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奇藝《種地吧》,看到綜藝內容可能性的新邊界

2023-02-18     深度文娛

原標題:在愛奇藝《種地吧》,看到綜藝內容可能性的新邊界

第三期節目裡,第一位《種地吧》的「宣傳大使」龐博驚喜現身,很多觀眾第一次聽說這檔節目的設定就是在他的脫口秀里:「讓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男生,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用六個月的時間種出一萬斤糧食……真正的『男團』再就業。」而剛到節目,在泥地里拔不出腳的龐博就直接表示:「對不起,我來這十五分鐘我已經知道自己在胡說了。」

三期節目過後,誰也說不出這些年輕人是「擺擺樣子」「每天錄完去酒店睡覺」,只要看過他們越來越熟練地揮舞鐮刀、下雪天跳進水裡疏通水道、癱在肥料包里起不來,就會發現這些年輕人是真的認同耕耘土地的價值,尊重天時、尊重糧食、尊重耕耘,而這種真誠的力量,也是節目能夠打動諸多觀眾的關鍵。

如今,這檔沒有頭部卡司、也並非熱門類型的節目逐漸在諸多社交平台形成自來水氛圍,更頻頻衝上骨朵熱度指數排行榜榜首。節目突破行業常規,在內容形式、創製模式、主題表達實現「三新」,打開了綜藝內容的可能性邊界,也讓「愛奇藝出品」再一次觸動了受眾的情感認同。

新內容

全新賽道上,真誠是最好的武器

190天,10位年輕人,142.8畝土地,從收割、整地、播種一直到收穫。如麥家老師在做客時所說:「這是一個瘋狂的節目,瘋狂的計劃。」

如此真實的長時間拍攝,也意味著成本的節節攀升。導演楊長嶺曾分享:「節目拍攝時間很長,所有費用都是1乘190天,所以成本挺高,接近於一檔中大體量的節目了。」

但反過來看,只種地,不造話題,不炒人設,埋頭刨地抬頭看天,從平台到製作方再到品牌方,是否考慮過節目吸引力在哪,真的有人會喜歡看嗎?

看過三期節目後,節目的製作魅力顯而易見。

首先,節目的設定本身就是一次極具戲劇衝突的挑戰,只要十位年輕人能夠達到預期效果,真的埋下頭去種地,從藝人到農人的身份反轉就是一個絕好的看點。

節目並沒有迴避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存在的轉變,如麥家調侃的,腳穿的白鞋在下過一次地以後就成了「廢品」,他們也會在收割、排水、挖溝的各個環節走彎路甚至有衝突。但當這種轉變真的發生了,觀眾曾經有多質疑,就會對節目的認可度有多高。

其次,整個190天的種地過程,也是一個具有強目標性、故事性的過程。人與土地的故事其實並不缺乏市場,我們文化里對於糧食、對於土地有著天然的情感,也有著田園牧歌式的嚮往,有著對耕耘與收穫之間關係的認同。

而這也進一步表現為節目魅力的第三點,就是以非常規的遊戲環節、製造話題或人物關係等「俗手」,用一個個種地的真實需求串聯起拍攝,並在這個過程中呈現出一場場耕耘與收穫、經歷與成長的好故事,以及有著足夠鋪墊的情緒「爆點」。

沒有手到擒來的成功,也沒有來自明星光環的「特殊照顧」,面對搶收、搶種時間不夠的「雙搶」困境,年輕人從白天到黑夜一天打下13噸糧食,干到自己站不起來;嘉賓來了二話不說,發把鐵鍬就踏進泥地里幹活,在地里碰面再開始做自我介紹;甚至除了開會,年輕人們都沒有多少聊天的力氣。恰是這種簡單,融為令人感動的真誠,讓每一次困難紓解之後的喜悅都能帶來強烈的情感衝擊。

就像麥家說的:「如果僅僅是為了成名,那麼這個方式太笨拙了。」《種地吧》向觀眾呈現出和以往節目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不計流量、不做話題,踏踏實實地先把內容做好,而後再尋知己。

以「真誠」為本質,反套路的節目理念,觸動了觀眾對於內容最本質的需求。對於近年來在熱度和招商上存在發展困境的綜藝產業,這次真正獲得市場認可的創新,或許在指向產業前景所需要的初心和價值感。

