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海軍的「掌上明珠」克萊蒙梭級航空母艦

2024-10-23     胡侃雜史

對法國有什麼印象?或者什麼時候開始辱法的?不過不重要,這些基本是貼標籤。誰身上還沒幾個標籤,只是法國的標籤有一點多。特立獨行的法國,獨立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不靠英不靠美,更不靠蘇。全靠自己一雙靈巧的手。

「福煦號」

二戰結束後,法蘭西第四共和國面臨著複雜的局勢。一方面,慈父的立場確保法國仍然是世界大國之一;另一方面,法國的實際軍事力量在戰後顯得相當有限。在殖民地(如印度區域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法國不得不投入大量兵力進行鎮壓。在外交政策方面,法國試圖儘量維護國家獨立,依賴其作為15世紀至20世紀初大國的背景,但與此同時也不得不成為北約創始成員之一,並參與創建了歐洲聯盟的前身。

在戰時曾位居世界第四的法國海軍,戰後遭受了重創,1945年後需要重新恢復。諷刺的是,1945年時法國海軍反而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海軍。然而,在航空母艦這一戰後海軍的主要力量方面,法國處於非常弱勢的地位。

戰前的本土項目(如「貝亞恩號」和「若弗爾號」)要麼表現不佳,要麼未能完工。在戰爭期間,自由法國從美國獲得了兩艘小型航空母艦,並從英國獲得了一艘輕型和一艘護航航空母艦。

20世紀50年代初,法國試圖從美國和英國獲取先進的航空母艦技術以設計本國的攻擊型航空母艦,但未能得到支持。法國不得不自行進行大部分的設計工作。

法國海軍的野心仍然保持著帝國時期的風範。1949年,海軍總參謀部認為有必要建造四艘排水量為20,000噸的航空母艦,而1949年8月22日,海軍最高委員會表示同意將其增加至六艘。

由於根據1952年里斯本會議上商定的北約成員國條件,法國在接到要求後必須在六個月內向北約指揮部提供三艘航空母艦,法國海軍於1952年7月15日堅持要求,在此之後法國海軍仍需保有2到5艘航空母艦。

然而,最終在1953年,計劃縮減為建造三艘航空母艦,實際只建成了兩艘。原定於1958至1960年建造的第三艘航空母艦PA58的建造計劃,隨著1960年12月6日五年計劃《Loi(1960–1965)》的出台,正式取消。

基於戰前因二戰爆發而未完成的「若弗爾號」設計,並經過大量改進,法國在1940年代末開發了PA 28輕型航空母艦項目,但到1950年,該項目因技術過時而被關閉。與此同時,噴氣式飛機在航空母艦上得到了廣泛應用,法國自1952年開始開發自己的核武器。

PA 54新型航空母艦項目完全由法國獨立開發,充分考慮了1950年代初航空母艦航空技術的所有進展。其設計比PA 28更大,飛行甲板向左偏移8°,並配備了最新的鏡像著陸系統以及全套的空中搜索和跟蹤雷達。與早期的法國項目類似,機庫也向左偏移,總長度為180米,其中152米用於實際操作。艦上安裝了兩台52米長的Mitchell-Brown蒸汽彈射器,最初兩台彈射器都位於艦艏,但後來將其中一台移至傾斜甲板,以便在右舷騰出停機區。彈射器可處理重達20噸的飛機,確保在艦船以30節航速行駛時達到140節的彈射速度。

艦船的雙軸動力裝置可輸出63,000馬力,僅次於美國的「超級航空母艦」。

按照原設計,航空母艦配備了十二座57毫米雙聯裝高射炮,但後來被八座100毫米單管火炮所取代。

航母的設計載機量為約60架,但由於飛機重量和尺寸的增加以及任務的變化,到1960年,該數量減少到40架。

PA 54首艦的資金於1953年撥出,但直到1955年11月才開始鋪設龍骨。第二艘航空母艦PA 55的資金於1955年獲得批准,但鋪設龍骨的時間被推遲到1957年2月。

«福煦»

