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與改革:鏡鑒過去,展望未來

2024-09-02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內容摘自蕭冬連所著

《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五次選擇》

由舒生綜合整理,並加標題

文革與改革:

鏡鑒過去,展望未來

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肯定有權力再分配的因素,但他要清理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一大批人,一個階層,一個派別,要改造整個黨;「文革」也是一場社會大實驗,在這一點上與「大躍進」一脈相承,只是路徑不同,「大躍進」以經濟為進路;「文革」最有號召力的口號是反官僚主義反特權。「文革」以反修防修相號召,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反對,中共高層沒有也不可能形成阻止「文革」發生的力量。

文化大革命不是必然會發生的,它帶有鮮明個人色彩,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文化大革命。但「文革」絕不是一個人的運動。

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由來已久。一般把林彪、康生視為造神運動的魁首,這不錯,但更應把個人崇拜看成一種政治文化生態,所有人包括劉少奇都為此做出了「貢獻」。遠的不說,在廬山會議上,領導者們即便內心贊成彭德懷的看法,卻都把維護毛澤東的形象和權威看成頭等大事,表示對毛澤東要絕對忠誠,甚至於「馴服」,決不「犯上」「反水」。過去生死與共的戰友越來越像君臣。

文化大革命被稱為「史無前例」,就在於它自下而上發動群眾起來造反。有人估計,全國參與組織性活動的人,有上億之眾。所有人都以不同方式捲入了運動。

如此多的民眾帶著宗教式狂熱投身於運動,反映出群眾對官僚特權化的不滿和對革命新社會制度充滿幻想,紅衛兵及其他群眾組織的主流是「奉命造反」而不是「趁機造反」。文化大革命這場以理想主義為標榜的政治運動異化為三個東西,一是普遍的暴力,一是持續的派系鬥爭和動亂,一是詭譎的黨內權力鬥爭,使「文革」的解釋體系漏洞百出,催生了人們的思想覺醒,「文革」培養了反「文革」力量。

「文革」帶來的後果有兩個:一是傷人太多,把所有階層,特別是過去的既得利益階層都傷害了,誰都不願意再回到「文革」;二是老百姓生活太苦了,民生問題已成為很重大的政治問題。這兩個問題促使黨內和知識界對我們過去所走過的道路進行深刻的反思。

推動中國走向改革開放道路的主要有三種力量,一是重新出山的老幹部。從希望擺脫「文革」噩夢這點上看,重新出山的老幹部都是改革派,這一點很重要,如果黨內沒有基本的改革共識,改革就很難推動。當然不是所有老幹部都始終支持改革,隨著改革的深入,也產生了持續的爭論。但從中央到省市、到地縣,各級領導層確實出現了一批銳意改革的領導人。第二種力量是知識分子。1980年代,知識分子都是改革的堅定支持者。大規模的平反冤假錯案,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歷次運動給知識分子造成的創傷,更主要的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目標激起了知識界的熱情。還有一個改革力量來自基層普通民眾,特別是農民。在農民很難說認識到他們選擇包產到戶與一場改革有什麼關係,但是農民的選擇確實成就了中國的改革。

中國的改革之所以能走這麼遠,有一個大背景,就是它是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下進行的。開放本身就是改革,開放又推動了改革。1978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向西方學習,在引進外部資金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新的觀念、規則和制度。當然,中國決策始終堅持了自主選擇的原則,也沒有接受任何「一攬子」方案,不是依據某種理論邏輯而訴諸「試錯」式改革。

鄧小平把改革稱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並不是要放棄社會主義,而是要拋棄社會主義,而是要拋棄從蘇聯接受過來的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尋求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說,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他提出,要「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最近30年中國選擇的發展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也是適應時代趨勢的,150年來,第一次把中國帶上了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道,現今的中國無疑是民族復興最有希望的一個時期。

然而,中國的改革和社會轉型尚未完結,中國的發展再次面臨嚴峻挑戰。人們描述了中國問題的種種表征,作者以為有兩種挑戰是根本性的。一種挑戰是公權力私有化。權力集中於少數人,特別是第一書記,形成了沒有監督和制衡的絕對權力,權力腐敗就在情理之中。如果說世界上有兩個壞東西,那麼一個是貪婪的資本,一個是腐敗的權力。還有比這更壞的,就是權力與資本的合謀與分帳,即所謂權貴資本主義。另一種挑戰是商業原則對社會的全面滲透。資本的貪婪與權力的貪婪無高下之分,都基於人性的貪婪,沒有規則的市場只會充斥騙局和掠奪,這種規制只能由市場之外即法律秩序來提供。人們不能只生活在理想或幻想之中,但生活中不能沒有理想。一個價值空洞化的國家不可能成長為真正的現代強國。

我贊成這樣的觀點:中國必須堅持搞市場經濟,絕不能回到過去那種僵化的計劃經濟。市場化改革必須深化,但市場化必須與社會公正同行,不能以目標的正當性為過程的非公正性做辯護,不能將改革變成權貴和強勢集團掠奪財富的饕餮盛宴,導致貧富狀況進一步惡化。中國必須逐步實現以憲法為中心的民主政治。中國不能丟棄自己的優勢,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勢,正在於它吸納優秀文明成果的包容性,有不斷改革的能力和自我調適的空間。中國未來之路應當警惕任何一種理性自負的陷阱,如果能避免拉美一些國家總是在「兩個雞蛋上跳舞」,避免中東一些國家出現的轉型亂局,那是中國之幸,百姓之幸。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477021360a01e84b6031c34107b3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