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愁高昂的報班費了,在這裡你也能當孩子的老師

2020-10-14     媽咪寶貝傳媒

原標題:別愁高昂的報班費了,在這裡你也能當孩子的老師

前幾天一位九零後單親爸爸的故事被贊上了熱搜,他帶著四歲的女兒兜兜,歷時71天,全程4000多公里,從廣東東莞,一路騎行到了西藏拉薩。

這位年輕爸爸的夢想,就是「每年帶女兒去一個地方,送給她世界的星辰大海」。他說,大自然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只有走過的路多了,看過的世界夠大,她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這個故事的挪威版奶爸,帶著四歲的女兒Mina徒步,滑雪,坐小拖車走了數百公里)

在充斥著「育兒焦慮」的城市化社會裡,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與眾不同,出類拔萃,但這份以成績和才藝標榜著的「優秀」背後,卻隱隱透露出了如今孩子們身上缺失的東西。

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曾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的教材」。

雖然帶孩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對更多人來說有著極大的時間和金錢約束,但大自然這堂「課」,其實24小時都在向你和孩子敞開大門,甚至不需要投入過多的金錢和壓力, 因為我們不缺「自然」,而是缺「教育」。

世界上第一所「森林幼兒園」於上世紀50年代成立於丹麥, 有研究認為,與傳統的教育相比,從「森林幼兒園」中走出的孩子們,身心發展更加平衡。

到了20世紀90年代,森林幼兒園開始在德國得到快速發展,之後被陸續推廣到北美和日韓。如今,德國甚至有超過百家的「森林幼兒園」。

在一座座兒童遊樂場和教育學習機走進孩子們生活中的現代社會裡, 這些幾乎每天在森林裡玩泥巴踩水坑的孩子們,不接觸現代電子玩具,搭帳篷,采果子和蘑菇,觀察昆蟲,甚至反而很少生病,跌倒摔傷事故都大大低於常規的幼兒園。

如今在英國,自然教育也在逐漸開始走紅,英國戶外學習專家Bicknell認為,培養孩子們欣賞自然的能力,不僅可以讓他們增強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專注力,更能讓他們充滿靈性和求知慾, 「與其它生物一樣,我們出生、成長、死去,都在大自然中,這裡有太多太多孩子們在海洋球池子裡和滑梯上學不到的東西。」

當然,大自然也不應該只是孩子們學習的全部。 無論是文學外語,還是讓人撓頭的數理化,我們都應該儘可能的去學習,增長見識,而這些東西,本身都是源於自然的。

所以在課餘和假期,帶孩子們去體驗和學習自然,就是父母們能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和回憶。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孩子們能靠出行來增長眼界,但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錢也花了,路也走了,一趟下來,除了美景和美食,孩子們似乎並沒有什麼更多的收穫,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帶孩子旅行,體驗大自然「幫助不大」,而是因為,你沒好好備課呀!

如果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那麼你就應該是這門課里最得力的助教。孩子們在體驗和學習的過程里,由於知識量的限制,有時並不能學習到什麼,這時就應該來由父母們正確引導,和授予他們更多的知識。

那我應該怎麼做呢?

//出行前, 設置好主題和規劃時間路線

各位爸媽助教們請注意,既然你是此次行程的主要策劃人和「導遊」,設置一節自然課的主題是最最重要的! 無論你是打算帶孩子自駕游,還是公共運輸出行,即使是去離家不遠的小山,都一定要提前訂好「目的」,比如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看落葉」,或是觀察河流。

合理並且有目的性的安排,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們學習規劃能力,更重要的是為孩子設置「時限」,一方面是你需要針對孩子的體質和體力進行合理的規劃,另一方面是可以讓孩子既滿足求知慾和探索欲,又不會過於放縱,有團體意識和時間觀念。

你可以提前搜索一些期望目的地的相關遊記,排除一下雷區,在到達目的地之前,也有很多課可以給孩子們上一上,比如公共運輸的特點:「共享單車掃碼是什麼原理?」各個地方的歷史意義:「途徑的XX寺XX墳的歷史故事?」等等。

//「媽媽包」里應該像哆啦A夢的百寶袋, 精簡就好

出行到大自然,除了必備的水和應急食物,一定要準備好小醫藥包。醫藥包里除了消毒用品, 務必為孩子準備一些創可貼和蚊蟲叮咬後可以塗抹的藥膏。

提前學習一些野外急救知識更可以讓你在孩子面前「大露一手」,什麼蟲子有危險?如何應對?也是孩子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另外在去樹和水多的地方,一定要為孩子多準備件保暖的衣服,溫差和晝夜更替是堂基礎的自然課,你可以讓孩子多提問題,自己拿捏不準的問題,也可以臨時靠搜尋引擎來解答。

但切記千萬不要帶過多的東西!尤其是長距離在外行走時,過重的背包容易帶來負擔,引起人的負面情緒。出行前可以 跟孩子一起準備好他們的小背包,讓孩子提升自理能力,擁有自己的小包也能讓孩子更有自信和獨立感。

//我能陪 孩子什麼應該做什麼?

到了大自然里,你應該多多鼓勵孩子們去「爬、摸、看、聽、聞」,嘗試每一件新鮮事物,但在嘗試前,一定要先做好安全教育,確保沒危險後,務必不要過於干涉,讓孩子自己去體會探索的樂趣。

摸一摸樹幹,花朵,告訴他們這些植物的名稱;看一看蟲子,流水,告訴他們這些動植物,河流,山川與人類的關係,比如蟲類和一些仿生學的知識,水力發電,等等;聽一聽鳥叫,聞一聞城市裡聞不到的自然味道;你甚至可以提前做好功課帶孩子摘一些野菜和果子,當然,沒有把握的蘑菇就千萬不要隨意採摘了。

在體驗自然的同時,還有一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課你一定要教給孩子: 不要留下垃圾,不要傷害花草樹木,不要驚擾大自然中的小動物們,和孩子們一起反思和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意義。

有專門研究「大自然教育」的幼教研究人員們發現,長期接觸「大自然教育」的孩子們,雖然經常身處於「玩」的環境里,但專注力卻大大提升了很多,協調性和自信也明顯增加了,因為大自然極大地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但「家庭式大自然教育」,最重要的還是在考驗父母,我們這些家庭施教者的耐心。所以這種既有意思又能打發時間,低消費的教育方式,你想不想長期試試呢?在留言里跟大家一起聊聊你的想法吧!

圖片來源:Instagram,Bing.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1w9J3UBLq-Ct6CZBk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