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網」住的特來電

2023-11-02     青橙商業

原標題:被「網」住的特來電

如火如荼的充電樁行業怎麼樣了?

也許不同的地方市場、不同角色的參與者,會對這個問題存在很大的感知差距。但是,翻開中國充電聯盟每個月都發布的月度充換電基礎設施運行狀況統計,我們總能發現市場格局現在也基本穩固。比如始終排在第一的特來電,這幾年同時背負著不少讚譽和非議。

當想探尋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行業第一的寶座背後其實隱藏著兩個問題:過去是怎麼成為第一的?未來又能否保持第一?特來電的「身世」和命運,在數據之外還有更多挖掘價值。

01

「【網際網路】化跑出第一」

中國充電聯盟每個月發布行業運行狀況統計,除了少數月份曾以微弱數量差輸給星星充電之外,特來電始終穩坐排行榜第一。剛剛過去的2023年9月,特來電坐擁465932台公共充電樁,排在它後面的是419341台的星星充電、397288台的雲快充,再往後的國家電網等玩家在數量上暫時未超過20萬台。

可見,龍頭的領先優勢是明顯的,但被追趕的壓力也是存在的。縱覽行業發展史,特來電的壁壘並不像其他行業的龍頭一樣越壘越高,反而是充電樁行業巨大的機遇造就了後來者的瘋狂追擊。這樣一來,擁有先發優勢的特來電,似乎只是搶先寫出了一個可以複製的、選對了燒錢時機的「網際網路化」故事。

*來源於特來電官網

儘管特來電官網的發展史更強調自身優勢部分,但公開信息還是顯示了它有個好「爹」的事實

2014年,A股箱變及電氣製造龍頭特銳德投資創辦特來電;2018年,特來電召開首屆合伙人大會,開啟類似加盟的擴張模式;2020年,特來電A輪融資引入鼎暉投資、國調基金、國新資本等戰略投資者,獲得約13.5億元戰略資金,首度披露拆分上市計劃;2021年,特來電再度引入普洛斯、國家電投、GIC、三峽集團、億緯鋰能等投資者,獲增資約3億元,投後估值達到136億元;2022年,特來電以母公司特銳德為擔保,向銀行取得借款合計15.08億元。

故事就藏在這個令人艷羨但又暗藏巨大壓力的增資過程中。特銳德雖為行業龍頭,但由於它所處的賽道本身市場天花板不高,所以自身的資金和資源能力是有限的。2019年之後,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順利,吸引了外部資本對配套設施的關注,於是給了特來電一個「網際網路式」發展的機會——首先確立一個經營概念,打出優勢前景,繼而進行融資擴大規模,將融資投入經營後以下一步成果和市場前景繼續吸引融資,達成循環。

這個過程讓特來電感受到了被「富養」的幸福,其百億估值即使是在網際網路行業也不容易達成。當然,也填補重資產行業發展的資金黑洞:2017年底,特來電對特銳德的資金占用一度超過21億元,嚴重吞噬母公司現金流。2022年及之前,特來電總體一直虧損,據特來電董事長於德翔所言,成立前四年累計虧損12億元,加上後面幾年,估算虧損額超過15億元。

所以,網際網路模式融資「救了」特來電的命,還順帶擴充了其原本已隱約成勢的三大優勢。

其一是規模,在艱難的2018年,特來電已掌握超過12萬台充電樁,融資後更取得迅猛增量,2020年中還只有15萬台,到2022年12月已翻倍到36.3萬台,直到目前超過46萬台,其增長與融資、市場擴大明顯存在同步。

其二是資源,這一方面指背靠特銳德,特來電在充電模塊等占生產成本40%以上的充電樁核心組件上實現了自研自產,有效控制了成本,另一方面是戰略股東中,三峽集團、國家電投、億緯鋰能、普洛斯等不同領域的資本,可以在電力、原材料、布局場地等方面與特來電形成協同效應,降低布局成本。