這些艦船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法國領袖命名——「克萊蒙梭」和「福煦」。

喬治·班傑明·克萊蒙梭(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生於旺代省穆伊龍昂帕雷,1929年11月24日卒於巴黎)是法國政治家和國家領導人,記者,法國總理。他也是法國學院院士(1918年當選,但拒絕參加接受儀式)。由於他性格剛強且對政治對手毫不妥協,他獲得了「老虎」(Le Tigre)的綽號。

費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1851年10月2日生於塔布,1929年3月20日卒於巴黎)是法國軍事家和軍事理論家。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法國統帥,自1918年8月6日起擔任法國元帥。在德國帝國發動大規模的春季攻勢、意圖突破前線之後,福煦被任命為盟軍最高統帥。此外,他還被授予英國陸軍元帥和波蘭元帥的稱號。

有趣的是,福煦曾在1911年說過:「飛機是有趣的玩具,但沒有軍事價值。」

註:個人習慣稱呼「克萊蒙梭」,但是度娘「克列孟梭」。以個人習慣為主。

「克萊蒙梭」號下水

「克萊蒙梭」號下水

「克萊蒙梭」號下水

「克萊蒙梭」是法國海軍的第六艘航空母艦,也是本級艦的首艦,同時也是法國海軍中第二艘以「克萊蒙梭」命名的艦艇。第一艘「克萊蒙梭」是1939年下水的「黎塞留」級戰列艦,但並未完工。

「福煦」號同樣是法國海軍中第二艘以此命名的艦艇。第一艘「福煦」號是1931年服役的「薩福倫」級重巡洋艦。

1957年12月20日,「克萊蒙梭」號的船體在喬治·克萊蒙梭的兒子見證下下水。由於兩艘航空母艦是在不同船廠建造,「福煦」號不得不下水兩次。1959年7月,船體由Chantiers de l』Atlantique公司下水,此時該公司已經完成了艦體至機庫甲板的建造並安裝了動力裝置。1960年7月,Brest造船廠繼續進行艦體的建造與裝備,因此進行了第二次下水儀式。

「福煦」號是最早安裝浮筒的,這一改進後來在1966年改裝時也被應用於「克萊蒙梭」號。

在完成建造後,作為多用途航空母艦的「克萊蒙梭」號(R 98)和「福煦」號(R 99)正式加入法國海軍服役。

兩艘航空母艦都經歷了「飛彈化」現代化改造,八門100毫米炮中的四門被兩座「響尾蛇」防空飛彈系統所取代。此外,1997年,兩艦還裝備了兩座「薩德拉爾」防空飛彈發射裝置(每座裝有6枚「西北風」防空飛彈)。

正如前文提到的,到1960年,每艘航空母艦大約載有40架飛機。艦上部署了兩個飛行中隊的陸基支援戰鬥機「達索」軍旗(Étendard) IVM(其中包括幾架戰術偵察/加油機IVP)以及一個渦輪螺旋槳反潛機Alizé中隊。Aquilon(Sea Venom)(海毒蛇)攔截機曾短期使用,直到1963年購買了42架F-8E十字軍戰鬥機,稍加改裝後於1966年正式列裝到每艘航空母艦。直升機則最初為美製,隨後更換為法制機型,用於護航與反潛作戰。Étendard PV機型在1970年代末被「超軍旗艦載攻擊機」(Super Étendard)取代,而由於航空母艦尺寸的限制,為十字軍戰鬥機尋找替代機型一直是個難題。

在1980-1981年,艦艇通過了認證,可以使用蒸汽彈射器來發射搭載戰術核武器的「超軍旗艦載攻擊機」(Super Étendard)(搭載的是法國自主研發的輕型航空核彈)。

在1992年,經過飛行甲板改造後,「陣風」(Dassault Rafale)戰鬥機在「福煦」號上進行了試飛。經過1995-1996年的甲板進一步現代化改造後,「陣風」戰鬥機被正式編入該航母的艦載航空聯隊。

