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2023-06-13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尹建莉:「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我們總在提醒孩子注意這個,注意那個,孩子為什麼不但不領情,而且總也做不好呢?今天,我們從尹建莉老師的著作《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摘編了一封尹建莉老師回答讀者提問的來信,尹老師指出:「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多餘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希望家長多向內用心,少向外用力。」

一位家長

尹老師:

您好。

我的孩子今年4歲了,是一個男孩。昨天孩子的奶奶過生日,我們帶著孩子去吃生日宴席。吃飯期間,可能是孩子有些餓了,吃菜吃得有些急,不小心嗆了一下,劇烈咳嗽起來。這時爺爺奶奶、姑姑等人都停下筷子,趕快安慰孩子說:「吃飯慢點啊,以後小心點呀。」孩子聽了,突然發脾氣,不吃飯了,大哭起來,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他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比如幼兒園每天搞各種小競賽,給表現好的孩子發小紅花,大部分孩子都能得一朵小紅花。每次我兒子得到小紅花都會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偶爾沒得就不主動跟我說,我問他時,他也不願意說,不高興。這種情況下,我會安慰孩子:「沒關係,明天咱再得小紅花。」不安慰還好,安慰了他反而更不開心了。可每次看他沒得到小紅花不快樂的樣子,我還是忍不住安慰,但不管我怎麼說,他都表現得更不開心。

我們很愛孩子,對他非常關心,總是體貼他的心理。但他對父母的關愛好像總是不領情,甚至是反感,嚇得我們現在遇到事情都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了。

請問老師,遇到孩子不開心,到底該怎麼撫慰他的心呢?

尹建莉

這位家長:

你好。

你的來信讓我想起自己的一個小怪癖。我特別不喜歡自己偶爾有點小閃失時別人在旁邊遞上提醒和關懷,而喜歡這樣的時刻別人對我「視而不見」。比如平時走路或上下台階時,偶爾會磕絆一下或打一個小趔趄,旁邊相跟的人幾乎都會馬上說:「小心!」「注意點!」有時喝水不小心嗆一下,旁邊的人馬上關切地說:「慢點喝,別著急。」——本來已有點尷尬,我也知道別人這樣說是為了表達關心,但這種關心並沒給我帶來好感覺,卻增加了我的窘迫,讓我更尷尬,他們還不如什麼也不要說!

也許我這種「不領情」不符合傳統習慣,不符合大家遵循的「禮貌規則」。但我認為,人際交往中的對錯不是誰規定的,而是當事人感覺出來的。最高的禮貌是讓對方舒服,而不是只顧自己做得符合習慣。假如我走路時不小心絆了一下,甚至摔倒了,旁邊相跟的人幾乎不表示出異樣,只是伸手拉我一下,觀察我沒事,簡單地幫忙拍一下身上的土,或什麼也不做,等我整理好自己,接著前面的話題繼續邊走邊聊;假如我喝茶時不小心嗆了,對方迅速遞兩張紙巾過來,暫且中斷談話,把目光移到窗外或書上,或者和身邊其他朋友繼續閒聊,對我的咳嗽鼻涕眼淚視而不見,仿佛什麼也沒發生,待我整理好自己再接著前面的話題往下聊——這樣的做法更令我舒服,我覺得這才禮貌。

孩子吃飯灑了一點湯,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喝水嗆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關門聲音大了點,乃至於作業寫錯了一道題,考試丟了幾分……凡是一個孩子生活中的內容,幾乎都伴隨著「慢點」「注意點」「小心點」之類的提醒。我甚至在海灘上看到,三四歲的孩子踩沙子玩時,旁邊的父親也要不停地告訴孩子「慢點,慢點」,真不知孩子怎樣做才是恰到好處,才是他要求的「慢點」。

這種虛假的提醒不會真的幫助到孩子,只會給孩子添堵,因為孩子幾乎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都是不完善的,開始都做不好。若家長把「慢點」「小心點」掛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潛台詞告訴孩子,你是魯莽的,你總是做得不夠好,我必須時時提醒你。而孩子天然地想行為得體,希望得到肯定,特別是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時候,他內心是非常愧疚的。如果這時家長提醒他「小心」,他會立即意識到自己的「不得體」被別人注意到了,內心會很不自在。注意到的人越多,他越羞愧。

這樣你就不難理解你的孩子為什麼會在大家的關心和安慰下「反應異常」了。

孩子吃東西不小心嗆了,其實只需要咳嗽一小會兒就沒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關注,更不需要提醒。一夥成年人只顧表達自己的關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給孩子添多少堵,製造多少尷尬!那樣的場合,可能有的人甚至擔心,如果自己不說點什麼會顯得不夠意思——本質上是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優越感和得體性,卻不能用同理心去體味一下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覺得自己在一伙人面前丟了面子、顯得很傻時,不發火又能怎樣呢?他是在用這種方式企圖找回面子。所幸你的孩子還敢於表達不滿,如果是一個特別敏感內向的孩子,什麼也不說,默默承受了這些憋屈,才更可憐。

你信中問了兩件事,後面提到的有關幼兒園小競賽一事,你的安慰方式及孩子的反應,癥結和前一個問題幾乎完全一樣,也是家長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言行,向孩子過度表達關心,造成孩子尷尬,繼而引發了孩子的不愉快情緒。所以解決思路也一樣:無所謂的小事,視而不見,不讓孩子難為情。你什麼都不說,以愉悅而豁達的心態對待孩子,孩子會調整自己的。

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多餘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我倡導的「不管是最好的管」就是希望家長多向內用心,少向外用力。這是一種很細微的心理差異,希望你細細地體味一下。

祝好!

本文摘自尹建莉老師新著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表達關心和愛的方式有很多種

但核心目的只有一個

就是要讓當事人感受到自然、舒服

而不是滿足自己的優越感

做到無所謂的小事,視而不見

有時候,什麼都不說

比多餘的提醒更撫慰孩子的心

當父母的路上您還遇到了哪些棘手的問題?

邀請您來尹建莉有聲書合集

解鎖更多家庭教育知識

馬上掃碼聽聽尹建莉老師怎麼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7480e3626b60f90914c6f4503dd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