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
……
」
一直以為這句歌詞說的是朋友,是故交,沒想到在孩子身上也剛好適用。猶記得孩子小時候,在自己懷裡是軟嘟嘟的一團,只要自己一走,他就驚慌失措哭到上氣不接下氣。不知道從哪天起,他就不再那麼喜歡媽媽了。
小林還記得自己剛生完寶寶那會兒,滿心都是這個小娃娃。早早給他準備了漂亮的玩具,學步車,嬰兒床。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小林就把他打扮得像個小王子,讓老師同學們都羨慕得緊。
可是孩子一天天長大,也一點點學會了拒絕。不要媽媽挑的衣服,不聽媽媽的碎碎念,甚至不讓媽媽接送上學,每天都恨不得躲著小林走。看著越來越沉默寡言,也越來越排斥自己的孩子,小林只能帶他去做心理輔導。沒想到,結果問題的源頭卻出在小林身上。
孩子
只是討厭你的這3個行為
小林去問醫生,心理醫生在了解情況後,跟她說,問題還是在小林身上,這點還是比較讓人詫異的。心理醫生列舉了三條,小林聽後連連點頭,確實是自己做的不對。也終於知道,為什麼孩子討厭自己了!
1.控制欲太強
。
小到一日三餐,大到考學轉校,甚至孩子的興趣特長班都是小林說了算。不管孩子說多少次不喜歡吃雞蛋,早餐永遠是牛奶雞蛋/豆漿雞蛋/雞蛋油條。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小林都要想方設法把他轉去重點學校。明明孩子喜歡足球,小林卻安排他學習畫畫,美其名曰:
繪畫能培養氣質
。
控制欲太強的媽媽,常常壓抑孩子的天性表達。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安排好,反而給孩子帶上了沉重的枷鎖,就像是在告訴孩子:你沒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試想,哪個孩子願意做父母手裡的提線木偶呢?
2.
媽媽
太
過
嘮叨
。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是小林的人生信條。多說總比少說強,要不耽誤事兒了怎麼辦?可是她卻沒想到,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還不完善,總處在碎碎念的環境中很容易情緒失控。專家的建議是:重要的事情,認真說一遍就可以了,可以在恰當的時機再次提醒。
孩子對媽媽的愛是一種本能,但是媽媽長期過度的「控制欲」和「傾訴欲」反而會消磨掉這種愛的外在表達。即使孩子心裡依然深愛母親,也很難有機會流露。
3.
家長
攀比心態嚴重
。
可能是對自己的孩子比較有信心,小林常拿他跟周圍「拔尖兒」的孩子們比較。今天念叨同事家孩子考了年級前五,明天感慨小區出了個小天才,畫畫水平一流。還要孩子努力跟他們一較高下,回頭好去炫耀。
攀比成績在父母那兒可能只是嘴邊的一句話,可是孩子卻需要付出無數個努力的日夜。如果努努力就能達到父母預期當然再好不過,一旦孩子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總有翻越不了的高山阻攔,很可能會喪失學習的自信,甚至逃避努力。
如何讓孩子重新「愛上」媽媽?
龍應台在目送中寫過這麼一句話,另無數父母為之動容。「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寂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在小林看來,自己的心情也不外如是。總是用父母的身份看著孩子長大,看著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識,卻忘了跟孩子一同成長。明明孩子以前最愛媽媽了,現在卻把對媽媽的討厭寫在臉上,這何嘗不是做母親的失敗?其實想要孩子重新喜歡媽媽,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
首先,
試著與孩子平等相處
。
「控制欲」的根源往往是父母與孩子地位的不對等,將孩子視為自己的所有物,自然忍不住控制他的生活。
但是孩子每天都在成長,總有一天他會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誰的附屬品。只有試著與孩子在平等的基礎上相處,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其次,
試著尋找一顆平常心
。
嘮叨是媽媽們的通病,一句話總是需要重複很多遍才安心。明明是讓人如沐春風的關懷,卻總被孩子嫌煩,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缺少一顆平常心。
Tips:其實關心的話,重要的話,家長只說一遍,也不會天下大亂的。
最後,
誇獎永遠比諷刺重要
。
別人家的孩子再優秀,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家長閒來無事的幾句比較就能把孩子數月的努力輕輕抹掉,對孩子何嘗不是一種殘忍。
其實你只需要告訴他:
這次考得還不錯,但是我覺得寶貝下次分數一定能考得更高!想吃什麼儘管說,媽媽給你做好吃的去
!孩子怎麼會不愛這樣的媽媽呢?
媽媽來叨叨
:
在孩子小時候,媽媽總覺得他會永遠愛自己,可是後來才會明白:
原來錯誤教育方式真的會讓孩子跟自己漸行漸遠。
你還在做一個讓孩子「討厭」的母親嗎?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這樣「陪讀」只會事倍功半,多數家長都做錯了,正確方式學起來
寶媽想讓孩子變「乖」用了各種辦法,總是有始無終,試試這麼做
父母自己是笨鳥飛不起,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這樣做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