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上新千萬別忘了這食材!新做法又多又好賣

2023-06-21     紅廚

原標題:端午上新千萬別忘了這食材!新做法又多又好賣

端午節黃鱔賽人參,一年中吃黃鱔的時節又到了,這些黃鱔的做法,大廚們可千萬別錯過了。

作者:楊桃

編輯:長樂未央

題圖:圖蟲·創意

端午節是我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端午這天,除了吃粽子外,有些地方還有吃「五紅五黃」的習俗,而黃鱔就是「五黃」之一。

古人講究「不時不食」,端午前後的黃鱔最是肥美,肉質也最嫩,不僅吃起來味道好,對身體也有較好的滋補效果,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食客們對黃鱔的品嘗也充滿期待,那黃鱔有哪些經典做法?在挑選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鱔魚渾身是寶

黃鱔,又叫鱔魚、長魚,是食客們非常熟悉,也非常愛吃的魚類之一。

它廣泛分布於我國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庫、池沼、溝渠等水體中,除西北高原外,各地均出產黃鱔,特別是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更是盛產黃鱔的地區。

黃鱔作為一種大眾喜愛的食材,其在中國的食用歷史也相當悠久,早在2500年前,鱔魚就已經成為古人的桌上菜了。

《詩經·碩人》中就有「施罛濊濊,鱣鮪發發」的詩句,意思就是「魚網撒入河中呼呼作響,鰉魚鱔魚在網中潑潑直跳。」這裡的「鮪」就是鱔魚。杜甫在《送率府程錄事還鄉》中也有「素絲挈長魚,碧酒隨玉粒」的詩句。而「開國第一宴」的頭道熱菜——軟兜長魚,更是讓國外友人大為讚嘆。

當然鱔魚除了好吃之外,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載,黃鱔有補血、補氣、除風濕等功效,此外黃鱔中富含DHA和卵磷脂可以增強腦力,鱔魚素可調節血糖,蛋白質可以滋補身體……鱔魚可以說是渾身是寶。

但目前,我們食用的大部分鱔魚都為人工養殖,因為野生的黃鱔捕捉不易,再加上農藥等危害,產量正在逐漸減少。

我國養殖的黃鱔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引進泰國、越南的熱帶黃鱔。這類黃鱔繁殖力強、生長速度快,但肉質粗糙,口感不佳,並未被大面積推廣。

另一類則是中國本土的溫帶黃鱔,這一品系主要分布在珠江流域以北,黃河流域以南,其中長江流域分布最多,主要生活在田間、水溝和池塘等淺水帶。

比較常見的幾個種群為深黃大斑鱔、土紅大斑鱔、淺黃細斑鱔、青灰色鱔。這些種群對養殖環境的適應能力、生長速度、養殖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深黃大斑鱔適應環境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個體大,品質佳,養殖效果較好,是目前發展黃鱔人工養殖的首選鱔種。土紅大斑鱔也是優質鱔種,但數量少。淺黃和青灰色的細斑鱔生長速度慢。

湖北目前是我國黃鱔的主養區,其黃鱔養殖的產量可占全國產量的一半以上,湖北仙桃的「仙桃黃鱔」更是被授予中國地理標誌。

其實鱔魚在被人工飼養後,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但6-8月是鱔魚最肥美、肉質最鮮嫩的時候,而且在民間,端午吃「五黃」一直有祛除霉運的寓意,黃鱔作為「五黃」之一自然也有相同寓意。

當然,鱔魚雖好吃,但在挑選時一定要有一雙火眼金睛,因為食用不新鮮的鱔魚易引起食物中毒。

鱔魚好吃,挑選卻大有學問

那麼鱔魚究竟該怎麼挑選呢?