第一次「陣風」M01從「福煦」號上起飛

「克萊蒙梭」號從1961年服役於法國海軍,直至1997年退役,並於2009年被拆解和處理。

「福煦」號從1963年服役至2000年。2000年11月15日,該航母被出售給巴西,並更名為「聖保羅」號(São Paulo)。2023年2月3日,巴西海軍將其沉沒於大西洋。

目前,法國海軍僅擁有一艘航空母艦——核動力的「戴高樂」號(2001年服役至今)。

克萊蒙梭 1963

克萊蒙梭 1970

克萊蒙梭 1980

克萊蒙梭 1990

克萊蒙梭 1960

克萊蒙梭 1976

克萊蒙梭 1963

福煦 1965

克萊蒙梭 1978 改造後

1: 100毫米火炮;

2: DRBC-31型武器控制雷達;

3: 飛機升降機;

4: 15噸起重機;

5: NRBA-50型飛機接近雷達;

6: DRBI-10型高度雷達;

7: 煙囪;

8: DRBV-20型接近雷達;

9: TACAN天線;

10: DRBV-50型低空與地空雷達;

11: DRBV-23型接近雷達;

12: DRBI-10型高度雷達;

13: DRBC-31型武器控制雷達

「克萊蒙梭」(Clemenceau) 1961

「克萊蒙梭」(Clemenceau) 1960

「克萊蒙梭」(Clemenceau)R98,布雷斯特軍械廠建造。1955年11月開工。1957年12月21日下水。1961年11月12/22日服役。1997年10月1日退役。1998年3月除籍。2009–2010年拆解。

«福煦»(Foch)R99,聖納澤爾的彭霍埃特-羅亞爾造船廠/布雷斯特軍械廠建造。1955年訂購。1957年2月或11月15日開工。1959年7月18日和1960年7月23/28日下水。1963年7月15日服役。2000年11月15日退役。2000年11月售予巴西,更名為「聖保羅號」(São Paulo)。2018年從巴西海軍退役。

標準排水量:22,352噸。滿載排水量:31,496噸。艦長:238米(兩柱線長度)/265米(全長)。艦寬:R98:29.9米(水線)/51.2米(飛行甲板);R99:31.7米(水線)/51.2米(飛行甲板)。吃水深度:8.6米。

動力系統:2套帶減速齒輪的帕森斯蒸汽輪機,6台Indret鍋爐,功率126,000馬力。螺旋槳軸數:2根。最高航速:32節。燃料儲備:3,720噸。航程:7,500海里(18節速度)。艦員編制:作為航母時1,338人,作為直升機航母時984人。航空組人員:582-584人。

裝甲:重要設備和其他重要部分的裝甲箱保護厚度為50-30毫米,艦橋裝甲為45毫米。

武器裝備:8座單管100毫米/55口徑1953年型炮,有時提到8門40毫米炮和5挺12.7毫米機槍。

搭載飛機數量:40架(SE.20 Aquilon【海毒蛇】202/203戰鬥機,Étendard IVM/P(達索「軍旗」)戰鬥機,Br.1050 Alizé反潛機)。

電子設備:

R98:DRBV-20C對空雷達,DRBV-23B空中偵察雷達,DRBV-50低空或水面探測雷達(後替換為DRBV-15),2部DRBI-10三坐標空中偵察雷達,2部DRBC 32A,2部DRBC 31D火控雷達(後更換為DRBC-32 C雷達),NRBA-50接近雷達,多部DRBN-34導航雷達,CCA雷達,SQS-503聲納,ARBR-16電子戰系統,ARBX-10電子戰組件,2個Syllex RL誘餌裝置,SENIT-1飛行控制系統。

R99:DRBV-20C,DRBV-23B,DRBV-50,2部DRBI-10,2部DRBC 32C,2部DRBC 31C,NRBA-50,CCA雷達,SQS-503聲納,ARBR-16電子戰系統,ARBX-10電子戰組件,2個Syllex RL誘餌裝置,SENIT-1飛行控制系統。

