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球2把美國人看急眼了?從1到2,中國觀眾見證國產科幻的進步

2023-01-28     波老師看片

原標題:小破球2把美國人看急眼了?從1到2,中國觀眾見證國產科幻的進步

2019年《流浪地球》的上映,迎來了中國原創科幻大作的光環。

它以一己之力把中國科幻帶到了世界級高度!

「中國科幻元年」也就此誕生。

如今第二部《流浪地球2》上映,讓我不禁再次發出陣陣感嘆:這電影,這想像力,真牛!

真搞不懂為啥網上有故意來黑《流浪地球2》的,明明是一部2D電影,還說3D眼鏡掉地上,這些黑子怕是別有用心之人吧!

再看看紐約時報評論《流浪地球2》的文章,那真是酸味刺鼻了螢幕。

科幻作家王晉康說:

中國的科幻也談普遍人性,也有上帝視角,只不過上帝並非白皮膚,而是一位曾飽受苦難、滿面滄桑的黃皮膚老人。

看到我們也有這麼優秀的科幻大片,輸出中國文化價值觀,他們急眼了!

就憑這些,我們就應該多去支持小破球2!從目前的口碑和票房成績來看,《流浪地球2》也並未辜負大眾期望。

上映已經7天了,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熱度很高,甚至吸引到了以美國、俄羅斯等海外影院的排片,場場爆滿。

且海外觀眾超過95%的好評率,讓這部電影的名氣一路飆升。

同時,它也證明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潛力。

所以,《流浪地球2》絕對是必看的超值電影。

4年的時間證明,《流浪地球2》無疑是一部出色的國產科幻電影。

開場10分鐘,電影就來了大招。

太空電梯以直衝雲霄的速度飛上天空,加上快節奏和刺激的配樂,觀眾的心立馬就燃了起來。

《流浪地球2》的特效好看,是在肉眼可見的感官基礎上升級,用海量細節構築起豐富而紮實的真實感。

而且這些特效中,全部包含著一種廣闊天地、宇宙洪荒的中國詩意式審美,影片中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奇觀,其實都是根植於我們這片深遠文化底蘊的土壤下。

也正如片中的移民計劃,都是取自中國的典故一樣。

早在電影上映之前,原著作者劉慈欣就說道:這一次(流浪地球2)劇組準備了超10萬字的世界觀概設,字數比原著《流浪地球》還要多。

相比第一部,《流浪地球2》不僅時間線上更為跨越,而且面臨的危機更艱難、更複雜。

編年體的敘事手法也能讓觀眾更為直觀的代入角色中。

甚至請來了中科院的顧問團隊為電影質量把關,將「數字生命體」等更大命題概念加入到《流浪地球》體系中。

所以能看到,片中展現的廣袤想像力,都能與觀眾產生靈魂深處的衝擊。

從品質上來看,是一個製作精良和更完美科幻體系的產物。

在導演郭帆和4位國內頂尖編劇的執導下,電影完成度很高,無論體現在道具化服、特效、配樂、還是演員、劇本上。

在這種成熟條件下,《流浪地球2》節奏得當、剪輯精心,鏡頭靈活穿插出「如泣如訴如贊禮」的效果。

《流浪地球2》講述了計劃2500年,100代人的流浪之旅。

這個龐大的故事線人物眾多、情節複雜。

主要圍繞著「移山計劃」和隱藏任務「數字生命計劃」兩部分展開。

它詳細描述了「流浪地球」計劃誕生的原因和過程,以及人類為生存做出的努力和探索。

相較第一部人類帶地球跑的故事,它更類似於前傳——人類如何應對星球災難的故事。

因此也不用擔心沒看過第一部而害怕跟不上劇情。

我很驚喜的是《流浪地球2》在繼承了前作「拯救地球」世界觀的前提下,明顯有著更高的信息密度,和對科幻、人性更多的探討維度。

首先它有著更新奇的設定、恢弘的想像力、冷峻的科幻內核、出色的視覺效果和令人目不暇接的細節

甚至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破防瞬間,比如劉培強、圖恆宇兩位無法割捨親情的父親。

比起太空難民營、外星人、諾亞方舟等設定,《流浪地球2》顯現出更寬廣的胸襟和深厚的關懷。

對於電影而言,技術可以學、特效可以砸,可精神起點的高低,卻不是好萊塢電影所能營造出來的!

就像是電影中地下城的賽博朋克景觀,多了親切熟悉的煙火氣。

還有月球空間站、超高端量子智能計算機550W、太空電梯、飛行器的能源供應、反抗軍無人機、太空站休眠艙的脫離程序等驚奇設定。

而笨重敦實的機動卡車,甚至是行星發動機大型煉鋼爐的內部構造,這些特效畫面都遠比第一部精細許多。

而為了完成以上這些效果,導演郭帆和特效劇組92人歷經3年半時間,繪製出了102個科幻主場景棚,6000多個特效鏡頭、5000多張分鏡頭手稿,製作了95000件逼真道具,布景面積高達90萬平方米。

