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你是否想到過,人類對於海洋的索取正在最近的幾十年里徹底摧毀海洋生態?
世界糧農組織相關報告此前曾經引述科學家的警告,到2048年全球漁業將面臨徹底崩潰。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魚類種群已經因大規模捕撈而下降到生物不可持續的水平。為了維持產量和利潤,過去幾十年里全球漁業公司遵循著同一個邏輯將自己的捕撈目標沿著食物網向下轉移:一旦一個物種被捕撈到再也難以獲得,那麼就轉向下一個物種。而全球海產品消費需求仍在不斷增長,永無止境——甚至已經將漁業變成了爭奪最後一條魚的競賽。
公海保護正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治理中難以忽視的嚴峻課題,因為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這其中,有人與自然的衝突,有國家與國家間的競爭,還有科學尚未能夠得出明確結論的空白領域。但首先,需要行動起來。
「負責任的磷蝦捕撈企業協會」(Association of Responsible Krill harvesting companies,ARK,以下簡稱『磷蝦企業協會』) , 這個看上去相當拗口的名字,掌握著整個南極洲90%的磷蝦捕撈量。
2020年12月11日,磷蝦企業協會宣布,將在 南極半島的希望灣(Hope Bay)區域實施全年性自主禁漁措施,並將繼續通過倡導和貢獻相關科學研究,支持在該生態敏感區域創建一個大規模海洋保護區。
最新公布的全年性自主禁漁,是磷蝦企業協會在2018年自願限制區承諾下採取的最新措施,也是其自2019年開始實施的「季節性自主禁漁措施」的升級版。這一決定的背後,是參會企業同科學家團體、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世界自然基金會和Oceanites等非政府組織的長期溝通和討論。
南極磷蝦
全球八大磷蝦捕撈企業通過共同約定主動放棄了相當於青海湖總面積的海洋作業區域,也因此放棄了業務與隨之而來的利潤。這樣反商業邏輯的共同決定,試圖通過共識對地球「負起責任」的努力,真的是可行的嗎?
希望之灣
過去幾年,多場災難在南極圈內靜悄悄地發生。
極為慘烈的一場發生在2017年東南極的佩特斯島。那一年的繁殖季,島上1.8萬對阿德利企鵝產下的幼崽當中只有2隻活了下來。
這僅僅是冰山一角。阿根廷科學家對希望灣的監測結果顯示,在過去27年里,這裡的企鵝總數量減少了16%;對該區域的年度監測的繁殖群體的監測結果顯示,這些群體的數量在過去18年內下降了約38%。2020年初,在南極象島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在過去近50年的時間裡,象島帽帶企鵝的數量下降明顯,有的種群數量甚至減少了70%以上。
南極冰面上的企鵝 / Abbie Trayler-Smith / 綠色和平
近四年過去了,人類仍無法完全確定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毀滅性災難,但無法否認的是,生物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劇烈改變。在過去50年中,南極半島的溫度上升了約3℃,是地球上變暖最快的地區之一。冰架崩裂、冰川退化和海冰分布變化,給包括企鵝在內的極地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壓力。
南極磷蝦作為南極食物網的基礎,不僅是企鵝的主要食物來源,也是多種海豹、鯨類、魚類的直接食物來源。由於磷蝦生命周期的一部分非常依賴于海冰,隨著氣候變暖,磷蝦的分布和數量也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其食物鏈上層的企鵝、鯨等生物。
2020年9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英國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等機構科學家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近100年的時間裡,南極磷蝦大尺度時空分布發生了巨大變化,南極大西洋扇區的磷蝦丰度減少,而印度洋和太平洋扇區或許能夠比一個世紀之前容納更多的磷蝦種群,成為磷蝦新的「避難所」。
除了氣候變化,還有商業捕撈。自上世紀60年代起,前蘇聯、日本等國開始在南極進行商業磷蝦捕撈。隨著「從南極到餐桌」的市場宣傳,先後有20多個國家參與過捕撈隊伍,中國企業也於2009年進入這一領域。目前挪威、中國和韓國是世界三大南極磷蝦捕撈國,挪威的捕撈和加工能力最為突出。
科學家乘坐綠色和平組織的南極科考船,在威德爾海附近水域進行環境DNA採樣 / Abbie Trayler-Smith / 綠色和平
雖然目前南極磷蝦的捕撈量暫時沒到達過度捕撈的程度,也得到了嚴格的管理,但在過去的20多年裡,磷蝦捕撈幾乎全部集中在南極半島北端、南奧克尼群島和伯蘭斯菲爾德海峽一帶。 這些區域不僅跟企鵝、鯨、海豹等生物的磷蝦覓食區重疊,也是全球受到氣候變化影響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
在氣候變化的巨大壓力之下,如果磷蝦捕撈活動與南極生物出現「捕食競爭」的局面,對南極生物的生存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在企鵝棲息地周邊建立禁漁區,避免在生態敏感區域內捕撈磷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這種人和動物「捕食競爭」的局面。
趁一切還來得及
2018年7月,全球五大磷蝦捕撈企業在眾多科學家和環保機構的研究建議下,主動在南極洲的南設得蘭群島周圍、南極半島北部和傑拉許海峽建立三個季節性禁漁的「自願限制區」(Voluntary Restricted Zones,VRZ),承諾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期間自願停止在區內捕撈南極磷蝦。此外,還承諾將依據相關審查和評估程序,商定全年性禁漁區,自2020年的捕撈季開始,永久停止在該區域內捕撈。
2009年以來南極磷蝦捕撈量及其國家組成(單位:噸) / CCAMLR Statistical Bulletin
作為首個來自企業協會的南極禁漁承諾,這一動作引起了全球媒體的廣泛關注。