R98(飛行甲板面積:12,000平方米,機庫面積:4,140平方米/容積29,000立方米):飛行甲板:265米×51.2米。機庫:180米×(22-24米)×7米。有2個升降機,前部位於艦體中線(17米×13米,載重15噸),後部位於甲板邊緣(16米×11米,載重15噸)。有2部BS-5彈射器。航空燃料儲備:1,200,000升航空煤油和400,000升汽油。

R99(飛行甲板面積:12,000平方米,機庫面積:4,140平方米/容積29,000立方米):飛行甲板:265米×51.2米。機庫:180米×(22-24米)×7米。有2個升降機,前部位於艦體中線(17米×13米,載重15噸),後部位於甲板邊緣(16米×11米,載重15噸)。有2部BS-5彈射器。航空燃料儲備:1,800,000升航空煤油和109,000升汽油。

1966年,克萊蒙梭號加裝了與福煦號相同的舷外裝置。1978年,克萊蒙梭號;1981年,福煦號:艦載作戰指揮系統SENIT-1 CCS替換為SENIT-2 CCS。1986年,克萊蒙梭號:拆除4門單管100毫米/55口徑炮,DRBV-20C,DRBV-50,NRBA-50雷達,2部Syllex誘餌裝置;安裝了2部8聯裝Crotale Navale防空飛彈發射器(36枚Crotale R440飛彈,另有說法為SACP Crotale EDIR系統,配備52枚飛彈),DRBV-15雷達,NRBA-51雷達,2部Sagaie誘餌裝置;排水量增至27,307/32,780噸。

1988年,福煦號:拆除4門單管100毫米/55口徑炮,DRBV-20C,DRBV-50,NRBA-50雷達,SQS-503聲納,2部Syllex誘餌裝置;安裝了2部8聯裝Crotale Navale防空飛彈發射器(36枚Crotale R440飛彈),DRBV-15雷達,NRBA-51雷達,2部Sagaie誘餌裝置;排水量增至27,307/32,780噸。1992年,兩艦均安裝了2部2聯裝Simbad防空飛彈發射器(配備8枚Mistral飛彈)。1997年,兩艦拆除4門單管100毫米/55口徑炮;安裝了2部6聯裝Sadral防空飛彈發射器(24枚Mistral飛彈),2部單管30毫米/82口徑OTO Breda-Mauser Model F炮。

航空組編制:40架飛機,包括15架「超軍旗」Super Étendard戰鬥機,4架「軍旗」Étendard IVP,8-10架F-8E(FN)Crusader戰鬥機,6-8架Bréguet Br.1050 Alizé「貿易風」反潛機,2架Dauphin Pedro(海豚)直升機,2架Super Frelon(黃蜂)直升機。

輕型多用途航空母艦「克萊蒙梭」級的任務是從空中支援艦隊和登陸作戰,同時與敵方的水下和水面力量進行作戰。

航空母艦配備了平坦的飛行甲板和與艦體軸線偏離8度的著陸甲板。著陸甲板長165.5米(543英尺),寬29.5米(96英尺9英寸)。飛行甲板的長度為265米(869英尺5英寸)。

甲板上安裝了兩台蒸汽彈射器和兩個飛機升降機。兩台52米(171英尺)長的彈射器,其中前彈射器位於艦艏左舷,而後彈射器位於傾斜著陸甲板的前端。前飛機升降機位於艦體右舷,後飛機升降機則位於甲板邊緣,以節省機庫的空間。飛行甲板下方是一個尺寸為180米×25米的機庫(實際可用面積為152米×22-24米,約499英尺×72-79英尺,高度為7米,約23英尺),可容納最多40架飛行器。艦船能夠承載最大重量為18噸的飛機。

「CATOBAR」(彈射起飛與攔阻著陸

航空母艦的設計符合CATOBAR方案(「Catapult Assisted Take-Off But Arrested Recovery」或「Catapult Assisted Take-Off Barrier Arrested Recovery」),即飛機使用彈射器起飛,並通過阻攔索降落在艦上。

最初,航空母艦配備了相當強大的火炮系統(8座配備100毫米通用炮的炮塔),但這也導致了艦船穩定性問題。

SE 203 Aquilon,法國海毒蛇

達索超級軍旗(Dassault Super Etendard)

