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烹調需警惕,小心這種「索命」毒素!近期食安重點檢查

2023-07-27     紅廚

原標題:廚師烹調需警惕,小心這種「索命」毒素!近期食安重點檢查

「兩女子吃涼皮一人死亡」,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再次敲響食品安全警鐘,後廚烹調要警惕,一旦感染傷亡嚴重。

作者:陳秋雨

編輯:長樂未央

近日,全國多地的疾控中心發布重要提醒:

2023年7月20日,黑龍江省疾控中心發布關於酵米麵食物的中毒預防提示。

7月19日前後,山西省疾控部門發布重要提醒:高溫天謹防米酵菌酸毒素中毒。

除此之外,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北京市場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相繼發布了同類風險提示。

每一項嚴肅提醒背後都是教訓換來的。的確,米酵菌酸中毒近年來屢見不鮮,且一旦感染傷亡嚴重:

今年7月3日,山西永城居民小蘭和舅媽吃了從市場買回來的涼皮,吃完後倆人感覺口味有點怪,懷疑涼皮變質,但是沒有在意。次日,小蘭舅媽被發現暈倒在家,並迅速被送到了醫院。當天下午,小蘭也出現了頭暈、噁心等症狀。7月9日,小蘭舅媽不幸離世,小蘭仍在重症監護室接受救治。醫生向家屬證實,兩人正是米酵菌酸中毒。

2020年10月5日,黑龍江雞西一戶人家共12名親屬聚餐,其中的9名家人吃了當地特色小吃酸湯子,之後陸續出現不適,並被送往醫院搶救,最終9人全部因米酵菌酸中毒而死亡。

2020年7月28日,廣東揭陽惠來縣神泉鎮11名顧客在一家腸粉店食用河粉(俗稱「粿條」),之後出現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並最終導致一死、多人病情危重住院救治的情況。

2018年7月27日,浙江杭州某地的母子三人吃了涼拌黑木耳後出現米酵菌酸中毒情況,其中姐姐最為嚴重,多臟器衰竭,住進重症監護室搶救……

米酵菌酸是什麼?

中毒後有什麼症狀?

據專家介紹,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產生的一種毒素,雖然名為「酸」,其實是一種脂肪類物質,是引起中毒和死亡的主要毒性代謝產物。

目前對米酵菌酸尚無特效解毒藥物,一旦中毒,病死率可達40%以上。

另外,米酵菌酸耐熱性極強,用100℃的開水煮沸或者用高壓鍋蒸煮都無法破壞其毒性。

米酵菌酸引起的中毒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至12小時,病人會出現上腹不適、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黃疸、肝腫大、驚厥、抽搐甚至休剋死亡。

米酵菌酸多見於哪些食物?

椰毒假單胞菌生長溫度約為25~37℃,最適產毒溫度為26℃,那些潮濕不透氣的廚房、生產間都是它滋生的溫床。因此米酵菌酸中毒多發於夏秋季節,食物多因炎熱、潮濕、儲存不當而變質。變質後易滋生這種病毒的食物有:

1.發酵玉米面製品,如東北的酸湯子——將玉米碎浸泡數日,發酵至微酸後水磨成糊,擠入沸水呈麵條狀並煮熟而製作的一種風味小吃。

2.大米製作而成的濕米粉、米線、粿條、腸粉、河粉等。

3.米麵製作而成的涼皮、涼粉、糍粑、吊漿粑、糯米湯圓等。

4.薯類製品:土豆粉、粉條、粉皮等。

5.久泡的木耳、銀耳等。

如何辨別食物是否滋生毒素?

看了以上案例,是不是很多人都非常焦慮?甚至覺得都不敢吃米粉、粿條、木耳了?但其實也沒那麼絕對,關鍵是要學會分辨食材是否變質。

1.米酵菌酸的產生是有條件的,它需要腐敗的食物(澱粉類)作溫床,需要適宜的溫度。因此浸泡木耳、銀耳時注意不要接觸腐敗的澱粉類食物殘渣,若久泡的木耳手感發粘、無彈性或者有異味,則說明已經變質並極有可能滋生米酵菌酸。

2.涼皮、米粉等食材若出現微紅、黃綠、黑色的霉斑,或有異味、手感黏連、不成形等,則已經變質且極大可能滋生細菌。

夏季廚房如何警惕米酵菌酸中毒?