這些自願限制區位於企鵝繁殖地周圍30-40公里的海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衝帶」的作用。減少或者禁止大型漁船在這片生態敏感區域的捕撈活動,將有利於緩解對南極野生動物造成的人為影響,保護巴布亞企鵝、帽帶企鵝和阿德利企鵝的重要棲息地。目前,自主禁漁區保護了74400平方公里的企鵝活動區域,也是南極半島現有的唯一此類措施。
2019年,由科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以及來自磷蝦捕撈協會、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組成的審查小組,對該自願措施進行了回顧和評審。 結果令人欣慰:協會成員企業都完全遵守了這一承諾。
但專家小組也指出,有必要將對主要企鵝繁殖地的保護擴大到2月以後;審查小組贊同這一建議,並敦促磷蝦企業協會對某些區域採取全年的禁漁措施。2020年12月11日,全球最大磷蝦捕撈企業協會發布聲明,認可了上述建議。眼下,協會會員企業已從五大捕撈公司擴充到全球八大捕撈公司,它們分別是:阿克海洋生物有限公司(挪威)、中國水產有限公司(中國)、福建正冠漁業開發有限公司(中國)、遼漁集團有限公司(中國)、Jeong IL公司(韓國)、Dongwon公司(韓國)、Pescachile公司(智利)、Rimfrost公司(挪威)。
保護還是利用
氣候變化、過度捕撈、海水酸化等問題導致海洋生態持續惡化,影響了依賴海洋為生的人群的生計,也損害了海洋為人類提供各種生態服務的能力。海洋保護區作為保護海洋的有效工具,已經得到了科學的證實和廣泛的認可。
海洋保護區內需要限制或禁止捕撈等開發活動,表面上似乎與捕撈活動相矛盾,事實上,海洋保護區和捕撈行業的利益並不衝突,而且有利於捕撈行業的長遠利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保護區能有效提升魚類生物量,帶動保護區周邊漁業資源的恢復和增長;保護魚類生長的產卵場、育幼場等重要場所;還可以提高海洋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恢復力, 進而幫助漁業行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南極地區已建海洋保護區和現有的海洋保護區提案 / 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
磷蝦捕撈企業協會延續並升級其自主禁漁措施,也說明,禁漁區與可持續漁業不僅可以共存,而且是相輔相成的。
正如磷蝦捕撈協會的執行官Javier Arata博士所說:「我們為協會成員能夠邁出如此重要的一步感到自豪……儘管近來該區域(希望灣)的漁業活動極少,但此舉仍是向監管機構和科學家發出的一個強烈信號。我們希望表明, 企業可以成為南極生態系統保護的積極力量。」
與磷蝦企業協會的自主禁漁措施相類似,2020年6月,中國政府宣布,於2020年開始,每年在西南大西洋和東太平洋公海相關海域分別試行為期三個月的魷魚漁業自主休漁。休漁期間在上述海域作業的所有中國籍遠洋漁船統一停止捕撈作業,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魷魚資源及其產卵群體,促進魷魚資源長期可持續利用。
對於漁業行業而言,保護區既像是一筆「存款」——保住魚類資源的「本金」,賺取為保護區周邊海域帶來漁業資源增長的「利息」;也像是一份「保險」——應對氣候變化、環境變化等未來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對策。
科學家在南極記錄企鵝種群數量的變化,以及影響其變化趨勢的原因 / Christian Åslund / 綠色和平
除此之外,採取必要的自主禁漁措施,也表明了漁業行業負責任的態度——積極參與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快速喪失等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這有助於企業跟上消費者、零售商等不斷增長的環保意識和標準,幫助其產品獲得市場的青睞。
自主禁漁,只是開始
磷蝦企業的自主禁漁措施無疑是保護南極生態的重要一步,但為了全面有效地保護南極的生物和生態系統,還需要在南極海域建立起大規模的海洋保護區網絡。
自2005年以來,各國政府通過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CCAMLR)框架討論南極海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目前,在CCAMLR管轄區域,已經建成了南奧克尼群島海洋保護區和羅斯海海洋保護區,另外還有三個海洋保護區正處於提案階段,分別為威德爾海海洋保護區、東南極海洋保護區和南極半島海洋保護區。
保護區的設立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保護和利用關係的平衡,漁業捕撈方之間的討價還價,南極地區複雜的地緣政治等,都是決定著保護區能否建成的重要問題。此外,CCAMLR的決策過程採用「協商一致」的原則,即只要有一個成員方反對,保護區提案就無法通過。因此,南極海洋保護區的磋商進程一直非常緩慢。
羅斯海也被認為是「地球最後的海洋」——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完整的、幾乎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直接影響的大海洋生態系統。羅斯海保護區歷經了五年磋商才得以達成,其面積155.5萬平方公里,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其中3/4的面積禁止商業捕撈,給全球38%的阿德利企鵝,26%的帝企鵝以及許多尚不為人知的南極物種提供了庇護。
2020年10月30日,CCAMLR的第39屆年會剛剛結束。此次會議上仍然未有新的保護區達成,不過也取得了許多進展:威德爾海海洋保護區提案和東南極海洋保護區提案均獲得了新的CCAMLR成員國加入成為共同提案方,多數成員國也表達了對設立海洋保護區的支持,保護區提案取得了很大進展。按照慣例,CCAMLR的第40屆年會將會在2021年的10月下旬召開,或許,明年的大會上能有新的保護區提案通過——這需要各方在接下來的一年裡加強交流,達成共識。(責編/張希蓓)
(文章作者為綠色和平森林與海洋項目資深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