達索軍旗 IVP(Dassault Etendard IVP)

沃特 F-8E(FN) 「十字軍戰士」(Vought F-8E(FN) Crusader)

布雷蓋 1050 易風反潛攻擊機(BREGUET 1050 ALIZE)

AS365 海豚(AS365 Dauphin)

SA 365 F

FS Clemenceau (R98) 發動機控制面板

FS Clemenceau (R98) 100毫米炮塔

福煦號(Foch) 1993

福煦號(Foch) 1993

福煦號(Foch) 1993

福煦號(Foch) 1993

福煦號(Foch) 1993

1967年 福克

克萊蒙梭和福煦在數十年間成為法國海軍的基礎,使法國能夠在離海岸數千公里的地方開展大規模行動。它們也成為了核武器的載體。

主要的作戰負擔落在了「克萊蒙梭」身上。在服役期間,它在海上度過了3125天(80,000小時),航行超過1,000,000海里,相當於48次環繞地球航行。該艦進行了超過70,000次的彈射起飛。它參與了許多演習和任務,參與了黎巴嫩和海灣戰爭期間的戰鬥行動,以及對前南斯拉夫的空中行動。

1962年在鹿特丹的艦員聚會

「克萊蒙梭」號於1977年9月至1978年11月進行了大修。它的飛機獲得了投放幾枚AN 52炸彈的能力。

AN-52是一種法國核航空炸彈,爆炸當量為6-25千噸,重量為455公斤。搭載機型包括 Dassault Mirage IIIE(達索幻影III ESEPECAT Jaguar A(美洲豹A型)和 Dassault Super Étendard(達索超級軍旗,以及最早的30架 Dassault Mirage 2000N-K1(達索幻影2000N-K1)戰鬥機。

隨後,航母於1985年9月1日至1987年8月31日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期間用兩座Crotale(響尾蛇)防空飛彈發射裝置替換了四門100毫米炮。

響尾蛇

艦載Crotale(響尾蛇)飛彈發射裝置。

1993年,艦船再次進行改裝,以使用新型的中程核飛彈「空對地」型ASMP(Air-Sol Moyenne Portée)「中程空對地飛彈」。

ASMP-A,彈頭300千噸,射程約500公里。

航空母艦參與了大多數法國海軍行動。

從1962年1月12日到2月5日,「克萊蒙梭」號作為反潛航空母艦參與了北約的演習,名為BigGame,與美國第六艦隊在地中海西部進行聯合演習。隨後,從3月9日到4月2日,它又參加了在直布羅陀地區進行的北約演習OTAN Dawn Breeze VII。

1968年1月,「克萊蒙梭」號參與了在地中海尋找失蹤潛艇「米爾納夫號」的行動,該潛艇在土倫港25海里處失蹤。沉船地點直到2019年7月21日才被發現。

1968年,航空母艦被派往南太平洋進行法國第一顆氫彈「天狼星」的試驗,地點在法屬玻里尼西亞。根據「阿爾法行動」,約有40艘法國艦艇在兩座環礁附近集結,以「克萊蒙梭」號為旗艦,占整個法國海軍噸位的40%以上。

在1974至1977年期間,「克萊蒙梭」號在印度洋的非洲沿海執行「薩菲爾I」和「薩菲爾II」行動,以支持剛獲得獨立的法國殖民地吉布地。

在1983至1984年的黎巴嫩內戰期間,「克萊蒙梭」號在東地中海部署。與福煦號輪流交替,它為參與多國部隊(FSMB)和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UNIFIL)的法國維和部隊提供持續的空中支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奧利凡特行動」。1983年10月23日,兩輛裝載炸藥的卡車在貝魯特的MNS軍營附近爆炸,導致307人遇難,其中241名美國軍人和58名法國軍人,還有六名平民和兩名襲擊者。法國對駐紮在貝卡谷地的伊朗軍隊(IRGC)假定陣地進行了報復性空襲,法國航母航空兵參與了這次襲擊。