1.干木耳、銀耳在開餐前1~2小時用冷水泡發即可使用,最好在4小時內將其用完。兩餐之間沒用完的水發木耳、銀耳一定要放入冰箱冷藏,並勤換水。另外,不要使用淘米水泡木耳,也要注意泡木耳的盆是否乾淨。

2.據調查結果標明,該菌來源於土壤,會隨原料帶入食品,因此餐廳儘量不要推鮮銀耳相關菜品。

3.後廚加工米粉、腸粉、涼皮等食材時,注意查看原料品質,切勿使用霉變的大米、玉米等穀物,穀類在浸泡時要勤換水,注意冷藏保存。磨漿後及時加工,並不要暴露在常溫環境下太久,及時收入冰箱內儲存。

4.售賣米粉、腸粉、米線、河粉等米麵製品時,要通過聞、看、捏等方式查看是否有變粘、異味等情況,如有異常切忌食用或出售。

5.浸泡粉條、粉絲時,要注意現泡現用,隔夜後沒賣完的要儘量丟棄。

6.干米線、粉條等食材如果需要進貨,則要選擇正規廠家產品,並查看生產日期是否新近,儲存時要放在陰涼乾燥處,避免受潮變質。

7.購買食材儘量選擇小包裝,避免拆分過程中保存不當引發變質。

更多食物刺客大盤點

除了以上食物,後廚還應該格外關注這些食材:

1.不熟的豆角。豆角、扁豆含有植物紅細胞凝集素,必須充分受熱方能滅活。

2.醉蝦醉蟹等生腌製品。酒並不能全面滅殺寄生蟲和致病菌,因此生腌菜品全靠食材的潔凈度來確保安全,稍有差池易造成寄生蟲感染,或者導致腹瀉。

3.發紅的甘蔗。甘蔗霉變後外觀會發紅,此時其含有一種神經毒素,食用後容易中毒,會給神經系統造成損害。

4.溏心蛋的蛋黃未全熟,如若該批次雞蛋含有沙門氏菌,則容易引起食客腹瀉,最安全的做法還是將其烹飪至全熟。

5.菠菜、芥菜含有硝酸鹽,其本身對人體傷害不大,但是在人體內微生物作用下,會轉變成亞硝酸鹽,存在誘發消化系統癌變的危險,因此這類蔬菜不能生吃,必須燒熟煮透才能上桌。

6.菠菜、竹筍、茭白等含草酸較多,草酸這種物質會干擾人體對鈣的吸收,並容易形成結石,因此這類蔬菜在烹飪前一定要先用開水焯一下。

7.發苦、變潮的花生、瓜子等堅果切勿食用,應立即丟棄。這類食材很可能已經霉變並含有黃曲黴素。黃曲黴素即使用100℃的高溫加熱20小時也不能將其徹底殺死,是一類致癌物。

8.新鮮的黃花菜含有秋水仙鹼,被人食用後會氧化成二秋水仙鹼,毒性很大,會引起噁心、頭暈等症狀。這種毒素溶於水,並易被高溫破壞,因此只要經過高溫焯煮就會變得安全。除此之外,金針菇也含有這種秋水仙鹼,一定要充分制熟。

9.出現腐爛斑點的生薑不可繼續使用。這是因為生薑腐爛後會產生一種毒性很強的黃樟素,人體食用後會使肝細胞變性,影響健康。

10.發芽的土豆含有大量致命的龍葵素,具有腐蝕性、溶血性,人體食用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但這種毒素溶於水,因此經過高溫烹飪後可解毒。

11.鮮蠶豆富含蛋白質,但同時也含有一種巢菜鹼苷,這種毒素會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避免蠶豆中毒的方法是將其充分烹煮15分鐘以上。

12.未煮熟的豆漿、生豆漿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正確做法是一定要熬透至沒有泡沫時才可食用。

13.未成熟、泛青的西紅柿含有茄鹼,食用後會引起偏頭疼。

14.剛腌上的泡菜不可食用,此時亞硝酸鹽含量最高,要等三周過後,亞硝酸鹽降到安全水平,且壇內產生越來越多的益生菌時,泡菜就變成了開胃生津的健康佐餐小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441f1d54f5a1cda289aec1036733f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