新命題

糧食安全是國家級命題,也是觀眾共情點

看《種地吧》節目的彈幕互動,一種明顯的感知是,大量觀眾面對土地和糧食的共情感非常強烈。當節目裡年輕人駕駛的農機出現故障,會共情農機主人感到「心疼」;也會質疑收割時是否動作太大掉落稻穗,有務農經驗的觀眾也會解釋這實屬正常情況。

這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發自本能的、模糊的價值認同,中國源遠流長的農業文明,讓人與土地、人與糧食的關係深度關聯。但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糧食在實際生活中其實是個經常被忽視的話題。

如《種地吧》開篇明義,如今的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2022年總產量達到6.87億噸;但也是糧食消費大國,過去兩年玉米、大豆、小麥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6.95%、86.28%和6.44%。加之過去一年裡全球自然災害頻發等因素,我們的每一顆糧食,依然來之不易。

解決中國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一直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的第一項任務,就是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穩定保供,足見堅決守牢確保糧食安全底線的重大決心。因此傳遞普及糧食安全知識,是節目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愛奇藝製作節目時的立意與責任感。

而通過《種地吧》10位年輕人感知的農民生活,讓當代觀眾得以從一種更加沉浸式的視角,更近、更真實地了解農業、了解糧食。看到這些年輕人累到直不起腰、疼到每天要互相貼膏藥,你會不由自主地贊同趙一博說的「我現在覺得浪費糧食是最大罪名」,真正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內涵。而這檔講明白「糧食從哪裡來」問題的節目,也已然成為保護糧食安全的一部分。

真實的體驗也讓人看到了當下新農村、新農業的風貌,勾勒出一幅當代農人生活的真實圖景,也讓新農村建設的成果在點滴小事中透露出來,奏響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田園牧歌。

新模式

長短結合的全新創製,見證耕耘與成長

節目開播後,「種地小隊」還每天直播打卡,播報最新的種地收穫,現在的他們,已經開始種植玫瑰花和蔬菜,還養了一群羊。

去年年底錄製期間,節目和十位年輕人就分別註冊了官抖號「種地吧」和以「種地吧XXX」命名的個人號,每天打卡更新「種地vlog」,以「華東麥王趙先生」闖出名氣的「種地吧趙一博」已經有了15.5萬粉絲。

這種聯動的模式和效率都是綜藝行業從未有過的,由愛奇藝與抖音集團、遙望科技等短視頻機構合作,首次在《種地吧》身上試驗了「長綜藝+短直播」的雙線內容同步開發模式。

實現的效果,一是基於對深度用戶的滿足,「種地vlog」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劇透」,也是有別於節目氣質的先行版物料,每天各類短視頻和直播等內容,讓認同節目的觀眾可以獲得更加沉浸式的體驗。

而從內容角度看,短視頻的特質也讓觀眾得以打開更多從藝人角度觀察節目的私視角,讓長短內容形成有機整體,成為這些年輕人真正被種地這件事感染並獲得成長的過程全記錄,構成一個能讓觀眾深度共情的成長故事和養成式體驗。

二是節目打開了全新的宣發勢能,觀眾不僅可以在愛奇藝上觀看《種地吧》正片內容,還可以在抖音、微博雙平台觀看海量衍生視頻,包括選手短視頻vlog、助農直播內容,實現了多平台、多端對接的輸出效率;開播後,節目還與笑果脫口秀藝人通過直播聯動宣發造勢。長短視頻協同,進一步帶給用戶全方位、沉浸式的追綜體驗,為綜藝宣發領域打開了更多想像力。

三是為節目解鎖多場景、多路徑的商業合作方式。除了憑藉足夠深度、優質的內容吸引品牌合作,還會聯手遙望科技,幫助嘉賓們開啟「年輕人農夫市集」農產品帶貨直播,打破綜藝原本傳統的To B生意路徑,聯通長視頻綜藝與短視頻電商助農結合的轉化鏈路,打開節目多元貨幣化路徑的新思路。

立足「三新」,愛奇藝通過《種地吧》不但試圖紓解綜藝市場當下的問題,也在向外探索內容表達與商業化的新增量。面向這種創新,也希望節目發軔於土地、關注糧食安全的初心,以及面對綜藝土地的「精耕細作」,會進一步獲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好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dd368671d99c20a72ec3d4dec0b2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