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方詩意
編輯丨六子
新能源時代,什麼市場最火?最先出現在腦海的一定是電動車,但感受過補能「危機」的車主們,第一反應或許是充電服務。
無論是充電樁還是充電站,在中國都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千億規模的前景吸引著大量不同體量的玩家入局,雖然市場集中度高,但整體競爭卻非常激烈。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存在不少「平台型」玩家,它們靠連接眾多由不同主體運營的充電樁,組成一張服務網絡。
中國充電聯盟9月11日發布了《2023年8月全國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運行情況》,數據顯示,TOP15運營商擁有總量94%的充電樁,運營超過10萬台充電樁的企業達6家,超過5萬台的企業達11家。排名前五的分別是特來電運營45.1萬台、星星充電運營40.8萬台、雲快充運營37.9萬台、國家電網運營19.6萬台、小桔充電運營12.7萬台。
其中,位居第五的小桔充電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其背後站著滴滴。脫胎於滴滴曾經的汽車後市場布局——小桔車服,小桔充電實際上是滴滴在發展能源服務過程中「碰上了」新能源浪潮的產物,歸屬於滴滴旗下小桔能源業務板塊。
也因此,小桔能源早期布局不足,能擠進市場前列,靠的是平台化發展,吸收第三方充電樁做大規模。這雖然和星星充電等競爭者路線類似,可惜起步晚,規模稍顯落後。
因此,生於憂患,哪怕位列前五、手握十多萬充電樁,小桔能源依然有點「慌」。
01
「小桔的車服妥協能源」
就在10月9日,市場傳出消息,滴滴時隔三年重提增長計劃,關鍵是單量。但相比三年前,出行市場也已經牢牢和新能源綁定,其影響不只在於網約車業務方面,越來越複雜的汽車服務生態也牽動人心。
不過,今天再回顧小桔能源「上位」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一絲運氣的成分:小桔能源,或者說小桔充電,初期並沒有在車服業務的布局中得到足夠的重視。它的地位更多來自滴滴在運營出行服務過程中感受到了新能源大勢所趨,小桔能源是被市場趨勢「抬著升咖」的。
這就不得不提到滴滴曾經對汽車生態的布局。2018年8月,滴滴把自己嘗試了三年的汽車服務平台,正式升級為「小桔車服」,並為其注資高達10億美元。從名稱可以看出,當時的滴滴瞄準的還是汽車後市場。
的確,這在當時是一條前途可觀的賽道。最簡單的案例,是車服市場當時的明星——途虎養車的融資故事。2018年下半年,途虎完成由騰訊、凱雷資本、紅杉資本等重量級機構領投的4.5億美元E輪融資,估值高達165億元左右。所以,選擇切入當紅的汽車後市場賽道,對滴滴而言是車輛生態延伸的合理選擇。
對比之下,在滴滴做出決策前的2017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僅為79.4萬輛和77.7萬輛,而汽車總銷量為2887.89萬輛。在當時看來,布局能源,燃油方面本身只能做一些優惠加油之類的平台,戰略潛力不足,新能源氣候未成,不確定性太大,滴滴選擇「穩」一把。
結果,這一「穩」就錯過新能源爆發的那一刻。中汽協數據顯示,2018年和2019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始終穩定在120萬輛之上,較2017年逼近翻倍。最令人警醒的例子是特斯拉,其銷售數據顯示,2017年到2019年,特斯拉銷量從103097輛暴增至367500輛,看似絕對值不高,實際意味著引領品牌一旦出現,市場窗口已經大開。
*來源網絡
應對已經是必選項,2019年7月,小桔車服升級組織架構,成立車企業務部和小桔能源業務板塊,彼時的小桔能源涵蓋加油與充電業務,由滴滴高級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陳汀挂帥,重要性已然不低於定製車、租車等各業務的總和。地位拔高後,滴滴迅速和南方電網等平台合作,小桔充電也開始與其運營的充電平台互聯互通。
這已經有些後之後覺。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月,特來電已坐擁12.2萬台充電設施,當時前五家運營商已占有88.4%的市場份額。小桔能源地位迅速上升並聚焦充電,更像是形勢所迫,必須追趕。否則,能源服務甚至有可能動搖滴滴的生態。
一方面,滴滴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12個月,滴滴中國擁有1900萬活躍司機。雖然新能源運營比例沒有公開,但既然處於滴滴生態之中,滴滴自然沒有理由放棄這數以千萬計的未來需求。
