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走近科學》沒停播的話,估計這條新聞又能播個三集。
四川瀘州,一名中年男子,我們簡稱他為W先生。
11月28日,W先生髮現自己的雙手突然發黑。
他趕緊打開網頁,輸入症狀查詢,看自己是否得了什麼病。
網上資料給他的診斷建議是,血栓。
這大概是他人生中,離死亡最近的時刻。
半天過去,他手的顏色不見任何好轉。
接受這一「噩耗」的W先生趕緊上醫院,到急診科就診。
一番檢查後,醫生讓他用肥皂洗了兩次手。
神奇的事出現了,洗完W先生的手就變正常了。
最後醫生在診斷書上寫下,「病人雙手發黑是褲子掉色所致」!
一位網友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因為腳趾老是發青,網上一查說是癌症,建議切除,嚇得他趕緊去醫院檢查。
結果護士用酒精噴了一下,顏色就掉了......
網絡上流傳著一句俗語,「有病百度,癌症起步」。
當網絡問診成為求醫問藥的主要途徑,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準備料理後事了。
那些給你下的「病危通知書」,可能只是別人隨便複製粘貼的結果。
可怕的是,你還真信了!
網上一查全是病
再問網友墳已定
「你自己百度一下會死嗎?」
以前南呱只會覺得是一句吐槽,現在發現真的會。
前一陣子,南呱感覺胸口正中間的位置隱隱作痛。
本著對身體負責的態度,就上網查了一下怎麼回事。
不查不知道,一查頭嚇掉。
「有來醫生」給出的診斷意見是,肋軟骨炎。
「39健康網」一位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的診斷分析,有消化道疾病、心臟疾病、肺部疾病的可能。
「家庭醫生在線」的神經外科和普通內科醫師的答案更讓人瑟瑟發抖。
心臟、肺部、胰腺、胃和食管等,沒有一處是正常的。
而在「醫聯媒體」,就直接是腫瘤或癌症,還有心肌梗死。
同樣的答案還出現在了「專家答疑」頁面。
看出來了,你們是想讓我死。
綜合百度上百條診斷意見,南呱確認自己可能命不久矣。
怎麼辦,只能等死了。
早睡早起兩天後,胸口痛的症狀消失了。
搞了半天,就是熬夜熬的......
這並不是南呱頭一次網上看病被告知「病危」。
之前因為經常頭痛,南呱第一時間百度了一圈。
根據網上給出的建議,很可能是急性傳染病、高血壓、腦梗、頸椎病、冠心病等其中的一種。
南呱不禁陷入沉思:我一大好女青年,怎麼就要英年早逝了呢。
後來上醫院一檢查,鼻炎。
跟南呱一樣,身體一有不適就上網搜的朋友,不在少數。
有朋友牙齦老出血,上網一查是白血病。
後來去醫院看看,就是上火了而已。
有朋友說眼皮老是跳,上網查說是面肌痙攣、面癱什麼的,嚇得她哭了大半宿。
第二天檢查,醫生說就是用眼過度,看手機看的......
還有個朋友下巴摸到個淋巴結,立即百度一下,發現是癌,需要做個大手術。
後來去醫院一看,就是感冒引起淋的巴結髮炎。
甚至還有本來只是脖子有點酸,結果上網查了半小時,發現自己只剩下3個月可活。
醫院醫生:你的身體非常健康。
網上問診:你快要死了!
於是,南呱總結了一套網上看病診斷答案。
便血,就是腸癌了。
腿疼,就是要中風了。
頭疼,可能是腦部腫瘤。
起紅疹子,就是有愛滋。
看東西模糊,八成是得了白內障......
隨便一搜哪裡不舒服,十有八九就是絕症沒跑了。
有些腦洞比較大的朋友網上問診完,忍不住一頓腦補。
「完了完了,我的人生全完了。」
查完就開始立遺囑,甚至有網友還預約起了公墓。
本來沒病,嚇都要嚇出病來!
