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深思的NHK紀錄片:「生為天才,幸福嗎?」

2020-10-28     媽咪寶貝傳媒

原標題:引人深思的NHK紀錄片:「生為天才,幸福嗎?」

一提到「天才」這個詞,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

異於常人的天賦?出生在起跑線的基因?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成為「天才」,或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和憧憬,或是一個讓自己不懈努力的目標,但那些擁有與生俱來能力的人們,在生活中又是什麼樣的呢?

他們對自己從小就擁有的天賦滿意嗎?作為天才,幸福嗎?

帶著這樣的問題,日本NHK電視台紀錄片的攝製組,走訪跟拍了幾個天生就被賦予了才能的「天才」,來對「天才」的「素顏」,一探究竟。

01

東京 神保町

在這個全是大人的房間裡,一個戴著眼鏡的男孩子在人群中尤其顯眼。這裡是數學愛好者的定期集會,而在坐的,都是來自各個大學的教授、精英。

11歲的梶田光,兩天前剛剛公布了自己想到的新定理。

這些能讓很多人看到一頭霧水的理論和公式,從小小的梶田光嘴裡講出來,卻既生動而又充滿樂趣,讓在場的大人們都聽得津津有味。

這是大學水平的內容。

從2歲開始,梶田光就十分沉迷於數字,總喜歡抱著數字表一遍遍念個不停。

5歲時的某天,爸爸開始教光學習「小鼠算」,一種翻倍算法。

一周之後,光突然帶著問題來問爸爸,那時的光,已經自己靠思考得出了接近高中數學水平的結論。

8歲時,光拿到了相當於英國音樂大學入學水平考試的合格證。10歲時,光通過了實用英語技能鑑定1級,相當於托福成績105分以上。

在家長們拚命為孩子擠進好學校時,看似「輕鬆」拿下這些成績的光,卻因為能力超齡,沒辦法正常到學校去上學。

光的媽媽在不斷研究之後,為他做了每天簡單的居家學習表。

但最早對於不去上學這件事,光的父母其實在想法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光的爸爸認為,孩子只要健健康康,普通的成長就好,但卻慢慢發現,也許「把這樣的孩子按照普通的方式去養育的話,反而會變成是在做強迫他的事。」

在家的梶田光,最喜歡做的事是編程,即使吃飯時也不忘一直心心念著自己心愛的數學。

與光在同一個數學交流會的水谷教授說:「他遲早都能給出一個大理論的話,現在讓他自由去做就好。」

「在他之上的人也有半途而廢的,但在這個年紀能做出這樣成績的數學家非常少,所以即使是前輩,也不應該擅自用自己的想法去改變他。」

02

東京 江東區

7歲的濱田多聞君,是個在幼兒園發育檢測時就IQ高達142的天才。

但對於這樣的多聞君來說,卻有一件十分簡單但又不擅長的事:團體行動。

別人都在賽跑,而多聞君此刻卻只想跳繩。

賽跑活動結束後,沒有一起參與的多聞君,還開始鬧起了彆扭。

因為想法總是和其他人不同,年幼的多聞君還不太懂得怎樣去處理自己的情緒。

很難在人群中平靜下來時,他會跟老師請示,到校長室里,靜靜的畫畫。

回到家以後,多聞君也會沉浸在自己的興趣里,看他最近最喜歡的元素表,練練架子鼓。

多聞君的媽媽,在提起自己與眾不同的孩子時,自豪的臉上,卻難掩無奈的神情。

「被稱作天才,並不都是讓人高興的事,之後該做什麼樣的人,是最讓人迷茫的事」,多聞君的媽媽說,「作為父母該如何與孩子相處,幫助他們發展特長,自己真的完全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最好」。

03

京都

在京都大學做特任助教的武田秀太郎,如今即將要啟程去位於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機構任職。

年輕的他,專業是製作替代石油的新能源。

翻看武田的衣櫃,除了西裝,還是西裝,甚至連睡覺,武田也還是要穿西裝。

對於這樣有奇怪講究的武田,妻子倒是不太在意,畢竟「雖然特別講究,但應該是有自己的目的」。

在同事的眼裡,武田是個擁有極度正義感和責任感的人。

行動力也異乎於常人——因為喜歡騎士精神,所以乾脆自己翻譯了一本講騎士精神的書。

一直想為社會做貢獻的武田,曾經在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無法抑制住坐立不安的心情而加入了自衛隊,擔任英語口譯的工作。