另一方面,能源是車輛運營的基礎,如果滴滴始終不提供能源服務,司機不得不選擇第三方,有可能導致司機逐步產生換平台的傾向。
以T3出行為例,T3出行常年在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台的訂單量排行中位居前三,其CEO崔大勇今年9月表示,T3出行的運力超90%都是新能源車,因此其建立了一站式充電服務,並且為司機爭取了充電折扣。能源成本本身就是司機眼中比較重要的成本,如果能省下來,平台的吸引力自然會增加。
要知道,T3出行背靠東風、長安、一汽三大車企,2019年才成立,四年便已實現行業規模前三、增速第一的成績。作為誕生於新能源普及高峰期的出行品牌,離不開能源服務方面的超前意識。所以,雖然當前市場格局未定,但能源服務必須頂著壓力加強布局。
做好小桔能源,是滴滴在汽車市場換代過程中建立關鍵優勢的必經之路,處於競爭最激烈的賽道上,就面臨著最明確的挑戰。
02
「小桔能源「身陷漩渦」」
正如前文所說,看似頭部幾大玩家高度領先,實際卻有平台模式的功勞。
*來源中國充電聯盟
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止2023年8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720.8萬台,同比增加199.8萬台、67.0%,同期新能源汽車銷量則達到537.4萬輛。市場缺口依然存在,會吸引更多中小玩家趁著部分地區還有政策鼓勵而分散擴大布局。比如,江蘇常州、廣東省、上海等地均有充電設施建設和運營補貼,根據年運營功率或用電量計算,中小玩家的回本周期縮短了,投入意願則蠢蠢欲動。
那麼,對於想要在市場建立品牌效應、擴大生態網絡的小桔能源來說,滴滴的財務力量顯然難以支持其和小玩家一樣,四處進行重資產布局。
舉個例子,在中國充電聯盟統計TOP15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蔚藍快充,雖然其運營充電樁數量只有4.4萬台左右,和頭部差距較大。但其瞄準社區場景進行針對性推廣突破,通過資源與地推優勢與物業合作,做到了全國社區充電市場TOP3。但對滴滴而言,瞄準小市場顯然難以讓業務規模做大,但大範圍採取地推、自主充電站建設,成本壓力難以承受。
尤其是,這個行業頭部存在著特來電這種堅持自產自銷多年的強大對手。特來電背靠A股上市的電氣設備製造公司特銳德,其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充電網業務實現營收23.67億元,代價卻是依然巨大的投入:去年,由特銳德提供擔保,特來電從銀行取得借款合計約為15.08億元。
因此,可以說特來電約45萬台、市場份額近四分之一充電樁,是靠多年燒錢「燒」出來的勝利。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特來電APP註冊用戶已超過1000萬人,相當於滴滴國內司機數量的一半左右。當前的滴滴,恐怕並無太多餘力讓小桔能源重複這種增長。
滴滴9月9日發布的第二季度業績報告顯示,二季度歸屬於滴滴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為3億元,其中除中國出行業務和國際業務之外的其他業務總體帶來了經調整EBITA虧損12.1億元。滴滴目前要更多投資於新的單量增長目標,更不能無限制地對能源業務進行投入。
恰好此時,行業中雖然參與者眾多,但因為盲目競爭帶來的淘汰者也不少,所以整合需求也處於增強期。小桔能源,抓住了這個機會,開放生態建設平台。
9月6日,小桔能源CTO廖蘭新宣布啟動新的供應鏈開放計劃——「獨角獸計劃」,吸收中小型樁企進入小桔生態,為之提供軟硬體解決方案,快速量產布局,從而建立自己的供給能力,對抗特來電這樣的產業鏈玩家。
另一方面,小桔充電通過特許經營模式,不斷吸收聯營充電服務商,並為商戶提供運營、營銷方面的幫助,擴大自己的接入規模。今年3月,小桔充電進一步推出自主標識的「小桔優選站」,開始加強品牌建設。
*來源網絡
這種平台型模式,此前已被星星充電驗證過。星星充電發展初期,直接採用「眾籌建樁」「共享充電樁」模式,從而發揮了輕資產優勢,做到了行業第二的成績。不過,這也折射出一個現實,小桔能源要繼續擴張,不得不和頭部玩家加速賽跑。
至少,相對於此前對後市場一把抓的野心,小桔能源的切入更加精準,這有著滴滴成長曆程的影子,即先做好平台,再逐漸以定製車等方式,完善自己的品牌,提供更多服務。但充電服務畢竟不是網約車,可以靠模式解決一切問題。充電領域的競爭才處於起步階段,小桔能源當前還有很多需要提升的點。
03
「小桔需要更多抓手」
根據小桔充電披露的數據,其充電樁平均利用率達到25%。光大證券曾經測算,充電樁盈虧平衡點的利用率在8%左右。那麼,小桔充電是不是真的領先行業、高枕無憂?
