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讓突厥可汗復國,可汗卻不願意,說出一番話突厥聽了想罵人

2021-05-10   夜讀史書

原標題:李世民讓突厥可汗復國,可汗卻不願意,說出一番話突厥聽了想罵人

唐朝立國之初曾受制於北方的東突厥。後來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政初期,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李世民把握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聯合東突厥以北的藩屬國薛延陀一起出兵,成功攻滅了東突厥。此後,大唐王朝便進入了四夷賓服,萬邦來朝的黃金時代,李世民也因此被周邊諸國尊為「天可汗」。

然而唐朝周邊的那些國家雖然在名義上歸附,但卻各有各的小算盤,而且經常說翻臉就翻臉。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唐王朝多次發起軍事打擊行動,貞觀九年(635年)攻滅吐谷渾、貞觀十四年(640年)攻滅高昌。可是就在唐朝將戰略重心瞄向西域的時候,北方地區卻重新出現了危機。

東突厥被滅國後,薛延陀迅速崛起,雄霸漠北。雖說薛延陀是唐朝的藩屬國,他們的首領真珠可汗也受唐朝皇帝冊封。但任何一個國家只要具備了足夠實力後,再想讓它屈居人下就不現實了。李世民深知這一點,因此在看到薛延陀日益壯大後,他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九月,真珠可汗安排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轄國家的南部和北部。李世民立刻意識到這是分化瓦解薛延陀勢力的一個良機,隨即他就遣使冊封真珠可汗的兩個兒子為小可汗,「各賜鼓纛」,「外示優崇,實分其勢」。

不過要防備日漸壯大的薛延陀,光靠這些手段顯然遠遠不夠。因此李世民又祭出了另一個大招:以夷制夷。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七月,李世民頒布詔書任命原東突厥王族、現在的唐朝右武侯大將軍阿史那思摩為東突厥可汗,同時命「突厥及胡在諸州安置者,並令渡河,還其舊部,俾世作籓屏,長保邊塞」。也就是說,李世民要幫助阿史那思摩復國了。

東突厥位於唐朝以北和薛延陀以南的漠南地帶。李世民讓東突厥復國,目的自然是要在唐朝和薛延陀之間建立戰略緩衝區,讓東突厥成為唐朝的屏籓。按理說,故國得以重建對突厥人來說是天大的好事。可沒想到的是,阿史那思摩得知此事後卻是滿心的憂愁。

阿史那思摩自打歸順唐朝後便一直生活在長安。他在這裡錦衣玉食,整日有歌舞相伴,生活過得不要太滋潤。用當年蜀漢後主劉禪的話來說就是「此間樂,不思蜀。」可眼下李世民卻要讓他回到大漠孤煙的漠南草原,雖然名義上是恢復了祖宗江山,可實際就是個傀儡政權,慕虛名而受實禍,怎麼看都覺得不划算。

更令阿史那思摩擔心的是,現在的東突厥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控弦百萬的北方霸主了。雖然李世民在聖旨中讓阿史那思摩帶著內遷的族人一起返回故土,可滿打滿算也只有戶三萬,兵四萬,馬匹九萬。反觀他要面對的強敵薛延陀卻是擁兵二十萬。一旦雙方交手,那勝負就是毫無懸念的事情。

李世民聖旨已下,阿史那思摩雖然一百個不願意,但也沒有其他辦法。無奈之下,阿史那思摩只好採取了拖延戰術,今天這個沒準備好,明天那個沒安排妥當。愣是拖延了近兩年時間,直到最後實在拖不下去了,他才一臉悲苦地向李世民辭行,他說:「臣非分蒙恩,為部落之長,願子子孫孫為國家一犬,守吠北門。若薛延陀侵逼,請從家屬入長城。」

阿史那思摩的這番話在李世民聽來當然很是受用,不過突厥人要是知道自家可汗把自己和子子孫孫都比喻成給唐朝看守北境大門的看家狗,心裡恐怕也是萬馬奔騰,暗罵可汗太沒血性了。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阿史那思摩帶著部眾回到漠南故土。可沒等他們站穩腳跟,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就下令徵調二十萬大軍直撲東突厥的王庭定襄。

此時阿史那思摩就要佩服自己的聰明才智了。之前他在向李世民辭行的時候說過自己要當大唐北境的看家狗,但同時也埋下伏筆說「若薛延陀侵逼,請從家屬入長城」。也就是說,阿史那思摩只承諾過放風,沒承諾過死守。因此當他得知薛延陀大軍橫穿大漠即將到來的消息後,立即帶著部眾撒丫就跑,一口氣跑進關內才敢停下來。

對李世民來說,原本也沒指望阿史那思摩回到漠南能有什麼作為。薛延陀這顆雷遲早都會引爆,與其在將來成為更大的禍患,不如讓阿史那思摩去引蛇出洞。他能在第一時間向朝廷上報薛延陀出兵的消息就算已經完成了使命。

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李世民任命兵部尚書李勣、右衛大將軍李大亮、左領軍大將軍張士貴、營州都督張儉、涼州都督李襲譽等人兵分五路出擊,唐滅薛延陀之戰自此拉開序幕。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