以及特意從北京電影學院聘請了20多個專業老師給電影「挑刺」、指錯等工作。

甚至還專門成立了一個「UI部門」,為的是做出片中太空飛行器上運行的代碼畫面,使得顯示效果更加真實。

這些舉措讓《流浪地球2》帶頭完成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又一次挑戰。

所以在這部電影里能深刻看到,摸著石頭過河的4年時間裡,國產CG特效和技術進步了多少。

在18年拍攝第一部的時候,很難想像《流浪地球》劇組們為了一件電影中常見的太空衣製作花費了多少時間。

而4年後,《流浪地球》劇組已經能熟練運用各種新技術組合,有著自主品牌的3D數字車床,能生產各種逼真的太空道具,以前生產1套太空衣道具的時間現在能製作20套。

這還僅僅是服裝道具的一小部分體現,更別提逼真的搭景棚、後期製作等。

往往,真正的大製作不是上天入地,而是細緻入微。

片中,我們看到了已經離開我們的達叔,雖然只有短短的5秒鐘,但看了眼淚還是止不住的打轉。

特效之外,《流浪地球2》的另一處驚喜是——兩位主演吳京和劉德華。

因為在上一部中,吳京飾演的劉培強開著飛船撞毀木星犧牲,導演郭帆也不想搞「復活」那一套,於是就有了再續前緣的第二部。

第二部里,劉培強的個人故事有了更為細緻的展開。

「劉啟,等有一天你不用望遠鏡就能看到木星的時候,爸爸就回來了……」

其實看第一部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完全讀懂劉培強。

沒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難,也沒有完成不了的人物。

而到了第二部,我們看到10年前、20年前的劉培強,他也有脆弱,迷茫和無助。

這種中式情感的表達,使他的故事延續在了觀眾心裡。

面對家國情懷、妻子、兒子的選擇,劉培強內心是無比艱難的。

而能詮釋好這樣一個角色,得益於吳京的表演。

相比於劉培強的成長與選擇,第二部中劉德華飾演的圖恆宇則顯得更為複雜多變。

再次看到華仔的演繹,還是要豎起大拇指。從一開始的私心,到後面觀眾逐漸理解他身為父親的苦衷。他面對困難是無畏的,但面對親情卻又是那麼溫情。他的每一幅面孔都藏在那副厚厚的眼鏡下面。

只能說劉德華的演技太過震撼人心。

這個角色的隱忍和脆弱釋放過程,被劉德華詮釋的恰到好處。

所以在看到片尾彩蛋那一幕的時候,觀眾的情感才如釋重負——原來這個人物其實從來沒變過,由始至終他只有一個信念,守護自己的孩子。

還有李雪健老師那段「人類股骨」的演講所說:團結延續著文明的火種。

當地球拖著小小的尾巴落寞地離開太陽系,當熟悉的中國地標建築被冰雪覆蓋,當確立了太陽危機的那一刻,當藍色地球與紅色木星的大氣層彼此交纏,影院中都有人忍不住小聲啜泣。

《流浪地球2》它為「拯救地球」的科幻災難片主題提供了一個非常罕見的視角:雖然故事主線是一路跟隨劉培強、圖恆宇、張鵬等人視角展開。

但在故事進行的每一個階段,都用相當大的篇幅呈現「其他人也在做同樣的努力」這一信息。

它始終宣傳的價值觀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因為在這個龐大系統里,少了任何一個角色,都有可能引起蝴蝶效應,加速地球毀滅。

例如操控無人機轟炸太空電梯的那群激進派,如果沒有他們,「移山計劃」就不會暫緩……

所以無論是第一部還是第二部,它讚頌的都是全人類面對末日災難的合作努力,但並不推崇為集體利益和長遠目標而放棄個體情感。

相比第一部,第二部的情感渲染更為深刻一些。

於是我們明白,以張鵬為首的主角高喊「50歲以上出列」並非天賦異稟或頭頂光環;他們始終都不是救世主式的唯一人選,而只是出現在合適時間、合適地點的其中之一。

僅在這一點上,《流浪地球2》著墨於群體努力的國際主義視角。

在這一點上,《流浪地球》系列無疑做得很出色。

在全球共同面臨大災難的背景下,影片並未渲染國籍,倒是把一些「中國特色」做成了黑色幽默式的笑點。

所以與其說《流浪地球2》里的親情的主旨是中國式的,不如說它是一種普世情感。

「帶著地球流浪」這種新奇設定,它也許反映了中國人的「安土重遷」情結,而能在科幻電影中體現這種文化多元性,本身就是一種優勢而非缺點。

《三體》獲得雨果獎時,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科幻生於西方,長於西方,在東方也找到了沃土,這是科學與想像超越國界的人類意義的最好證明。

西方科幻作品曾在中國文化市場貧瘠之時為許多人帶來科學的啟蒙和思維的震撼。

很欣慰的是,如今的我們也有了這樣令人驕傲的作品。

《流浪地球2》展現了另一個維度的可能,它必然會大放光彩。

電影用173分鐘的劇情,將科幻內核轉換成了保小家衛大家的傳頌。聚焦人們對家園、對親人摯愛的奉獻付出。這是屬於中國式科幻片的「特色」。

關於《流浪地球2》,想說的實在是太多太多!

對於國產科幻片能這麼硬核,身為中國觀眾確實很感到自豪。

所以,但凡遇到有人問「會不會有第三部」的問題,我想起了郭帆導演說的一句話:「得先這部不賠錢了才行。」

儘管,他已經將一些第三部可能出現的細節拍進了《流浪地球2》中。

第二部已經做得挺好了,我想,剩下的,該輪到我們出手了,我們支持《流浪地球2》,就是為了這個系列能夠更好的拍下去,後面才會出現3,4,5,6……所以大家趕緊支持起來,看起來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7c8ade28c047fca580c0aec8b3bf4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