答案恐怕並不肯定,「平均」利用率顯然不能代表所有充電設施的投入產出都是正向的。小桔優選站這種由自己高度掌控的充電站之所以誕生,也是為了把重要站點做出更高的價值。在這背後,小桔能源並沒有擺脫良性增長的焦慮。
首先,小桔充電本身是聚合平台,雖然當前其市占率較為領先,但和更領先且具有產業鏈優勢的特來電們相比,小桔充電的流量優勢有被打破的風險。要知道,早期這項業務可以靠滴滴的網約車客戶,規模擴大之後,就必須對外吸引更多使用者。此時,滴滴的招牌效應便出現了衰減,對比車企的專業品牌效應和地方資本的滲透能力,滴滴鞭長莫及。
行業規模之王特來電為何遙遙領先?除了前文提到的長期投入,更重要的是因為其堅定走與具備政府職能屬性的國有平台公司合作共建城市充電網的合資路線,根據官方新聞,其合作夥伴包括黑龍江省交通投資集團、國家電投江西公司、贛州市政府等,甚至有地方政府主動前往特來電考察招商。
*來源能源雜誌
特銳德財報指出,2023年上半年,特來電充電量高達41億度,依然排名市場第一。今年2月時,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特來電運營的充電樁數量為37.7萬台,小桔充電為10萬台。到了8月,特來電的充電樁數量已經增長到45.1萬台,小桔充電只增長到12.7萬台,增量不及頭部,顯然在落地上存在阻礙。
所以,相比於這種地方優勢壁壘,滴滴的流量優勢反而有勁使不出來,建設上要優化供給,避免被行業卡脖子,運營上,滴滴的流量吸引外部充電用戶作用有限。
*來源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小桔能源技術方面以運營工具等「軟技術」為主,但當前充電市場內卷加速,光儲充一體化等更複雜的布局越發受追捧,面對這種加速構建壁壘的行業態勢,小桔能源面臨著更大挑戰。
例如,能鏈智電近期中標浙江安吉重卡「光儲充換」一體站項目,提供光儲充換一站式解決方案。特來電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特來電的光儲充放檢微電網解決方案已建設200餘座微網型充電場站,並再度發揮自研自造優勢。
相比之下,小桔充電在2021年底建設的首個光儲充示範站,採用的是領充創享的解決方案,早期入局後,公開信息並不多。長期來看,如果在這方面也沒能掌握核心競爭力,小桔能源將可能再次遇到光儲充一體化時代擴張遇阻的問題。
於是,到了現在這個群雄混戰的階段,小桔能源即使已經實現了一定的彎道超車,卻無法放鬆警惕。一方面,平台化意味著掌控力有缺失,要控制服務質量必須付出更多努力;另一方面,當行業越來越內卷,其競爭方向已經擴大充電站向「光儲充放」一體化發展,對行業資源和建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於只有滴滴流量優勢的小桔能源而言,不是好消息。
總而言之,充電服務市場的核心與終點都是能源新基建,以能源為核心的產業網際網路才是大趨勢。如此大的行業風口,意味著時間和資源的考驗都會放大,小桔能源、小桔充電,無法只靠充電設施數智化運營實現高枕無憂。
對於滴滴說來,未來的吞噬滴滴的最大可能是充電服務平台,新能源汽車引領出行市場勢在必得,而新能源車主未來可能是出行市場搶奪的核心資源,畢竟每天大量的耗能背後會產生的高額現金流,充裕的現金流足以支撐一家充電平台造出一款新的打車軟體。因此,真正的競賽,或許才剛剛開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