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簡單!我國成功發射「太陽衛星」,意味著什麼?

2022-10-09     國防時報看點

原標題:好消息!我國成功發射「太陽衛星」,意味著什麼?

10月9日,我國首顆綜合性太陽探測衛星「夸父一號」發射成功,此衛星的命名徵集中,約三分之一都建議使用「夸父」,標誌我國科學進步的同時,與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效果相得益彰。

而在一年前,我國才發射過第一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更有「悟空」、「墨子」、「太極」、「懷柔」等一系列空間科學衛星成功運行,說明我國的空間科學領域正蓬勃發展,國家也給予了高度重視。

「夸父一號」衛星

「夸父一號」衛星首席科學家甘為群表示,中國對探測太陽的嘗試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初具雛形,雖在幾十年間提出和嘗試了不少太陽探測衛星的計劃,但均未走到最後,太陽探測專門衛星基本為零,作為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的「夸父一號」填補了這一空白。

不少人看到這條消息,第一時間肯定以為我國又一次領先國際社會、先拔頭籌。實則不然,在「夸父一號」衛星計劃提出來之時,國際上已有70多顆太陽探測相關的衛星,中國科學家做相關研究時,使用的絕大部分觀測數據都借用了外國衛星。

雖然中國在相關地面設施和學術論文方面已位居世界前列,卻沒有屬於自己的專門探測衛星,就好比沒有一把好刀而空有一身本事,國際局勢動盪的當下,地緣政治影響不斷擴展,隨時有被外部因素切斷後路的風險。甘為群認為,一昧依賴他國的衛星,又怎麼能說自己是世界領先的呢?他強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發射自己的科學衛星。

甘為群

獨立自主,亦是投桃報李。甘為群表示,「夸父一號」經過一段時間的在軌測試後,其運行期間取得的所有數據將免費共享給全球用戶。「夸父一號」衛星科學應用系統總設計師黎輝表示,數據共享政策是基於國際慣例,中國太陽物理學家一直以來都在享受國際開放的數據政策,「我們第一顆綜合性太陽觀測衛星成功之後,也要對世界做出承諾,我們的數據也是完全開放的」。

「夸父一號」的目標可以概括為「一磁兩暴」,即太陽磁場、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對它們的研究可以揭示其形成、演化、相互作用和可能存在的因果關係,簡言之,能為人類在航天、通訊等領域的空間災害預防上保駕護航。

尤其是每過11年,太陽就會進入到活動高峰期,「兩暴」現象更加顯著,可以簡單理解為太陽向地球釋放了巨幅電磁干擾,衛星、通訊、電網等都會受到顯著影響,馬斯克的「星鏈」衛星曾遭受此劫,多達40顆衛星報廢。

而下一次高峰將在2024至2025年間,擁有4年設計壽命的「夸父一號」屆時將參加任務,詳細記錄「太陽風暴」。既然太陽活動會對衛星造成巨大影響,作為歷史上首次飛到太陽附近、由美國開發的「帕克號」先進太陽探測衛星都只能側著身子觀測,我們的「夸父一號」能承受住高壓嗎?

「夸父一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諸成表示,該衛星搭載7台光學設備,同時精準指向太陽,意味著「夸父一號」將跨越連美國都還沒實現的「正面觀測」難題。此外,正面觀測對設備間的光軸一致性要求非常高,還必須考慮發射時的力學因素、太空中的溫度變化、超高的真空環境等,難度之大難以想像。

甘為群表示,「夸父一號」是專門為太陽觀測而提出、完全以科學目標為牽引的空間科學衛星,將為實現中國天基太陽探測衛星的跨越式突破而努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94726ef3ee874f25acf81891cab48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