明知道不靠譜,很多人寧願被網上的醫療信息嚇出病來,也不肯去醫院看看。
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下,網絡看病確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但是在這便利背後,還潛藏著你想像不到的行業亂象。
問診答案複製粘貼
既演患者又扮醫生
「合理飲食,適當戶外活動,每天10到15分鐘最為合適。」
「不要濫用抗生素,謹遵醫囑。」
「不要熬夜勞累,忌煙酒。」
「建議您定期複查,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這些網上醫療回答,乍一看是不是覺得還挺專業的。
在各個醫療問答網站,都有大量被冠以主任醫師頭銜的專業醫生。
在某醫療信息網站顯示,「萬名級甲等臨床醫生在線為您解答」。
另一家網站首頁也有顯示,「已有145588名醫生加入」。
一個「脾臟增大4.3厘米,請問一下能治療嗎」的問題下,有4名解答者認證為醫生。
其中包括醫生照片、醫生名稱、職務等信息。
看到這,南呱都信了。
「這麼專業的醫生說的話肯定沒錯了。」
然而事實上,這些看似專業回答的背後,大多數可能是毫無醫學背景的學生。
以及家庭主婦,和待業者。
而這些醫療回答,可能是複製粘貼出來的答案。
剛在「生死」邊緣徘徊的南呱,又被當頭一棒。
為了驗證事實真相,有記者按照招聘信息,加入了一個「養生採集」的兼職群。
進群的時候,該群已經有400多名「兼職者」。
群主給了記者一份測試題目,告訴他「網上搜搜相關內容,把句子修改一下就行」。
只要有30%的原創度,就能通過原創檢測。
這份測試試題的要求,是以「懷孕產檢」為主題。
測試者既要扮演患者提出問題,又要出演醫生給出相關建議。
但對於「求職者」,沒有任何資質審核。
記者在問題區編寫,「我今年32歲,懷孕4個月需要做哪些產檢項目?」
接著以醫生口吻回答,「需要做常規檢查、唐篩」等。
測試就這樣輕鬆通過了。
隨後群主給記者發來平台連結,並附帳號密碼,登錄該平台便可領取題目。
群主表示,經過審核後,編造的問答就會出現在醫療信息網站上。
所以在判斷同類病症時,他們經常用著同一套診斷話術。
他們不是醫學生,更不是「經驗豐富的主任醫師」。
只是通過一問兩答、每題1元、工資日結的「兼職者」。
在一些兼職網站、社交網絡平台,有不少招聘醫療問答兼職的帖子。
南呱在豆瓣隨便搜一搜,類似的招聘貼子就有一大堆。
在每條招聘標題都明確寫著,「醫療問答,複製粘貼」。
還有專門的問答規則文檔,詳細說明去哪些網站複製粘貼內容。
甚至,在編造醫生資歷、醫院信息、療程和諮詢費用等問答上,都有相應的規定。
一個醫學小白,短短几分鐘搖身一變。
成了具有十幾年經驗的醫生,兼身患疾病來求醫問診的用戶。
試想一下,如果整個行業都默認了這樣的規則,網絡醫療的冬天,應該就不遠了。
網絡問診不會幫你解決問題
但「絕症」不會缺席
關於虛假醫療廣告,並非這兩年才有的。
早在2016年,一名叫魏則西的大學生患滑膜肉瘤不幸去世。
生前,他在網絡上發布了自己的求醫經歷。
他通過國內最大的搜索網站進行檢索,在「搜索推廣」發現了某莆田系醫院廣告。
之後,他花了20多萬元治療。
莆田系醫院所謂的「生物免疫療法」沒能挽回他的生命。
「魏則西」事件如同導火索,點燃了公眾對虛假醫療廣告的痛恨。
2019年1月,廣州警方搗毀了一個銷售壯陽藥為名的詐騙窩點。
他們通過社交平台,預設話術劇本,誘騙客戶高價購買偽劣產品。
並有專門的人員複製編寫虛假案例文章,冒充有多年經驗的醫生髮布文章。
那些在網上偽造醫療信息騙取流量的平台,跟詐騙有什麼區別?
在網絡醫療平台,他們不會關心你生沒生病,更不會幫你解決問題。
在他們眼裡,你只是一棵待割的韭菜。
有些問診回答里,會加入藥品的購買連結,點進去之後會跳轉到藥品購買頁面。
另外,向這些醫生諮詢也是需要付費的。
在各個醫療網站和APP,均設有付費諮詢業務。
每次諮詢價格少則二三十元,多則一兩百元。
兼職群群主告訴記者,「主要是為了把平台流量做起來。」
一名兼職者入「坑」半個月就放棄了這份職業。
他說,「主要覺得挺坑人的,問題答案都是複製粘貼,也有的是瞎編亂造。」
網絡問診,本身就是「盲人摸象」。
比如有的平台雖然把醫生信息寫出來了,但醫生擅長的領域和患者要看的病完全不對口。
病人要看的是婦科,皮膚科的醫生balabala說了一大堆。
兩個有照片有職稱的醫生,在回答同一個問題時,卻給出了兩種建議。
一個諮詢小孩子咳嗽的問題,一位醫生說是過敏,另一位卻說是上呼吸道感染。
根據文字描述來判斷病情,能判斷準確才怪了。
如果生病了,聽南呱一句勸,該去醫院就去醫院,網上的診斷僅供參考。
杞人憂天相信網上的答案,褲子掉色只會被診斷成血栓。
你在網上看過病嗎?
分享一下你網絡問診的經歷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