在1987至1988年期間,航空母艦在「普羅米修斯」作戰群(Task Force 623)中參與了在荷姆茲海峽進行的「普羅米修斯行動」,以保護法國商船免受伊朗快艇的攻擊。

1990年,在「沙漠之盾」和「沙漠風暴」行動期間,它伴隨克魯澤爾號巡洋艦和Var號油輪將40架直升機(SA-341F/-342小鷹直升機,SA-330美洲獅直升機)、三架Br-1050 Alizé反潛機和卡車運送到伊拉克。在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間的衝突中,航空母艦主要參與了在紅海和阿拉伯海的「薩拉曼德拉」行動,8月25日在阿布達比部署了偵察連和法國第11空降師的防空炮兵。

1983年,「克萊蒙梭」號成為法國海軍第一艘配備女性工作人員的艦艇。最初的三位女性的職務名非常優雅——主廚、軍事秘書和高級軍士。更通俗的翻譯是:海軍少尉、軍方秘書(文書)和軍士長。

在新德里,綠色和平組織的活動人士抗議「克萊蒙梭」號進入印度水域。

除了船上的女性工作人員外,「克萊蒙梭」號上經常有藝術家,他們在船上逗留一周到幾個月。由於缺乏資料,我沒有看到他們創作的傑作。

2005年12月31日,「克萊蒙梭」號從土倫出發,前往印度阿蘭戈進行拆解。然而,西方推廣的環保議題對法國產生了負面影響。在這艘舊船的結構中,發現使用了有害的石棉、鉛和汞。2006年1月6日,印度最高法院暫時拒絕了該航空母艦進入阿蘭戈的請求。

隨後,該船被綠色和平組織的活動人士登上,埃及禁止其通過蘇伊士運河……1月15日,它最終通過了運河,但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導致「克萊蒙梭」號被命令返回法國,繞過非洲。5月17日,「克萊蒙梭」號抵達布雷斯特。

有趣的是,最終獲得拆解合同的是總部位於哈特爾浦附近的英國Able UK。2009年2月8日,「克萊蒙梭」號抵達哈特爾浦。拆解工作於2009年11月18日開始,並在2010年底完成。

哈特爾浦

1985年,在航空母艦上拍攝了一部史詩般的廣告。廣告中,西特羅恩Visa GTI與達索Étendard IV在甲板上進行競速。最終,汽車在阿戈斯塔級潛艇的甲板上漂浮。該廣告已在電報頻道發布。