紅廚在查閱資料後整理了幾個挑選鱔魚的小技巧,各位大廚也可自行在評論區補充更多的心得分享。

鮮活黃鱔的挑選方法:

1.要選擇顏色灰黃、摸起來較柔韌的黃鱔,如果聞起來有些臭味的不可購買,這種一般都是生活在水質被污染的環境中的鱔魚,或者即將死去的鱔魚,對身體就較大的危害。

2.要注意黃鱔是否帶病。一般,鱔體表面有明顯紅色帶血塊狀腐爛的為腐皮病;頭大體細,呈僵硬狀捲曲、顫抖的鱔魚體內一般都有寄生蟲;尾部發白呈絮狀絨毛,為水霉病;肛門紅腫發炎突出,為腸炎病。但凡帶有這些疾病的鱔,都不能食用。

3.儘量挑選大而有力的。一般,健康的黃鱔手抓時鱔體硬朗,有較大的掙逃力量,手抓時軟弱無力、兩端下垂的一般都是不健康的黃鱔。

4.選表皮無傷或鱔體光滑的。一般皮膚有傷的鱔魚,很容易有細菌感染。如果手抓無光滑感或光滑感不強,或提起黃鱔,黏液明顯脫落的都是不好的鱔魚,不要購買。

冷凍黃鱔的挑選方法:

1.看鱔絲。鱔絲呈鮮紅色,一般為活黃鱔宰殺,若鱔絲有紫紅的血水,一般為死鱔加工而成。

2.看積血形成。一般活鱔劃開去骨時,肚內的血塊呈條狀凝結,如果血塊散開則是死黃鱔。

3.看肉質粗細。肉質細膩有彈性為好的黃鱔。

4.看鱔絲皮色。黑中透亮,皮色光潔,則是活鱔宰殺。

除了在挑選上要注意之外,黃鱔的處理也有許多的技巧和講究。

黃鱔和一般的魚類不同,它表面的黏液如果祛除不幹凈就會有很重的腥味。所以在處理時,可以先用開水燙一燙表皮,待表皮的黏液變白後,再用刀颳去魚皮上的黏液,或者用粗麻袋圈住鱔魚,上下套洗,去除黏液。

也可以在宰殺處理後,往鱔魚裡面加入一小勺鹽和2小勺醋抓勻,用清水清洗乾淨,之後再放入適量的麵粉或者澱粉,抓揉均勻,這裡要注意的是澱粉不能太濕,半干粘手狀態最好,然後用手捋一捋,將澱粉抹除,用清水清洗乾淨即可。

但要注意的是,去掉黏液還不夠,還需要加入料酒和生抽腌制一下,才能很好地掩蓋腥味。

那鱔魚處理好之後,就要下鍋烹調了。關於烹調鱔魚的經典方法,大廚們又知道多少呢?

吃鱔正當時

黃鱔的N種做法

鱔魚在中國的食用歷史已有近千年,所以鱔魚的烹飪方式也非常多樣,中國各地區也有各自私藏的鱔魚做法。

尤其是在江南一帶,吃鱔魚大概能找出幾十種方法,更不乏許多以鱔魚做成的名菜,如軟兜長魚、響油鱔糊、紅燒馬鞍橋、煨臍門、熗虎尾等。

其中,軟兜長魚是淮揚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菜肴,也是開國宴的首菜。軟兜長魚絕對是一道火候菜,肥碩的鱔魚,汆燙去粘液,揮利刃順鱔身劃開,剔骨,豎片為鱔條,取鱔魚脊背的那一段最佳,能兜裹住芡汁,醬油、香醋、紹酒、白糖、鹽、水澱粉等各種調味料兌成味汁,大火烹香蔥姜蒜,下入在蔥椒滾水裡焯過的鱔條,下味汁,急火爆炒收汁,炒好的軟兜被滾熱汁液包裹,油潤閃亮,入口熱、滑、嫩、鮮、香美味齊聚。

和炒軟兜很相似的是響油鱔糊。響油鱔糊要選筆桿鱔,過於粗大的鱔魚不適宜做鱔糊,只能用來做「鱔段」。鱔魚去骨處理,剪掉頭尾,洗凈放入加了料酒的熱水中煮沸撈起,將鱔魚處理成絲,熱鍋冷油,將蔥段、薑絲放油里爆香,隨後放入鱔絲爆炒。其間,放入鹽、料酒、白鬍椒粉。之後,將調好的生抽老抽倒入鍋中翻炒,加少量的水燜煮片刻,勾濃芡後淋香油裝盤。在鱔絲上撒些蔥末、蒜末,鍋內放油燒熱後澆在上面,只聽到「滋啦」一聲,就大功告成啦。

