總經理邱東旭以及在Endo Pharmaceuticals PLC任質量總監的毛慧華,在其後十年間,又相繼引入阿斯利康、惠氏(現為輝瑞)等藥企內主攻疫苗的科學家,可以說是集合了疫苗業內一流的華人資源。可想而知,有這樣一群頂級人才匯聚而成的企業自然容易被各方看好。
未來能成行業寡頭嗎?
康希諾雖然匯聚了一眾頂級科學家,但是企業終究要拿到市場上去檢驗成敗。拋開康希諾現有產品無一產生收入不說,即便名聲不小的伊波拉疫苗商業化價值也極為有限,每年僅約200萬元人民幣,而與之相對應的研發費用卻是平均每天高達數十萬元。
雖然目前新冠疫苗讓康希諾成為市場的寵兒,但是風險同樣巨大。投入大量資源研發大流行疾病的疫苗,在獲得投資回報前,疾病可能已經衰退或者根除,直接消除市場對疫苗的需求。17年前SARS疫苗研製無疾而終,便是如此。
此外,全球疫苗寡頭葛蘭素史克、賽諾菲巴斯德、默沙東和輝瑞四大巨頭無一不是醫藥綜合集團企業,企業內部各版塊營收與投入可以相互依存,達到整體利益最大化,抗風險能力最大化。而康希諾專攻疫苗研發單一板塊,目前僅依靠資本市場維持運營。
對此,衛士藍人力資本業務副總武素菊認為,對於未盈利卻有發展潛力的生物醫藥企業,可以繼續尋求國內科創板的上市解決資金的問題,前提只需要引入專業的人才進行充足的準備。
康希諾研發的新冠疫苗能否成功商業化,你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G7GUHEBnkjnB-0zc1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