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明降清,收復台灣,施琅究竟是英雄還是叛徒?

2022-08-14   夜讀史書

原標題:叛明降清,收復台灣,施琅究竟是英雄還是叛徒?

大多數人都喜歡用好壞來評價他人。比如做了好事就是好人,做了壞事就是壞人。可事實上,真實生活中的好人、壞人並沒有那麼絕對。好人有時候也會幹壞事,壞人有時候也會做好事。因此客觀來說,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好人和壞人,只有干好事的人和幹壞事的人。對於歷史人物,也同樣適用這個道理。他們的功過是非往往很難用好壞兩個字來簡單定義,而是要看他們究竟做了什麼。今天夜讀史書就來與大家聊一位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他就是明末清初的名將施琅。

施琅早年是明朝福建總兵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明朝滅亡後,明朝宗室和遺老們在南方相繼組建了多個南明政權,鄭芝龍為南明隆武政權的核心成員。

1645年七月,隆武政權的首席大學士黃道周帶著三千多名士卒出征,打算為朝廷打開局面,同時擺脫鄭芝龍挾制,施琅也奉命隨征。

黃道周雖然讀過一些兵書,但從來沒有真正指揮過軍隊。他手下的這三千多名士卒也是臨時東拼西湊徵募而來,缺乏作戰經驗。當時的施琅才二十多歲,但軍事經驗已頗為豐富。他看出這樣一支雜牌軍根本無法與清朝正規軍作戰,因此便向黃道周提出只帶少數人馬從小路進入贛州的建議。可黃道周認為施琅不過是一卑微末將,哪懂什麼軍事,因此並不理會。施琅知道這隊伍一旦同清軍交戰必敗無疑,他不願送死,因此逕自返回福建。後來果不其然,黃道周的軍隊在遇到清軍後一觸即潰,黃道周也在被俘後殉國。

隨著清軍一路南下,南明形勢越來越差。鄭芝龍不看好南明的前景,於是便向清朝投降,施琅也隨之稱為清軍將領。此後一段時間,施琅跟著另一位降清將領李成棟在閩粵一帶同南明軍隊作戰。

1648年,李成棟反清復明,施琅被調撥回福建,成為福建地區反清領袖鄭成功的部將。

1651年,施琅隨鄭成功入粵作戰。期間,施琅在用兵方略上與鄭成功產生分歧。鄭成功一怒之下就解除了施琅的兵權,並把他調回廈門。

施琅回到廈門後正巧遇上清軍偷襲。由於負責留守廈門的鄭軍主帥鄭芝莞(鄭成功堂叔)指揮不力,清軍很快就攻下了廈門,並將鄭氏家族藏在廈門的巨額財富劫掠一空(鄭成功在寫給鄭芝龍的信中說:「掠我黃金九十餘萬,珠寶數百鎰,米粟數十萬斛,其餘將士之財帛、百姓之錢穀何可勝計。」)。當時施琅身邊只有六十來個親兵,但他還是帶著這幾十人同清軍英勇作戰,差點生擒清軍主將馬得功。

鄭成功得知後方失守後,趕緊領兵殺回,收復了廈門。施琅滿心期盼鄭成功能看在他駐守廈門有功的份上,恢復他的兵權,但鄭成功卻只獎給他白銀二百兩。更讓施琅惱火的是,鄭成功還提拔施琅的副將萬禮為總兵,而施琅卻依舊落職閒住。因此,鄭、施二人的矛盾便越來越深。

鄭氏軍中有個叫曾德的將領一度隸屬於施琅,但施琅被解除兵權後,曾德為了個人前途,托關係離開施琅,投身到鄭成功營中當親隨。此時施琅正鬱郁不得志,一肚子火沒地方撒。當他得知曾德連招呼都不打就改換門庭後,更加感到大受侮辱,於是就命人將曾德抓回斬首。鄭成功得知後「馳令勿殺」,但施琅卻悍然不顧,還是將曾德殺了。鄭成功認為施琅擅殺鄭氏舊將,顯然是打算謀反,於是下令將施琅和其家人全部抓了起來。

施琅被捕後,在一些親信的幫助下逃了出來。但此舉更加惹惱了鄭成功,結果他下令將施琅的父親施大宣,弟弟施顯處斬。施琅得知家人被殺的消息後,對鄭成功恨之入骨,遂死心塌地投靠了清朝,誓要將鄭氏斬草除根。

施琅降清後,最初一段時間並沒有得到重用。施琅也清楚自己幾番易主,難以得到信任,因此一直過得很低調。而另一邊,鄭氏家族也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先是鄭成功在台灣病逝,後是鄭氏集團發生內訌。施琅認為收復台灣,統一全國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便向清廷提出建議。

1664年,清廷派施琅率兵出征,攻克了廈門、金門一帶。之後,施琅又向朝廷上疏,建議趁熱打鐵,直搗台灣。但權臣鰲拜等人認為清軍不擅水戰,出海作戰太過冒險。因此,施琅的建議被束之高閣,他也再次閒居京師,有官無職。

1682年,清朝已平定了「三藩之亂」,全國只剩下台灣島仍孤懸海外,尚未統一。朝野上下逐漸都形成了收復台灣的共識,施琅也終於重獲起用,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

1683年六月,施琅率清軍水師出征。由於施琅指揮出色,再加上當時清軍水師實力已大幅增強,台灣的鄭氏軍隊很快就抵擋不住了。同年七月,鄭氏集團首領鄭克塽決定奉表降清。八月十三日,施琅進入台接受鄭氏投降。

收復台灣後,清廷內部對是否有必要保留台灣產生爭議,大多數朝臣都認為台灣島孤懸海外,治理成本太高,不值得保留。關鍵時刻,施琅上疏力主留台衛台,並再三聲明了台灣島重要性。最終,康熙皇帝下定決心留守台灣,並於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設立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件事在當時看來並不怎麼重要,可對後世卻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光就此事來說,施琅功莫大焉。

1696年,施琅逝世,這位在歷史上充滿爭議的人物終於走完了一生。

有人認為施琅叛明降清,且反覆無常,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叛徒、小人。也有人認為,施琅軍事才華出眾,又成功收復台灣,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使命,稱其英雄也毫不為過。那麼究竟哪一種評價對施琅更合適呢?其實這又回到了本文開頭所陳述的那段話,在人的一生中,很少有誰能一以貫之的為善或作惡。要客觀評價一個人,不是看他說了什麼,而是看他做了什麼,看他究竟是干好事的人還是幹壞事的人。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理,一千個人眼中也會有一千個不同評價,或善或惡,或好或壞的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