湖南的盤龍鱔也堪稱一絕。盤龍鱔主要以小黃鱔為主要食材,選小黃鱔宰殺去內臟,下入油鍋炸至變卷、焦黃,再搭配準備好的薑絲、指天椒、料酒、醬油等翻炒,炒好的鱔魚,像一條龍一樣在盤中盤旋環繞,吃起來更是麻辣奇香。

湖北的泡蒸鱔魚也讓人耳目一新。把去了骨的鱔魚攤開放在砧板上,用刀背錘一下,再切成大塊,裹上生粉蒸6分鐘,隨後下油鍋略炸撈出放入盤中,將料酒、醋、麻油、胡椒、鹽、生薑、蒜混合調好放入鱔魚中,上鍋再蒸20分鐘左右,最後鍋入色拉油燒熱,加入蒜炸香,淋入蒸好的鱔魚中,撒蔥,倒大量醋即可。

此外,四川的紅油鱔條亦是鮮香熱辣。鱔魚肉洗凈,切段,加生抽、白糖、澱粉、料酒略腌,入熱油炸脆,撈出瀝油;鍋置火上,倒紅油燒熱,爆香蒜蓉、薑末、干辣椒,加入大料、蔥段,添入雞湯燒開,放入鱔魚肉,加鹽、白糖、生抽調味,燒開後裝入湯煲,淋入熱花椒油,撒胡椒粉、紅椒絲、蔥白絲即可,吃起來鮮嫩香辣,濃香四溢。

來自廣東的客家人則喜歡將鱔魚與五花肉、煎至金黃的豆腐一起燜著吃,溫州人則喜歡將竹筒鑽孔放入黃鱔,再放柴火灶里煨,煨好的鱔魚手撕成條用來炒辣椒蒜蓉。

除了以上經典做法外,現在鱔魚還出了許多創新做法,如芥末熗鱔魚,祛腥後的鱔魚絲焯水,用冰塊冷卻後與蔥絲一起裝盤,然後淋上用黃芥末醬、花生醬等調好的醬汁拌勻即可,做法簡單,別具風味。

如鐵鍋紫蘇鱔段,祛腥處理好的鱔段,下六成熱的油中小火炸2分鐘,爆香紅山椒、薑片、蒜瓣、豆瓣辣醬後,下炸好的鱔段、料酒、蚝油、老抽翻炒2分鐘,加少許紅湯小火煨10分鐘,放入花椒油、紅油、洋蔥條、紫蘇葉、胡椒粉翻炒出鍋,味型濃厚,口味悠長,紫蘇味突出。

還有石頭炒血鱔,將鵝卵石入石鍋,放到烤箱內加熱,隨後將鱔魚切段,打上花刀,加鹽、雞精、蚝油、白鬍椒粉、料酒腌制15分鐘,放入辣椒麵、辣妹子辣椒醬、十三香、芝麻油、紅椒片、紫蘇、蒜粒、花生油拌勻,倒入加熱的石鍋中,翻炒1分鐘,至鱔魚斷生,利用石鍋內的溫度繼續加熱1分鐘,撒蔥花即可。操作簡單,顧客也可以近距離看到食材從生到熟的過程,能很好地活躍氣氛,鱔魚吃起來更是口味鮮辣,口感細嫩。

當然黃鱔的做法遠不止這些,還有蝦爆鱔面、蒜子鱔筒紅燒肉、燒鱔魚、炒鱔絲、臘肉鱔魚段、油浸鱔魚、洋蔥爆鱔背、豉汁蒸白鱔魚、泡椒鱔魚、啫啫鱔魚煲等等,鱔魚的烹飪方法實在是太多了。

如今,正是吃鱔魚的好時節,大廚們抓緊時間上新吧!如果你還有哪些關於鱔魚的新做法,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文中圖片來源於圖蟲·創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54eeba27b43e8e761c3774bf3155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