其三則是品牌,特來電的先發優勢使得早期車主形成了較強的心智認知,到此後連續獲得融資和華為等知名企業的定點合作,令特來電背書影響力進一步加強,從而鞏固了行業第一品牌的有利地位。並且,在宣傳手段上,特來電喊出了「背靠中國創業板第一股」「世界最強新能源汽車充電網生態運營公司」等口號,力圖打造一個強勢的行業品牌。

最終,特來電穿越了漫長的建設周期,在2023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7132萬元——不過,其中硬體和服務誰是核心仍難以區分。最大的隱患則是,特來電在憑藉資本飛速擴張的這幾年,壓榨了合伙人模式的潛力,到了當前門檻期,這個曾經的擴張依仗反而開始出現搖擺。

02

「【基建網】合夥模式藏隱患」

兩類夥伴,六類單位、四種模式,特來電為了吸引合伙人,幾乎面面俱到地考慮到了可能存在的合作情況。

*來源於中信證券研報

兩類合伙人一是政府平台下設的投資集團、公交集團等城市合伙人,加上「共建共享」加入特來電平台的戰略合伙人,或者土地+電力資源商,加上資金或流量資源商。六類單位則是中小運營商、汽車租賃或運營商、能源商、物流園方、投資公司、有停車場資源的開發商。加盟則有普通加盟、合作共建、合作共投、先投後共——顧名思義,投入的方式不一樣,收益分配也不一樣。

顯然,特來電早已設好了擴張局。站在加盟者立場,爭當合伙人無疑也是為了分享新能源爆火的機遇,兌現任澤平曾說過的「現在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口號之下的充電樁紅利。

但對特來電而言,規模做大了,凸顯的不一定就是好處。

首先是管理權問題,這主要來源於特來電合伙人模式中大量存在的輕資產平台化傾向,和對中小運營商的引入。由於不同場地、不同位置的盈利模型差異大,合伙人的收益又來自服務費分成,所以在運營上,當合伙人自主權較大時,就可能產生不可控的運營行為。這就像美團,當商家為顧客帶來不佳印象,受損的必然有平台的口碑。

其次是激烈競爭下合伙人的潛在出逃問題。從行業排行榜可以看出,頭部幾大玩家存在極強的競爭,互相之間更會產生合伙人的爭奪。問題正在這裡,充電樁本身投入周期長、初期投入大,時代周報的採訪顯示,特來電的設備價格可能在行業是最貴的那類品牌之一,回本周期可能超過四年,這就導致部分合伙人可能存在搖擺心理。

此時,出於競爭因素,其他平台通過加強補貼等方式,削減初期投入成本,極易造成合伙人流失。長期以來,公用充電樁之所以建設滯後,也恰恰是因為投入回報的不確定性問題得不到解決。只要合伙人對賺錢沒有安全感,特來電就難免遇上合伙人潛逃的擔憂。

最終,充電服務的盈利要靠覆蓋足夠多、足夠有效的點位,提高單樁利用率,從而獲得足夠的服務費,這也是特來電在充電樁規模大增後業績出現好轉的原因。但是,如果合伙人的拓展進度不及預期,將導致總體規模卡在瓶頸期

由於充電樁的固定成本高昂且難以多次削減,規模壁壘的形成將受到影響。此時,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將進一步放大。畢竟,身處行業第二的星星充電也採用類似加盟的模式,且曾經短暫超越過特來電的規模。

長遠來看,充電樁行業最忌諱的或許就是「上不上,下不下」的姿態。這張「基建網」的隱患倒還有迴旋餘地,另一個問題卻已在行業普遍發酵,不得不面對——能源網。

03

「【能源網】成最大瓶頸」

充電樁行業的主導權,真的那麼難掌握嗎?答案很可能是確定的,因為充電樁這個名字就說明了,樁不過是個載體,真正的價值在於「電」,而電作為能源的一部分,其戰略地位不是普通企業能夠一口吞下的。