在航空母艦上還拍攝了導演伊夫·尚皮的科幻電影《天空之上》,講述了與外星人接觸不幸導致核戰爭的故事。電影中飛機的起降場面十分震撼。

「克萊蒙梭」號在1997年最後一次航行結束時抵達布雷斯特。

F-8「十字軍」戰鬥機、達索軍旗IV戰鬥機和反潛機。

「克萊蒙梭」號(FS Clemenceau,R-98)在「沙漠盾牌」行動期間。

「克萊蒙梭」號(R-98)在2008年的布雷斯特。

法國SA-330「美洲獅」直升機在「克萊蒙梭」號(FS Clemenceau,R-98)上,參與「沙漠盾牌」行動。

FS Var(A-608)油輪與FS Clemenceau(R-98)航母在「沙漠盾牌」行動期間。

法國航母「克萊蒙梭」號(R-98)在1987年阿曼海域。

法國航母「克萊蒙梭」號(R-98)在1981年。

1988年「克萊蒙梭」號上的超級軍旗。

1976年土倫。

「克萊蒙梭」號在2008年布雷斯特,準備報廢。

「克萊蒙梭」號——2005年圖隆

「克萊蒙梭」號在圖隆的海洋墓地拋錨

航空母艦「克萊蒙梭」在英國阿布爾拆船場

FS Var(A-608)油輪與FS「克萊蒙梭」(R-98)航空母艦在「沙漠盾牌」行動期間

「克萊蒙梭」號進行加油

福煦號同樣保護了法國的利益,但主要處於主艦的陰影之下。

1966年,作為「阿爾法力量」的一部分,它也參與了法國氫彈在太平洋的試驗保障工作。

在1977年的「藍寶石」行動中,14.F中隊的F-8「十字軍」戰鬥機在吉布地上空巡邏。1977年5月7日,兩架「十字軍」戰鬥機單獨出動

他們攔截了兩架戰鬥機,並開始與它們進行訓練空戰,但幾秒鐘後感到脊椎附近一陣寒意,開始呼叫副駕駛。結果發現他錯誤地攔截了一對葉門的MiG-21戰鬥機。

幸運的是,雙方都和平分開,安全返回各自基地。這是法國「十字軍」戰鬥機唯一的一次戰鬥攔截。

1978年,在「藍寶石II」行動中,和「克萊蒙梭」號一起,航母在紅海確保吉布地獨立的正確實施。畢竟,這裡是法國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之一。

從1980年7月15日到1981年8月15日,航母進行了船員居住空間、飛行甲板和發動機的現代化改造。該艦經過改造以適應新的「超級軍旗」戰鬥機。

1965年布雷斯特

1983年,作為與「克萊蒙梭」的輪換,「福煦」號參與了對法國駐黎巴嫩部隊的支援。當時航空編隊包括:6架F-8E (FN);15架超級軍旗;3架軍旗IVP;5架BR-1050;6架SA-321G。1984年10月,法國派遣「福煦」號參與因西德拉灣緊張局勢而在利比亞沿岸進行的「米爾米隆」行動。

1971年倫敦

1967年布雷斯特

1963-64年

在葡萄牙

從1987年2月到1988年6月,艦艇裝備了兩套「響尾蛇」防空飛彈系統,並更新了主要的電子設備。

在1990年至1991年期間,「福煦」停泊在土倫,但始終處於戰備狀態,以應對「沙漠風暴」行動。

1992年,艦上的兩座彈射器進行了現代化改造,防空系統增強了兩套SIMBAD發射裝置,用於發射MISTRAL防空飛彈,同時移除了剩餘的100毫米炮。

SIMBAD防空飛彈系統用於打擊近距離低飛空中目標。

在1993年,「福煦」被改裝為適應「陣風M」戰鬥機。

在1999年2月至6月期間,航母「福煦」作為法國海軍最後一次參與了針對塞爾維亞的北約行動。自上次部署後,由於彈射系統及其他問題,航母不得不在四個月後退役。

在1997年,「福煦」裝備了兩套Sadral防空飛彈發射裝置(每個發射裝置可發射6枚Mistral飛彈)。

Sadral防空飛彈系統

在2000年,「福煦」執行了最後一次任務,率領473號作戰小組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環球巡航。

同年,航母被出售給巴西,這便是另外一個故事……

里約2000

福煦」也出現在電影中。在1995年的影片《赤潮》中,作為美國記者理察·瓦萊里安(由其本人扮演)關於俄羅斯持續衝突的幾則電視新聞報道的場景,假裝成美國航母(美國海軍堅決拒絕在美國航母上拍攝)。

福煦」號在「龍錘」(Dragon Hammer)演習中的左舷視圖。

福煦」在「龍錘」演習中的左舷視圖。

格魯曼F-14A戰鬥機VF-14飛越法國航空母艦「福煦」(R99)於1990年5月1日在加勒比海。

福煦」和美國海軍「隆納·雷根」號。

馬斯加油福煦

從「福煦」(R99)上發射的Super Étendard與Exocet飛彈(1983年)。

福煦」在1988年土倫。

福煦」土倫1982。

福煦」1983。

福煦」1982。

福煦」土倫1993年6月25日。

六架達索超強-Étendard戰鬥機和兩架Étendard IVM戰鬥機(前景)在1983年「福煦」號艦上,停靠在黎巴嫩海域。

從「福煦」號上發射的Super Étendard(1983年,黎巴嫩)。

1993年。

亞得里亞海1994年1月「福煦」。

1972年布雷斯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09a7044d7d34b8d9c5fbbb25c09d2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