對他來說,用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就是最大的目標之一。

而能源作為人類的必需,即使為了這個研究付出再多,也不會有遺憾。

04

京都 大西拓磨

在上野動物園附近的牆上,曾經出現過一幅生動的熊貓畫作,而這幅畫作,僅是用掃帚在烏黑的牆面上擦拭,所創作出來的。

這幅畫的作者,是現在住在京都的大西拓磨,IQ173,二百萬分之一的天才。

從孩童時代起,大西就對作畫與建築十分著迷。

高中時的他,僅用一張紙就製作出了人形塑像,獲得了不少關注。

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里,就不難看出大西的與眾不同,他梳著不常見的髮型,戴著僅有一邊鏡框的染上顏色的眼鏡,連房間裡的裝飾都十分特別。

高中畢業,成功考取了東京藝術大學後,大西把這份不同帶入了自己憧憬的校園,他利用學校的路面做表現活動,在校門口搞惡作劇。

但與7歲的多聞君不同,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這份不同有著另外一個名字:破壞規矩。被叫到校長室的大西,收到了退學處分。

那一年,為了讓自己的實力受到認可,大西在上野的牆上畫出了那幅被人們稱讚的熊貓圖,但僅在一周後,這幅畫作也被抹去了。 「本想做個易於理解,也不會傷害到任何人的作品」,看到被抹去的畫作,大西也開始變得迷茫。

如今20歲的大西,因為腦中總有格格不入的想法,沒辦法正常交際和入職,除了打零工維持生計,大多數時間都在「家裡蹲」。

「才能沒有可以施展的舞台,有時會覺得是社會的錯」,大西曾很多次這樣想過,「但其實不管在什麼樣的社會,不行的東西就是不行」,大西說。

05

大阪 茨木市

在大阪,有個幫助蝸居者和拒學孩子的機構,在這裡,有很多像大西一樣,因為想法與人群格格不入,而無法去上學的孩子。16歲的優易君就是其中之一。

為他做心理諮詢的機構經營者竹中老師,其實也曾是這樣的孩子。

從小對語言有著極大的天賦,竹中經常會枕著辭典睡著。但也因為對於詞語的過分著迷,經常會在對話時糾正別人,惹來了同學們的不滿,甚至被孤立。

大學畢業後,竹中也經歷了不停專職,蝸居於家中的生活,直到他遇到了心理諮詢師這份工作。

在機構里,接收的孩子有200名之多,而這其中的15個高智商水平的天才,也都是因為自己的想法難以融入人群,所以對上學這件事十分抗拒。

「優易君喜歡什麼呢?」竹中問道,「編程吧」。

「可能你現在喜歡的東西,同齡人會不太理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相信你一定能遇到更多對複雜的事情感興趣的人。」

06

三重 松坂市

59歲的園安博,現在最喜歡事情之一,就是在超市裡閒逛。

對每件東西都愛仔細觀察的他,也經常會被人議論。

園安博曾在大企業任職,一心只想努力工作回饋社會的他,卻因為勞累和壓力,患上了抑鬱症。那一年,他辭職退休,做起了家庭主夫。

IQ161,有什麼好處?「腦袋更聰明」,園安博笑言,「有時會去利用這份聰明去柏青哥店,但因為贏得太多,玩過的那台機器,也被店裡撤掉了。」

「所謂天才只是偶然具備一種東西,只是一種特性,比如像是『帥哥』、『美女』,是一種有優越性的特性。」園安博說。

「但有人會說,如果擁有能力還不使用,不為世間或他人做些什麼,這樣就是不對的,我不這麼認為。因為還有被稱為『個人的幸福』這樣的東西。」

一位做過哈佛大學面試官的媽媽,曾放下工作,帶著幾個孩子放下學業,週遊世界,她說,我所見過的天才們,與我們熟知的那些天才一樣,雖然各有各的能力,但大多都是孤獨的。

他們由於能力更高,從小就不被同齡人認可,但也因為想法的不同,長大後也不能被身邊的成年人認可。

教育本身的目的,應該是通過學習知識來開闊自己的眼界,更好的和人交流,更好的生活。比起被人稱作「天才」那樣人前的光鮮,我更希望他們能活得普通,感受得到人生的幸福之處。

在短短不到一個小時的紀錄片里,旁白十分少,內容也如白開水般清淡,但每一個「天才」的小故事,讓人看後都不禁充滿了反思和感慨。

遭遇和環境的不同,也讓天才們各不相同。

作為天才,擁有異於常人的能力,是否就真的幸福呢?在片尾園安博的一段話里,似乎給出了製作者們想要回答出的答案。

「表面上是購物,但是和去探險,和孩子們去捉蟲子這樣的事是一樣的,我能從找到自己中意的東西時,感受到喜悅。柏青哥和購物這樣的小事,我認為就是幸福的生活。」

截圖來自於:視頻NONKNOCK字幕組《天才的真實面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Cl1cHUBeElxlkkazy3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