簡而言之,平台的模式再優、價值再好,也要靠電網的支持才能兌現。充電樁背後的那張「能源網」,實際讓充電樁行業無法隨意施展手腳,原因有兩點。

最基礎的原因是,能源網絡,也就是電網,存在供給上限。表面上看,充電樁可能同一時段只服務於一台車,是可控的。但當一個區域同時存在多個充電樁和充電樁,電網壓力將迅速放大,甚至可能波及正常的生活和工業用電,這是能源網絕不願看到的局面。因此,在部分電力基礎設施跟不上充電樁需求的老舊小區、工業重鎮等場景,特來電難以直接大範圍鋪開充電樁建設。

對此,特來電正通過「統建統管」模式之類的手段,通過自主包辦從電力手續到電網運維的全流程,把安全主體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從而幫助充電樁更好落地。但相比之下,另一個問題,特來電恐怕也只能保持謹慎觀察,那就是能源「國家隊」——電網玩家的潛在衝擊

舉個例子,2020年,也就是特來電開始獲得外部資本極力支持之前,南方電網和國家電網兩大「國家隊」成員實際都宣布了規模宏大的充電樁投資計劃,但國企投資顯然獨立於外部資本。彼時,特來電憑藉私企運營規模第一的優勢吸引了華為等優質企業的合作,因而突出了自身在充電樁市場的獨特站位,為後續資本引入做好了鋪墊。

但到今天,市場已有聲音認為,充電樁的大規模落地最終繞不開「國家隊」,如國家電網雖然規模尚不及頭部三大運營商,但有能力持續、穩步擴展布局,尤其是電網天然擁有電力方面的更多權限和能力,其深入基層市場進行布局的效率,理論上遠高於特來電們。只是礙於國企資本投入的嚴肅性,不能一時間肆意投入而已。長期來看,其追趕的速度不容小覷。

更緊迫的問題是,「國家隊」玩得轉投資、扛得住虧損,而特來電等玩家必須依賴持續的資本輸入。這種弱勢中,還隱藏著特來電需要擔憂的另一個隱患——以儲能為代表的能源新基建成本。

特來電不是不知道能源網的限制,也做出了應對。2022年10月底,特來電發布了虛擬電廠平台,以及充電型微電網創新產品、梯次電池儲能技術創新產品和駐地站「特惠充」創新產品。特來電董事長於德翔更是一言決斷:「充電樁這個名字支撐不了大規模電動汽車的發展。隨著大規模電動汽車的發展,電動汽車充電的隨意性和不可控性將對電網構成巨大威脅。應在新能源發電和新能源汽車間構建三張網:充電網、微電網、儲能網。」

但任何基建都不是隨心所欲的,尤其是對身負十幾億借款的特來電而言。EESA儲能領跑者聯盟《2023中國新型儲能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基於尖峰時段放電、低谷時段充電、每日兩充兩放的策略,以浙江省大工業用電1-10千伏分時電價為電價測算依據,該地1MW/2MWh儲能項目的靜態回收期在5年左右,項目內部收益率為11.5%

先不談這個比充電樁回報期還長的時間,巨大的初期啟動費用就會難住投資方。BNEF的行業調研顯示,現階段儲能建設成本雖然在電池成本的引領下逐步下降,但總體的影響因素依然太多,包括部署成本、項目規模、電池組、電池管理系統、能量管理系統、儲能逆變器等,預計到2030年成本會下降至167美元/千瓦時

*來源於EnergyTrend儲能

特銳德剛剛發布的三季度報告顯示,三季度特來電的月充電量分別為8.4/8.7/8.2億度,簡單計算就能發現,儲能滲透一個百分點的現有市場,其成本都會是天文數字。全國化的布局,註定是又一次長達數年的巨額資本投入。

簡單來說,未來數年裡,特來電,乃至充電樁行業的大部分核心玩家,都要同時面對充電樁和能源網的建設。這個過程中究竟如何取捨和平衡,如何把基礎設施建設做到儘可能高的投入產出比,將極大考驗特來電們的運營能力。至少現在,穩坐第一的特來電自己,恐怕也只能帶著謹慎的樂觀,向前摸索而去。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6dfa7b2430420ac257afd3424b590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