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氣不足了,食後腹脹、自汗怕冷、胃下垂...3個方法大有可為

2019-09-06   本草應急調理

今天,我們講講中氣不足:

脾胃位於人體的中焦,處於「中央位置」,所以脾胃之氣,基本上可以被理解為中氣。簡單點理解,中氣不足就是脾胃之氣不足

中氣不足,會有哪些表現?

1、四肢乏力,不耐久勞,上了一天班,或者稍微有一些勞作,就變得疲勞不能自持。

2、不愛說話,說話聲音低微。這是中氣不足,不能支持氣息出入的結果。

3、食慾下降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氣虛,自然不思飲食。

4、自汗怕冷

中氣虛,則一身之氣不得生化,故而衛氣不足,腠理疏張,形成自汗。同時,這樣的人也容易怕冷畏寒。

5、口渴

由於脾胃氣虛,不能生化上承津液,所以我們就會口渴。但是由於脾胃虛弱,痰濕內積,所以儘管口渴,患者卻不怎麼喜歡喝水。

6、內臟下垂、小便失禁

由於中氣不足,一身之氣衰弱,不能固攝臟器,所以它們難免會脫離本來的位置,產生胃下垂等疾病。女性到了一定年齡,還會因此出現尿失禁 。

7、莫名低熱

中氣不足,清陽下陷,陰火上乘土位,導致發熱。

當然,中氣不足產生的問題,還遠遠不止這些。臨床上有很多現代醫學的疾病,和此也有密切關係。受篇幅所限,我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當你中氣不足了,該怎麼辦呢?

補中氣,簡單點說,就是補脾氣,這裡給大家3個辦法:

1、補中益氣湯加減:

君藥——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補中益氣,昇陽固表,重用。

臣藥——人參、炙甘草、白朮補氣健脾,與黃芪合用,增強其補益中氣。

佐藥——當歸、陳皮,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用當歸養血和營,協人參、黃芪以補氣養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

佐使藥——升麻、柴胡,少量升麻、柴胡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

使藥——炙甘草調和諸藥。

諸藥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症自愈。氣虛發熱者,亦借甘溫益氣而除之。

但是,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2、四君子湯加減:

君藥——人參,甘溫益氣,健脾養胃。

臣藥——白朮苦溫,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

佐藥——茯苓甘淡,健脾滲濕,苓、術相配,健脾祛濕效果益著。

使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四藥配伍,益氣健脾,常用於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脾氣虛者。

3、參苓白朮散加減:

君藥——人參、白朮、茯苓益氣健脾滲濕。

臣藥——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山藥、蓮子肉助君藥以健脾益氣,兼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朮、茯苓以健脾滲濕。

佐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滯。

佐使——藥桔梗、炒甘草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載藥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則諸症自除,常用於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以及婦女帶下病等屬脾虛濕盛者。

感悟

可見,上面的3種辦法,的確是改善中氣不足的好辦法,難怪流傳千古。如果能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科學應用,完全可以實現對身體狀態的有效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