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集體暴雷,食品公司夭折,這家賣天價「糖水」的公司卻成功IPO

2023-11-22     快消

原標題:新消費集體暴雷,食品公司夭折,這家賣天價「糖水」的公司卻成功IPO

文丨快消君

高溢價的燕窩品類出了一個上市公司,消費升級似乎「又行了」。

「折騰」十餘年,終於上市

日前,廈門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燕之屋)通過港交所聆訊,即將登陸港股。

公開信息顯示,燕之屋是一家從事燕窩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旗下主要擁有三大產品類別——純燕窩產品、「燕窩+」產品以及「+燕窩」產品。2022年,燕之屋共有250個SKU。截至2023年5月31日,燕之屋的線下銷售網絡由91家自營門店及214名線下經銷商組成,涵蓋中國614家經銷商門店。

據了解,此次IPO,燕之屋將募集所得資金凈額主要用於研發活動,以擴大產品組合併豐富產品功能;擴大並鞏固全渠道銷售網絡;加強品牌建設和營銷推廣工作;加強供應鏈管理能力;加強數字基礎設施;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需要提及的是,近日,想念食品及其保薦人被上交所撤回了發行上市申請。這也是繼老鄉雞、沃隆、老娘舅等企業後,又一家食品類企業沖A失敗。

事實上,自9月以來,滬深主板共有22家公司終止了IPO,其中消費型企業的終止數量占近一半。而隨著消費型企業闖關難度的加大,不少企業轉而選擇北交所或港股上市,目前排隊上市的公司中,除了燕之屋外,還有鄉村基、夢金園等均為在A股遞表之後,轉戰港股的消費公司。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燕之屋成功登陸港股,與食品行業而言有著一定的積極象徵意義。

然而,在可圈可點的業績背後,燕之屋的IPO之路也很是波折。

早在2011年,燕之屋就曾謀求赴港上市,但因受「毒燕窩」事件影響而終止。十年後的2021年12月,燕之屋遞交招股書,計劃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但在2022年9月上會前夕、又主動撤回了IPO申報材料。

彼時,燕之屋方面曾解釋稱,由於整體A股審批程序持續存在不確定性,且考慮到未來的業務發展計劃,及於港交所上市會為其提供一個獲取國外資本的國際平台等,該公司決定尋求在港交所上市計劃。

此後,燕之屋分別於2022年12月及2023年6月兩次遞交招股書,伴隨著本次聆訊的「過關」,燕之屋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22年零售額計算,燕之屋是中國溯源燕窩市場最大的燕窩產品公司,市場份額為14.0%;在2022中國的燕窩產品市場上,按燕窩專營門店數量和國家檢科院認證的進口數量計算,燕之屋排名第一。

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燕之屋的收入分別為13.01億元、15.07億元和17.30億元,毛利分別為5.56億元、7.27億元和8.7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23億元、1.72億元和2.06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前五個月,燕之屋實現收入約7.83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6.97億元增長12.30%;毛利約為4.06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4.60億元增長12.92%;凈利潤1.00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8.38億元增長19.99%。

從主營業務來看,燕之屋的收入主要由純燕窩產品貢獻。上述四個報告期內,其純燕窩產品收入分別占總收入比例為96.4%、95.8%、94.7%和94.3%。其中,碗燕的收入占比最高,分別占燕之屋總收入的43.0%、44.0%、38.9%和36.2%;同期,鮮燉燕窩的收入占比分別為24.7%、28.1%、28.1%和27.5%,為燕之屋第二暢銷的品類。

不難看出,賣燕窩確實是一門被看好的生意,燕之屋通過港交所聆訊對於整個中式滋補品市場來說,也不失為一個積極的信號。

「智商稅」,還是「真傢伙」?

燕窩生意究竟有多賺錢,從燕之屋的產品定價上就可見一斑。

以燕之屋官網的尊享款碗燕為例。一碗180g,標明食用燕窩投料量≥6.5g,燕窩酸(唾液酸)含量≥390mg。不同規格一盒6、12、30碗,售價分別為2748元、5496元、13740元,每碗單價458元。另一款大單品「鮮燉燕窩」,採用115℃燉煮工藝,保質期僅15天。7瓶45g常溫裝,食用燕窩投料量為2克,天貓旗艦店到手價約530元,每瓶單價76元。

招股書顯示,燕之屋的主營業務毛利率,從2020年的43.5%,漲到2022年的51.6%。尤其是主力產品碗燕系列,今年1-5月,毛利率高達62.4%。也正是基於此,業內觀點認為,從帳面數據來看燕之屋的盈利能力堪稱「燕茅」。

不過,光鮮背後也不乏質疑的聲音以及不得不面對的行業挑戰。

一方面,與燕之屋鋪天蓋地的廣告相對應的,是不少消費者質疑它存在誇大宣傳的嫌疑。在一些媒體廣告中,燕之屋先前的代言人劉嘉玲曾表示自己保養的秘訣是「吃燕窩,只選燕之屋碗燕」,稱自己「每天吃一碗燕之屋的碗燕」。

事實上,早在2020年就有機構對多家知名品牌的即食燕窩產品進行了監測,結果發現其中97%以上是糖水及增稠劑,營養價值尚且不如雞蛋和牛奶,而此後明星直播帶貨屢屢翻車、職業打假人不斷爆料,均表明問題未得到真正解決。

同時,不少專業人士對燕窩的特殊營養價值提出質疑。如食品安全科普專家、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王思露就表示,燕窩和人們平常吃的食物並沒有什麼「異樣之處」。燕窩當中營養占比較大的「蛋白質」,其胺基酸成分組成比例並不高。此外人們每次食用燕窩的數量並不多,補充蛋白質的功效不如多吃肉、蛋、奶類食品。

事實上,燕之屋此前在衝擊A股上市時,也曾被質疑用大量廣告營銷支撐業績。這主要源於2020年-2022年,燕之屋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為3.18億元、3.99億元、5.04億元,分別占同年總收入的24.4%、26.5%、29.1%。然而,相較於高額的營銷費用,四個報告期內,燕之屋的研發開支分別是1770萬元、1900萬元、2430萬元、958萬元。

不難看出,燕之屋仍是一家典型的營銷驅動的公司,在研發、渠道建設和產品創新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板。

另一方面,隨我國燕窩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00億元,且燕之屋上市一事終於落定,但行業正逐漸進入洗牌期也是不容忽視的現實。

近幾年,除了小仙燉、正典燕窩、燕安居、燕府、熹焱燕窩、樓上燕窩等燕窩品牌的競爭,還有同仁堂、東阿阿膠等企業也推出了自己的燕窩產品。其中,成立於2014年的小仙燉已經完成了前後5輪融資。此外,截至目前,天貓平台銷售燕窩商品的店鋪近600家,而燕窩品牌則多達200個。

隨著經濟形勢的持續低迷、消費習慣的日趨理性,燕窩行業的前景究竟如何還未可知。上市只是燕之屋的第一步,未來該如何營造屬於自己的競爭壁壘、進一步說服消費者認可燕窩產品的功效,「燕之屋們」仍需交出更經得起推敲的答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80830d538da91934640d373b30faf6bc.html