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雙鴨山市饒河縣的一名男子,在上山採集野菜的時候,疑似遭遇了黑熊的襲擊,導致身體受傷嚴重,大量出血,面部損傷嚴重,無法行動。好在最後黑熊離開了,沒有要了男子的性命,而男子也強忍著疼痛,撥打電話求救,而今該男子已在醫院接受治療。
這是一起典型的野生動物傷人事件,其實這些年來,已經發生過多起黑熊傷人的事件了。比如2010年9月份,在四川省的漢源縣富春鄉楠木村,就有一對夫妻在地里勞作的時候受到黑熊攻擊,落下殘疾。
東北有句老話,叫「一豬二熊三老虎」,說的就是黑熊對人的危險性,甚至要高於老虎。東北人習慣將黑熊稱為「狗熊」或者「熊瞎子」,這是熊科動物中的一種,體型算中等,成年之後雄獸能長到60-200千克,雌獸也有40-140千克。
從「熊瞎子」這個名字上看,不難知道黑熊的視覺能力較差,是個近視眼。
不過它卻有著極為靈敏的聽覺和嗅覺,能夠清晰地聽見300米外的腳步聲,所以在山林中,往往還沒等人們發現它,它就已經先發現人類了。
黑熊膽小易怒,受刺激後會變得極具攻擊性
一般來說,包括老虎在內的大多數野生動物,對人類都比較敬畏,平日裡的活動也會規避人類出現的地方。
黑熊也不例外,它的性情非常膽小,它怕人類甚至超過了人類對它的害怕程度,一旦在行進的過程中遭遇人類,往往會率先逃走。
不過黑熊的脾氣不大好,它雖然膽小,但也易怒,容易被周圍的事物所刺激到。一旦受到刺激,黑熊就會從原有的膽小畏縮,變成暴躁不安,從而變得極具攻擊性。
在過往黑熊襲人事件的調查中,很多情況下,都是人類的出現刺激到了它們。
一般來說,黑熊比較害怕人類,不會主動攻擊人類,現實中有很多遭遇黑熊的事件,其結果也往往都是黑熊被人類嚇了一跳,轉身就逃跑了。不過在某些情況下,黑熊就會一反常態,變得富有攻擊性。
處於發情期的黑熊:發情期對於動物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很多平日裡比較溫順的動物,在這個階段都會變得富有攻擊性。
處於發情期的黑熊,會變得比較狂躁,也更容易被周圍的事物所激怒。一旦這個時候人們出現在它的面前,會被它認為是在挑釁,從而引發攻擊。
處於育幼階段的母熊:正所謂「為母則剛」,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在保護自己的孩子的時候,都會表現出非凡的勇氣,這點是通用的。處於育幼階段的母熊,性格會變得更加機警,同時對周邊事物的戒備心變強,容忍度變低。
如果貿然接近小熊,或者觸犯了它的領地,就極有可能遭遇母熊的攻擊。現實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因為被母熊認為對幼崽造成了威脅,從而遭遇了攻擊。
下山的黑熊:野生動物真正的家園在野外,黑熊是典型的林棲型動物,但隨著人類活動對它們棲息地的干擾,時不時會出現黑熊下山進入人類活動區域的現象。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環境,進入陌生的區域,會令黑熊感到非常緊張,神經高度繃緊。
在這種情況下,外界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進一步刺激到它,從而讓它產生應激反應,變得富有攻擊性。比如早先闖入密山市的東北虎「完達山一號」,因受到大量圍觀,在慌忙逃竄的過程中就襲擊了人類。
遇到黑熊怎麼辦?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動物種群數量的增多,遇到野生動物的機率會越來越大,別的不說,單單是野豬相關的遭遇事件,這些年來是越來越頻繁發生了。
比如南京這座城市,就因為頻頻遭到野豬造訪,因此被網友們戲稱為「野豬之城」。下山進入南京的野豬,你都意想不到它們會在哪些地方出現,小區、學校,甚至是商場店鋪里,都曾進過野豬。
那麼在面對這些野生動物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尤其是黑熊這一類具有尖牙利爪且體型大的猛獸,又有何應對之策?
首先要明確一點,成年的黑熊體型龐大,超過150千克的大有存在,而且它們長有尖牙利爪,爪子連樹皮都能刨開。
在黑熊的生境里,只有東北虎才能將其捕食,幾乎是無敵的存在。所以在手無寸鐵的情況下,人類基本上不會是黑熊的對手。
在遭遇黑熊的情況下,我們首先要想的是如何逃生,而不是與之搏鬥。那麼具體怎麼做呢?可以參考以下的幾點建議。
就地裝死真的靠譜嗎?
網上有一個流傳了很久的說法,那就是遇到黑熊的時候,可以就地躺下裝死來躲過一劫。那麼這個做法真的靠譜嗎?實際上純屬無稽之談,而且還會讓自己置身更加危險的境地。
黑熊是一種雜食動物,雖然它的食物構成裡面大部分都是漿果、嫩芽、根莖等植物性質的食物,但是黑熊也不拒絕肉食,它們會吃魚、蝦、鳥、嚙齒類、無脊椎動物等等,而且對腐肉也是來者不拒。
一項調查研究顯示,亞洲黑熊的肉食占比,比美洲黑熊要更高。如果躺下裝死,那麼很有可能就會被黑熊當成是動物屍體,從而進行撕咬。
熊科裡面,大熊貓算得上是最愛玩的,在動物園裡我們也可以觀察到,大熊貓對各種玩具都抱有極大的興趣。黑熊雖然不如大熊貓愛玩,但也不會差多少,一旦人躺下裝死,被它發現了,也有可能會被它當成新奇的玩具,從而導致受到嚴重的傷害。
裝死更像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給運氣,如果恰逢黑熊吃飽了,而且也沒啥玩耍的興致,那麼很有可能它走過來嗅一嗅就走開了,不過誰又能保證呢?所以這種方法,是嚴重不靠譜的,不要被網上的流言誤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