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誤走妖魔到梁山聚義,二世為人的魯智深,三十七年前死於哪場大戰?

2023-09-17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從誤走妖魔到梁山聚義,二世為人的魯智深,三十七年前死於哪場大戰?

宋仁宗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洪太尉誤走妖魔,一百零八個魔星出世,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梁山聚義,聚義的時候大部分梁山好漢都在二三十歲之間,最大的托塔天王晁蓋已經掛掉而且不在一百單八將之列,所以我們可以推斷,絕大多數梁山好漢,都是在公元1080年前後出生的,那段時間北宋的皇帝應該是宋神宗趙頊或宋哲宗趙煦。

這樣算起來,那一百零八個魔星變成梁山一百單八將,應該是「二世為人」,也就是說,他們應該是一幫在宋仁宗嘉佑三年之後出生,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辭世的軍人。

所謂的「二世為人」都是不可信的迷信,但是小說家是可以將兩代相差幾十歲的歷史人物糅合成一個藝術形象的,比如我們熟悉的花和尚魯智深,身上就有兩代武僧的影子,說他是「二世為人」也不算完全不靠譜。

我們細看宋朝史料,就會發現,在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發生了宋朝與西夏的永樂城之戰,種家軍統帥種諤慘敗,二十萬宋軍戰死,寫《夢溪筆談》的沈括也參加了那場次戰役,因為留守米脂而逃過了一劫。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了種家軍中的一位「王和尚」:「種世衡初營青澗城,有紫山寺僧法崧,剛果有謀,以義烈自名。世衡延置門下,恣其所欲,供億無算。崧酗酒狎博,無所不為,世衡遇之愈厚。」

種世衡是種諤的父親,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種世衡才是第一代「老種經略相公」,其子種諤是第一代「小種經略相公」,後世的种師道、种師中雖然號稱「老種」「小種」,卻是兄弟而非父子。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分別叫做種詁、種診、種諮、種詠、種諤、種所、種記、種誼。种師道和种師中的父親是種世衡第七子種記。種世衡叫「老種」才人如其名——在生兒子這方面,他還真是有一套。

魯智深為什麼是提轄?這可能也是為了紀念殉職於東染院使、環慶路兵馬鈐轄任上的種世衡:「范仲淹檄令與蔣偕築細腰城,世衡時臥病,即起,將所部甲士晝夜興築,城成而卒。」

種世衡與僧人法嵩的關係,在《宋史》和沈括的《夢溪筆談》、馮夢龍的《智囊全集》中均有記載。

據馮夢龍描述,當時種世衡和西夏李元昊的部下都是搞諜戰的高手,在北宋與西夏的間諜戰中,率先出手的是野利剛浪:「元昊有腹心將,號野利王、天都王者,各統精兵,最為毒害。種世衡謀欲去之。野利嘗令浪里、賞乞、媚娘三人詣世衡乞降,世衡知其詐,留使臨稅出入,騎從甚寵。」

來而不往非禮也,種世衡利用這三個西夏間諜,成功實施了反間計,他物色的潛伏者就是法嵩,兩個人上演了一出周瑜打黃蓋的苦肉計:「一日,世衡忽怒謂崧曰:『我待汝如此,而陰與賊連,何相負也?』拽下械繫,捶掠極其苦楚。凡一月,濱於死者數矣。」

挨了一個月暴揍差點被打死的法嵩成功打入敵人內部,他的投名狀就是鄜延經略使龐籍(沒錯,就是很多小說和電視劇里的那個龐太師,歷史上是個好人、忠臣,潘美也不是壞蛋)寫給保安軍太守劉拯和種世衡寫給野利剛浪的書信——在適當的時機讓李元昊知道自己手下這兩個大王與宋朝「私通」。

種世衡和法嵩施展反間計的過程很複雜,咱們還是直接說結果:野利兄弟被殺,龐籍上奏摺替法嵩請功:「崧邂逅得亡歸,盡得虜中事以報。朝廷錄其勞,補右侍禁,崧後官至諸司使。」

魯智深跟林沖一見面,就說自己「只為殺的人多,因此情願出家」,這就很讓人奇怪了:我們只知道魯智深還是「提轄魯達」的時候,誤殺了一個鎮關西鄭屠而已,那麼魯智深「殺人如麻」又發生於何時何地?

我們在《宋史·神宗本紀》中找到了這樣的記載:「熙寧四年(1071年)正月,種諤襲夏兵於囉兀北,大敗之;熙寧九年(1076年)九月庚戌,夏兵救米脂砦,鄜延經略副使種諤率眾擊破之,辛亥,種諤又敗夏人於無定川。

第一代「老種經略相公」種世衡病故後,種家軍交到「小種經略相公」種諤手裡,但是種諤似乎不如種世衡能打,在元豐五年的永樂城之戰中,沈括也差點戰死——沈括要是戰歿,我們就看不到知識性極強的《夢溪筆談》了。

那一戰種家軍損失慘重,法嵩也在那一戰後消失,在三十多年後,魯智深出現了,三十四五歲的林沖稱其為兄,也就是說魯智深的年齡應該在三十五六歲:永樂之戰中種家軍死傷殆儘是元豐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宋江起事的宣和元年是公元1119年,這兩個歷史事件相差多少年,讀者諸君自然可以算得出來。

元豐五年的永樂之戰,宋軍敗得很慘:「種諤西討,得銀、夏、宥三州而不能守,延帥沈括(沈括時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欲盡城橫山,瞰平夏,城永樂……新城守具未備,賊知沈括退保綏德,永樂孤絕,攻愈急……永樂陷,給事中徐禧、內侍李舜舉、陝西轉運判官李稷死之……永樂之敗,死者十餘萬人。

據《宋史》記載,永樂之戰宋軍陣亡有「十萬」和「數十萬」兩種說法,其中有沒有法嵩或魯智深,暫且放在一邊不提,咱們要說的不是迷信,而是小說創作模式:為了讓小說人物的形象更豐滿,作家往往會把幾個歷史人物糅合在一起,所以法嵩和魯智深有很多相似之處,也就不足為奇了——宋朝還真有個綽號「花和尚」的山大王,他的妻子綽號「一丈青」(事見《宋江三十六人考實》),而《大宋宣和遺事》中的魯智深,原本也不是渭州兵馬提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施耐庵濃墨重彩塑造魯智深這個英雄形象的時候,是參照了一些法嵩事跡的。

如果魯智深有一半形象是借鑑了第一任老種經略相公種世衡麾下頭號金牌間諜法嵩,那麼這個大塊頭有大智慧,並堪稱梁山第一大俠就不足為奇了——這樣的魯智深更值得尊敬,就連他「坐化」前寫的偈語,也是大有深意:「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枷,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宣和年間的魯智深既不愛殺人,也不愛放火,能活捉的對手絕不打殺,所以那個愛殺人放火的形象,只存在於魯智深的記憶深處:今日方知我是我,三十七年之前我是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5a6146c365941c4366a535abd95aa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